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挖掘和外延实践——以《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1
/ 2

工科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挖掘和外延实践——以《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为例

徐岩  李伟  侯世伟  田金丰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168

摘要:在高校教育中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可以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符合于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打造德艺双馨的人才,本篇文章也将目光集中于此,将研究的课程确定为土力学,分析了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和分析可以为相关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对教学方法、内容做出有效优化和调整。

关键词:课程思政;土力学;专业素养;高校教育

高校教育的市场指向性是相对较强的,必须紧跟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来对教育目标做出不断调整。新时代下,企业用人标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考察应聘人才是否具备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同时也会考察应聘人才是否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否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贯彻落实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做出优化和调整。

一、从课程内涵出发,延伸德育教育

分析课程内涵,从课程教学内容出发落实德育教育是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教师必须要保证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之间高度吻合,否则则很容易会影响教学效率以及学生专业素养发展,课堂教学会变得更加拖沓,甚至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无法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而从土力学的学科内容来看,该门学科的实践性、理论性是相对较强的,如何延伸德育教育内容保证德育教育和教材内容联系紧密也成为了教师们十分头疼的一个问题,教师可以从工匠精神、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三个角度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1]

例如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土的级配曲线知识,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了解地基土的土粒组成较为复杂,粒径分布范围相对较广,粒径数值偏差相对较大,而粒径相对较小的颗粒则可以填充于大颗粒的缝隙中,进而提高地基土的荷载能力。教师则可以以此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让学生们了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们认识到作为细小颗粒如何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和祖国这个大颗粒当中,为祖国“荷载能力的提升”添砖加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指明道路。

此外,在土力学教学中还会涉及到很多计算公式,而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们更好的明确计算偏差对于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也通过计算让学生们养成精益求精的态度,进而帮助学生们建立工匠精神。

二、分析课程外延,进行观念引导

所谓的课程外延是指在基于教材内容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引入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知识和课程知识相互验证的方式深化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而教师也可以利用课程外延来展开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例如在土力学教学的过程中太沙基作为土力学的创始人是课程教学中常常引入的历史人物,而教师则可以从太沙基生平经历以及太沙基的理论成果,例如土压力、承载力、稳定性分析等角度让学生们在了解土力学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学习先人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教师也可以引入更多与土力学相关的科学家,例如达西、朗肯、摩尔等等,让学生对于土力学这门学科的变化发展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和了解[2]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也可以从中国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出发落实对于学生的观念培育。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国家的经济环境是相对较差的,但是很多海外留学的科学家都毅然决然的回归祖国,为国家土力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多助力,而这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人物则是黄文熙、卢肇钧等等。这些科学家在当时较为艰苦的环境下,创造性的解答了很多科学问题,对于推动我国铁路建设现代化以及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这些名人大家的事迹讲解感召学生的内心,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事业观、世界观、职业观,让学生学会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紧密结合。

三、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作用,即可以完成对于学生的观念培育。事实上很多教学方法自身就具有一定的德育教育价值,例如较为典型的则是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该种教学方法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明确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认识到集体合作的力量,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改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土力学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做出科学优化,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为重点,保障教学方法应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3]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总应力、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可以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列举社会案例,通过实践案例的举证让学生们认识到应力计算的重要性以及三个应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再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前让学生们自主预习,给学生们发送导学案并引入微视频教学资源,一方面通过微视频教学资源详尽剖析学生预习内容中的重点与核心,提高学生预习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另外一方面,在微课内容选择的过程中可以延伸更多实践案例,渗透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之间更加紧密,进而帮助学生们有效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换观点看法,交换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认识到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此之后由教师进行引导通过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助力[4]

结束语

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对土力学教学做出有效优化和调整符合于现今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教师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从土力学的内涵出发,分析课程教材内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从外延出发,延伸更多的名人故事历史案例,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教学方法的有效优化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人格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石钧仁,付蔚,苗建国等.课程思政背景下工科混合式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才智,2023(34):101-104.

[2]张丽玲,石黄霞. 工科专业课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电路为例[J]. 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3,6(21).

[3]原伟,王丹,张华.工科专业中课程思政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23,32(05):135-141.

[4]林文鑫,杨叶锋,罗海林.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建设——以材料的表面与界面课程为例[J].教育信息化,2023(10):111-113.

本文系2023年沈阳建筑大学高质量发展研究立项课题《“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外延与内涵探索》(课题编号:gzlfz2023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