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山东烟台 264670
摘要: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产教融合共同体融合的关键在于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没有高质量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依旧难改开开会议、挂挂牌子的现状。只有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才能让教师真正了解企业的现实需要和实际需求。一个上得讲台下得车间的教师与企业谈合作才会引起企业的重视,企业才会将教师视为自己人。校企合作不难,难的是做细做实,为产业升级行业发展做出贡献,校企双方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只有打造校企合作的命运共同体,才能有效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
关键词:产教融合;实践能力;校企合作
一、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现代职业教育破局的关键
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重点任务共计11条,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位列其中。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组建产教深度融合、服务高效对接、支撑行业发展的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要求建立健全实体化运行机制,有组织开发优质教学评价标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项目和教学装备,培养行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的基础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不能求多求全,更不能跟风成立无实际意义的“影子”联盟。职业院校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主力军,要跳出学校、跳出教学理性审视行业和企业。要积极对接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充分了解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行业的匹配度。广泛开展企业调研,发挥学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师资、设备、实训优势,联合学科与之相近或匹配的高水平高等学校,与响应的地方龙头企业开展三方协助,补齐高水平高等学校服务地方意愿不强,职业院校服务企业能力不足的突出矛盾。
(二)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共同体中的作用
产教融合共同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更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绿色低碳等国家战略的现实需求。
1.职业院校是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脊梁”
产教融合共同体由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高校是人才培养的聚集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产业转型、行业发展,更是企业持续良性发展的“催化剂”。高水平高等学校主要指国家“双一流”高校或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学科发展水平的高校,他们承担着科技攻关尤其是“卡脖子”技术突破的重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以应用型为主,兼顾技术型与技能型。国家固然需要大量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但在实践层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否适应国家、产业、行业、企业需要,直接决定了研究成果的最终成效。职业教育上连高等教育、下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好了就是中国教育的脊梁、脊柱、中坚。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不仅是世界规模最大,更要质量最优。职业教育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走产教融合这条道路。
2.职业院校参与产教融合共同体利于实现“共赢”
校企合作具有跨界属性,校企双方主体目标不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合作成本高、成效低,难以实现共赢。职业院校要建立健全与高水平高等学校、行业协会、以头部企业为代表的优质企业开展良性沟通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视情况需要邀请政府主管部门,共商共议共定事关行业发展、企业关注、专业建设的大事要事,充分发挥好、利用好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以职业院校为主体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首先要完善顶层设计,从管理模式、信息沟通、利益共享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谋划,搭建数字化开放平台,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做好企业顶岗实践工作,及时做好校企合作信息的搜集发布,邀请企业专家入校共同研讨专业建设事宜,从而建立多方共赢的产教融合共同体。
(三)教师能力与校企合作影响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效度
在国家没有明确提出产教融合共同体这一概念之前,诸如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联盟、政行企校协同中心等不绝于耳,但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学校”与“企业”协同、同向发展的初衷,校企合作的实效并没有因为一些所谓新词的出现,得到实质性解决,校企合作“两张皮”的现象并没有较好的根除。通过深入走访企业,从企业专家、骨干教师、优秀毕业生等层面开展广泛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教师能力与企业的适应性,以及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是影响产教融合的关键所在,也直接影响了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效度。
1.教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根据走访调研山东省内十几所高职院校了解的情况,近十年来各学校招聘的专业教师,硕士及以上学历超过85%,更有一半多的教师存在刚出校门又进校门的情况。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接受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以及专科生缺乏基本的了解,从教前走进企业更是少之又少。这一突出问题,导致了教师不了解企业,更不懂得产业、行业发展的现状,所谓的到企业调研,往往存在方向不明,问题不清,过程不实等诸多问题,照片拍了资料留了就走访了企业的情况比比皆是。而职业院校的教师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要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实际能力要突出,做好企业的行家里手,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校企合作基础不牢必定地动山摇。
2.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教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学历优势,具体说就是要发挥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快的优势。专业教师去企业调研,开展顶岗实践,一定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要树立先做徒弟再做师傅的意识。很多专业教师在企业存在“眼高手低”的突出问题,总觉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忘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只有专业教师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能够助力企业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时,企业才能真正佩服学校教师,双方才能真正坐到在一起开展真正的交流与合作。
二、选好人发力准政策好助力教师实践能力提升
(一)注重教师选派是基本条件
教师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一定是在企业而不在学校。每个教学院系推选一个专业开展试点(初期大规模开展会导致校内授课教师师资紧张,切容易造成盲目跟风)。选派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原因有三点:一是家庭负担轻;二是肯俯下身子虚心学习;三是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
(二)明确实践技能是成事关键
在校内,要充分发挥近几年人事招聘入校的企业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和聘请的兼职教师作用,组织专题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产业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教师应掌握的核心实践技能;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入校,以公开课形式宣讲专业(专业群)普适性的实践技能。
到校外,要扎实开展精准企业调研,以企业、市场需求侧为导向,为选派教师选择合适的企业和实践岗位。
(三)有效考核激励是落地保障
校企共同协商,制定阶段性培养计划,形成可量化的考核方案,考核评价分值要聚焦到相应的工作要点,不得笼统概括。由企业技术骨干依据培养计划,制定考核办法,严格按照规范、程序、技术标准对教师进行考核。历次考核时,由企业3名技术骨干和教师所在教学系2名骨干教师按照评分标准严格打分,坚决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按照企业标准,各阶段考核平均成绩为优秀和良好的,教师所在教学系制定的奖励性绩效分别提升10%和5%,平均成绩为优秀的教师,作为职称评聘跨层次(层次内)晋升除基本条件之外的“机动条件”(举例:某教师跨层次晋升,在教学条件中缺少质量工程项目,那么在企业实践技能考核优秀可抵一项质量工程项目)。
三、强实践转观念重双赢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一)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是“敲门砖”
校企合作之所以流于表面的关键原因,是企业对职业院校的轻视。“他们的老师能解决我们企业什么实际问题呢?”这是很多企业负责人不便公开的心声。教师实践能力过硬,形成让企业信服的“职业院校品牌”,赢得企业对我校教师的尊重是开展校企紧密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教师思想意识转变是“助推器”
各专业的教师每年都要到企业调研,但只是“走进”了企业而没有“走近”企业。教师坐在办公室考虑的是如何“校企合作”,而来到企业应该思考的是“企校合作”。要转变自己身份和思维的方式,要用经营者的眼光去熟悉企业、审视学校(自己)。
去企业百次调研,赶不上在企业百天顶岗实践。学校要求学生去企业顶岗实践,教师更要率先垂范。只有顶岗,才能真正把自己变成企业的一份子,才能切实转变身份和定位。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了解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实现由“我来企业看什么”到“我为企业干什么”的改变。
(三)校企双方互惠共赢是“真铁律”
各专业要将现有合作企业进行分级分类。所谓分级,就是按照在企业资质规模、接纳学生实习和就业人数、兼职教师数量等指标分A、B、C三级,A级为紧密合作类,B级为一般合作类,C级为松散合作类(只挂名,无实质接触),根据师生数量和合作需求,适时增删合作企业,切实提高合作效度和粘性;所谓分类,就是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从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项目、社会服务能力、课程开发建设等方面,搞清哪些企业适合开展哪方面的合作,做好合作有类别、层次有深浅。
顶岗实践教师要以周报形式,以书面形式定期向教学系汇报自己学到的一线知识、参与的具体项目,以及为企业解决的实际问题和下一周的工作计划等。教师即将结束顶岗实践之际,由教师所在教学院系汇总顶岗实践教师周报发送给工作性质相似的企业专家,并邀请企业专家入校根据周报内容对教师进行提问,开展“顶岗实践教师答辩会”,成绩合格的教师方为有效顶岗实践。
在企业顶岗实践教师搜集企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由科研处统一汇总,面向全校以“科研技术攻关专项课题”形式发布。设置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特等奖为标志性科研成果,以影响力大、推广性强、为企业大幅创收为标准,等同于二类科研课题;一等奖等同于三类科研课题;二等奖等同于四类科研课题;三等奖等同于五类科研课题。鼓励教师联合组建团队,形成合力共同攻关。在全校上下形成“人人想做科研、大众参与科研、精英做成科研”的浓郁氛围,不断提升教师参与科研的广度和水平。
在企业顶岗实践教师收集企业各级各类培训需求,由继续教育学院统一汇总,反馈各教学院系看是否可以承担相应培训。如果能够契合企业需要,要及时与企业取得联系,主动登门拜访。做好社会服务的前提首先要强化服务意识。如果不能满足企业培训需求,而学校开设专业与培训内容又对口的,应由该专业所在教学院系主要负责人亲自组建团队,集中研究问题症结所在。确因能力水平达不到要求的,应委派骨干教师赴企业参加培训,先做学生再做师傅,用真心、虚心、恒心打动企业,以优惠的价格、优质的服务争取更多社会服务项目,不断做大、做强职业院校品牌、树立职业院校形象。
四、结语
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者既相互独立又有紧密联系,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是基础,决定了校企双方合作的高度和广度。跳出学校看企业,融入企业谋发展,校企合作休戚与共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只有发扬钉钉子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以贯之践行国家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方针路线,相信职业教育必定大有所为,也一定会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 颜靖,唐翠芳.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22,21(26):4-6.
[2] 阮秋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1):119-120.
[3] 庄西真.产教融合的内在矛盾与解决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9):81-86.
[4] 丁馨.从 1+X 证书制度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1(1):78-82.
[5] 金萍女,戎成.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构建与推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22):18-25.
[6] 张志成. 职业教育本科产教融合课程的创新转型———以南昌职业大学为例[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2,38(3):48-53.
作者简介:董青(1983-),男,山东烟台人,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