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第二中学 511300
摘要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学习、评价三位一体,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巧用课后练习,发挥其 “母题”作用,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课程标准;课后练习;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倡导并提出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习评价三者形成统一整体,相互关联影响,通过将其融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使教师可以第一时间、快速地通晓教学效果,即时把控教学情况,以便快速提升效率并完成学习目标。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重点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在清晰的目标下,对于课后练习的利用,是开展“教-学-评”活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实验探究、综合运用等能力的培养,而课后练习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课程内容和生活实践的桥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利用好课后练习,发挥其作用,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1 课后练习的重要性
1.1课后练习,提示了教材的编排和课文结构
教材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编写的。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每节内容的后面都设计了一定量的练习题,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和课文结构。如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课后练习以判断、填空、简答的题型呈现,题量适宜,难度合适,梯度合理,减轻学生负担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读图、阅读、提取信息等能力。
1.2课后练习,反映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课后练习是教材编者统筹安排,精心设计的,达成的目标、基本功训练的方式和课本的特征都是参照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明显反映了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重难点。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中,课后练习以判断、连线、问答的形式,隐含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后练习第4题: 尝试用图解的形式表示人体的结构层次,并与同学交流。通过让学生尝试表达并交流,加大了难度,体现了教学重难点。
2 巧用课后练习,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2.1巧用课后练习,形成学科导学案
生物学课程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注重探究和实践,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从学生的健康生活、终身发展来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学校提出的“两案四环”课堂教学模式,在导学案中融入课后练习,并根据课文知识特点,将其巧妙地分布在预习环节中的课前导学案、课堂巩固训练中的课堂导学案和当堂训练中,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易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如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可以将课后练习第1题:“填写表中血液成分的主要功能”作为课前导学案,作为课前学习的指引和检验。第2题问答题作为课堂导学案的材料,第3、4题改编形成课堂训练的题目,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2巧用课后练习,创设问题情景,形成问题导向
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好的问题导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巧用课后练习,创设问题情景,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如八年级上册《动物的运动》这节中,可将课后练习第一题的判断“只要运动系统完好,动物就能正常运动。”设置成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将教师的教自然过渡到学生的学,再通过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再如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时,通过学习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适时巧妙引用课后练习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话,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为什么现在许多稻田里听不到蛙声了呢?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学习中。
2.3巧用课后练习,拓展延伸,加深升华
课后习题有多种形式,如连线题、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等。不同类型的习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连线题、判断题、选择题和填空题,比较简单,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简答题和实验题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思维。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某些课后练习改编加工,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七年级上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中,可将课后的第5题改成材料的形式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树怕剥皮,不怕空心?请结合材料说说其中的道理。
为何有些树,空心了还能活?
有时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大树,它的树干中心都是空的,但是树枝却仍旧长着很多茂盛的树叶。原因何在呢?
大树空心主要是由于树干表面出现了伤口或者是伤痕,某些真菌类微生物乘机入侵了它的伤口,再深入到树的中心位置进行生长繁殖。它们吸收大树心脏的营养,时间长了,这些真菌就把树心给掏空,成空心了。可是,因为树皮没有被侵蚀,也没有全部遭受破坏,总体是好的,而且可以从树的根部向上运输营养物质,因此,大树还可以继续长出枝叶。可是,一旦大树的树皮被剥了的话,后果就严重了,会危及树的生命。为什么呢?因为树木的树皮里面有输导组织筛管,可以向根部运输有机物。如果剥掉了树皮,那么通过叶子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就不能正常输送,树没有营养物质自然就会枯死。
树皮对于树来说非常重要,起到保护作用。树皮很厚实,不但能够抵抗恶劣天气,还能够阻挡风沙,也能减弱病虫害对树木带来的损害。另外,正如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不同种类的树木,树皮也不同,所以,有经验的人,可以根据树皮的状态来判断树的种类。
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小组讨论交流,说出其中的道理,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拓展了学生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升华提高。实施过程中,多维度地融合,更好地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
2.4巧用课后练习,聚焦学业评价,发挥母题作用
初中生物学,目前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学业水平考试和实验考查。实验考查注重对探究实验和实践过程的评价,探究实践贯穿于教材的7个学习主题中,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提升科学素养。根据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增大具有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方面的题目,加入情景设置,使其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不重视课后习题,觉得太简单,不认真对待,结果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结合近几年的生物学科学业水平试题的规律,必须重视课后练习的落实,并将其融入各种情景中,如生活情景、图表情景、数据情景、实验情景,发挥母题作用,并转化为常见题型,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后练习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桥梁,巧用好这座桥梁,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评就会更有效,更突显生物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海方;用好“课后习题”这份教参[J].小学教学研究;1995年12期
[2]顾红霞;课后习题——别有洞天的风景[J].教学与管理;2009年11期
[3]王小东,田贺书;用好课后习题 实现“教-学-评”一致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年11期
[4]徐冬菊;巧用课后习题,构建教、学、评良性互动的智慧课堂[J].华夏教师,2020(13):59-60.
[5]芮良敏.课后习题教学要“三思而行”[J].教学与管理,2019(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