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旅游创新中的文旅融合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1
/ 3

洛阳旅游创新中的文旅融合现状

沈吉言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0

摘要:洛阳作为一座历史名城,曾是十三朝古都,流传保存下来许多珍贵的名胜古迹和文化资源。如今旧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环境,洛阳要紧跟时代潮流,就要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变换。因此,根据洛阳现状,依托本地特色,本文主要从洛阳牡丹文化、博物馆文化资源、“汉服热”等方面提出对洛阳旅游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洛阳;文旅融合;创新

引言

拥据河洛,倚傍龙门,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的洛阳,是河洛文化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4000年的建城史中,是牡丹花都,丝路起点;2000年的建都史中,是实至名归的十三朝古都。这既为想象中华文化的光辉历史提供了广远的空间,也为现实中洛阳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文化资源。今年以来,洛阳依托于自身文化资源,借鉴其他城市文旅创新经验,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机遇,实现传统旅游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并取得了一定实绩。

一、洛阳旅游创新的路径概说及文化资源

伴随着洛阳都市圈建设和现代化强市建设全面启动,洛阳市以“文旅文创成支柱”作为文旅融合的“王牌”,用创意抢占文旅融合“新风口”,推动文旅产业实现“井喷式”增长,着力打造文创产业发展的旗舰劲旅,增强文旅发展内生动力。洛阳市依靠文化创新、应用先进技术,使全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应运而生。

(一)洛阳旅游创新的路径概说

1.打造旅游名片,树立文化IP

文化IP是良好的无形资产,在市场号召力、商业价值、产业联动等方面具有巨大价值。洛阳的文化IP打造,使旅游产品开发更高效,更能满足现代游客的精神需求,更符合当代旅游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2.进行网络宣传,创新旅游模式

随着短视频影响力日趋扩大,城市旅游宣传推介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不仅要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的优势提高城市本身的关注度,更是要以内容为王,在宣传内容上苦心经营,打造出一批符合新时代年轻人喜好,具有新意亮点的旅游内容。

3.利用新兴技术,实现科技赋能

文旅创新,要充分发挥智慧旅游的优势,扩大城市宣传力,提高城市游客承载力,优化城市旅游资源并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在城市服务上,合理引导游客,通过线上平台提前预约,对人流拥挤时段进行分流解决游客的出行拥堵问题。

(二)洛阳旅游创新的文化资源

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本身所具有的浓重历史文化色彩最为突出,这是讲好洛阳故事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是牡丹的文化名片,1983年,洛阳成功举办了首届牡丹花会,牡丹成为洛阳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元素,此后洛阳牡丹花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文化盛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此外,博物馆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洛阳市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102家,洛阳三级以上博物馆总数达到12家,位居全省第一,且门类齐备,分有专题,藏品多且富有魅力,成为洛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1]

最后,“汉服”经济也值得关注。现代汉服历史并不长,但凭借其样式美观,种类繁多,且面向众多年轻女性,近年来风靡一时,广受欢迎。

二、“牡丹”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是洛阳旅游的重要特色,这座城市也一直保留着种植牡丹的习惯,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依照传统,牡丹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可观赏性的植物,是一种精神象征。随着洛阳旅游热潮的兴盛,牡丹要跳出传统的藩篱,打破单纯的“赏花经济”,以新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打造属于自己的产业链,为洛阳旅游的创新性发展增装添瓦。

(一)经济创新性发展

牡丹作为洛阳的文化象征,也承载着重要的经济效益。

1.牡丹自身的经济创新

牡丹浑身是宝,根、干、枝、叶、花、籽均可实现资源化利用。依托牡丹,可开发牡丹花茶、牡丹饼、牡丹精油、牡丹保健枕等产品,投入市场,获取经济效应。

经特殊工艺处理,牡丹花瓣可与馅料巧妙融合,再经过高温烘焙,“万景祥”牡丹鲜花饼新鲜出炉、满口清香;牡丹与白酒深入融合打造的牡丹花都酒,入口留香、沁人心脾,在酒类市场上独树一帜。

以牡丹深加工产品开发为主线,在牡丹籽油、牡丹食品等产品基础上,加快进行牡丹籽、花、茎、根等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延长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品质。

2.打造牡丹创新产业链

牡丹不仅可以入茶、入饼,还可以入画,入文创。例如,推动牡丹经济产业链创新,可以让牡丹入画,投资建设创意园区。邀请老一辈画师和绘画名家走上讲台,培训牡丹画创作,并创新尝试“公司+画家+基地”的发展模式,带动研学、文创、电商、物流、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快速发展。

(二)营造牡丹文化氛围

1.路牌

外地游客前来旅游最经常看到的就是路牌。在路牌上加入牡丹元素,既能体现城市特色,又有利于文化熏陶,让牡丹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同时,红绿灯也可以采用牡丹的形状,能够鲜明地与其他城市区分出来,别具一格,独具特色。

2.公共交通工具

洛阳的共工交通非常便捷,公交车、哈啰、美团、青桔等随处可见。在这些公共交通工具的外表上加入独具特色的牡丹标志,让人们沉浸在牡丹的文化氛围之中。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牡丹作为洛阳经济文化的重要支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牡丹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对于洛阳,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抓住时机,及时创新,不落俗套,让牡丹文化持续焕发活力。

三、博物馆资源的模式创新

当前,文博资源转化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未来城市转型的高质量发展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洛阳拥有丰厚的文博资源,资源转化的优势极大。

(一)洛阳博物馆

当观展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博物馆配文创也已是常规操作,但博物馆也能和剧本杀联合起来。所谓“剧本杀”,原为一种社交推理游戏,它是用剧本虚拟出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玩家根据剧本选择不同角色,通过演绎和推理案件过程,找出凶手。如今剧本杀已经跨界到文化领域,成为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作为“讲天下故事”的最好平台,博物馆与剧本杀有着天然的契合度。一方面,博物馆有着丰富的藏品资源,除了故事,更能为剧本杀玩家提供一场文化体验的经历;另一方面,博物馆天然的场景和空间优势可以带来更多选择和体验快感。

近日洛阳博物馆推出一款《洛阳东风几时来》剧本杀游戏。它的故事设定在晋朝时期的洛阳,江湖儿女的爱恨情仇纷纷上演。而“晋归义胡王”金印、透雕龙纹玛瑙璧、金狮串饰等文物,都是剧本杀中的关键线索。博物馆作为知识传播场所,聚焦特定知识点创作的剧本杀,在内容上具有唯一性,不会千馆一面;同时良好的环境,对于公共文化空间开拓新盈利模式也十分有利。

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间节点,洛阳市博物馆也策划了许多不同主题的活动。端午节期间举办“欢‘乐’端午,与‘艾’同行”主题活动;在博物馆大厅开展汉服走秀,展示了战国、秦汉、隋唐、宋、明时期的汉服;带领公众现场学习古代礼仪、体验端午节的节庆习俗,如沐兰汤、画额、系五彩绳等,为观众营造集情景沉浸、文化沉浸、氛围沉浸的参观新体验。

当博物馆文创产品从简单的旅游纪念品,逐渐升级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再到文化体验和精神产品,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和创新。

(二)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一道道拱形的结构支撑起一座宏伟的建筑,总体布局由外向内逐渐递减过渡,撑起人们对运河文化的历史记忆和想象空间。

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天工国运一统中华”,以大运河的开凿为中心,生动讲述了洛阳的优越地理位置、东都洛阳的营建、大运河的开凿及运河上的水工传奇;第二部分“千年运河万物通济”,以大运河的运转为中心,呈现了运河的漕运体系及因漕运而生水运仓储、水上交通工具、各色商品;第三部分“隋唐盛世国运繁华”,通过搭造新潭码头、南市等场景,以隋唐洛阳城、南市场景和诗画运河、运河非遗互动的形式,形象展示了隋唐大运河上的经济文化;第四部分“古今辉映源远流长”,以隋唐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为中心,通过文字、影片和互动的形式展示了大运河的申遗之路、运河风光、国家图书馆里的运河等内容。

创新的玩法,让文物“活”了起来。其中,“一粒米的漕运之旅”互动体验展,讲述一粒米从征收、运输至到达的全过程,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多媒体形式充分展示了运河漕运的巨大作用和功能。最后“城与运”沉浸式环幕影片作为尾声,将隋唐大运河沿线的一个个城市串联起来,生动展现城市与运河的千年邂逅。            不同于“文物+讲解”的传统展览形式,博物馆试图将隋唐大运河整体“搬进”展厅。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近距离观察从古洛河河道中打捞出的“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还能在浮雕墙前纵览大运河脉络全貌,更能走进精致复原的新潭码头,与历史“对话”。

四、汉服热背后的旅游助力

花如海,人如潮。“汉服热”推动古都洛阳的文旅业不断向前向好发展。今年1月底,“抖音黑板报”发布抖音上最受欢迎的热门汉服打卡地TOP5名单,洛阳洛邑古城位列榜首。据统计,4月1日至20日,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共接待游客1232万人次,成为最热门的全国“网红打卡城市”之一。“汉服热”对其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

“汉服热”的背后是相关政府部门支持、产业协调发展、媒体有效传播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正是这些因素的加成使得洛阳旅游不断走向全国、扩大受众面。

为了吸引游客到洛阳感受汉服文化,今年,洛阳王城公园、隋唐洛阳城景区、关林景区、牡丹阁景区等陆续举办营销活动,游客身穿传统汉服即可享受免费游景区的优惠。此外,洛阳各景区还举办全国汉服短视频大赛、国风穿越节等活动,带领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十三朝古都的浪漫。

同时,洛阳还通过精心打造“汉服+剧本杀”活动促进文旅消费。活动中,游客穿上汉服进入剧情,在游戏中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牡丹文化节期间,“神都奇幻志”全城剧本杀等“汉服+剧本杀”活动,仿佛将这座城市变成大型的剧本杀场馆。

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还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创建“总要来洛阳穿穿汉服”“2023总要来趟洛阳吧”等话题,积极发布汉服相关视频,并发起挑战赛引导游客分享洛阳汉服游的视频,让汉服游持续升温。

为了符合文旅活动的需求,由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等部门牵头,洛阳汉服协会结合文旅工作实际需求,就汉服礼仪、汉服文旅活动组织策划等对文旅工作者、汉服产业从业人员进行了现场培训。对于汉服的产业活动和各种文旅活动的从业人员进行了行为规范。

为完善发展汉服产业链,洛阳市相关部门与造型培训机构、服装设计院校合作,加强化妆师、汉服设计师等人才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推动洛阳汉服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以来,300余家汉服体验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洛邑古城周边。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了汉服租赁行业明码标价整治规范行动,规定汉服经营者必须明码标价,保障市场价格规范有序。

五、洛阳文旅融合的创获及经验推广

(一)洛阳文旅创新的实绩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游行的逐渐便利化,加之疫情后的“报复性旅游”,截至2023年8月,全国旅游业欣欣向荣且未见颓势。回顾洛阳上半年的旅游业成绩,既有节假日时期的,也有日常时期的巨大客流量。

在今年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4月1日至20日),洛阳共计接待全国游客1232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87亿元,一跃成为全国最火热的“网红打卡城市”之一。[2]

“五一”假期,洛阳共接待游客636.69万人次,同比2022年增长171.76%,同比2019年增长98.62%;洛阳接待的游客量,已和城市的常住人口数相差不多。旅游总收入52.39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231.98%,同比2019年增长63.1%。

端午假期,洛阳累计接待游客196.52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86.7%;实现旅游收入14.8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63.53%,游客接待量和文旅消费均稳步增长。

(二)洛阳文旅创新实践中的有益经验

1、立足文化优势,对传统文化,传统旅游资源进行创新发展,创造利用。对于洛阳这类历史文化古城,把握好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资源优势至关重要。城市本身在历史中累积的旅游资源是城市属性的一部分,是城市文旅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旧资源,结合新时代,摸索新路径,取得新发展,应是可资借鉴的经验。

2、抓住互联网风口契机,做好宣传工作,扩大影响力、传播力。社交媒体短视频的兴起,旅游直播的风靡,使得旅游业的宣传模式发生极大的变化,传统的单一,单向,且单调的宣传口径逐渐转向直播和短视频为主的多元化,互动化,丰富化发展。

3、推进体验旅游,提高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文旅融合的核心在于“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在做好两者融合的基础上,更是要面向游客,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既能切身感受城市文化属性,也能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一方面,需要城市用心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游客考虑,解游客所需,展示出城市气度和城市格局。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开设文化旅游体验,加强周边旅游体验,加快互动性旅游设施建设,现代数字化视频技术的应用,提高旅游体验质量。

结语

基于洛阳现有资源,文旅融合,旅游创新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实现文旅融合和旅游创新这一设想需要洛阳做出多方面的努力,积极依托现有资源进行开发旅游项目、完善相关产业链、加大市场规范和监督等工作。洛阳极富特色的“牡丹”文化、博物馆资源、“汉服热”倘若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将会给洛阳旅游资源开发带来莫大增益,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更上一层楼。要立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的角度去思考洛阳文旅发展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丁雯菲,《洛阳牡丹文化旅游衍生品的创新设计研究》。

[2]乔增婷,安洋乐,王一诺,《洛阳“博物馆之都”创新发展推动“体验旅游”》。

[3]胡越,连漪,《创新发展思路和体制机制带动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

[4]翟智杰,刘星光,《洛阳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5]肖慧,《洛阳市旅游业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6]孙九霞,《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与新趋势》
1.乔增婷,安洋乐,王一诺. 洛阳"博物馆之都"创新发展推动"体验旅游"[J]. 当代旅游,2020,18(5):69-71.
2. 洛阳文旅火爆“出圈”:20天引客1232万人次、揽金87亿元 - 要闻 - 开封网 (kf.cn)
作者简介:沈吉言(2003.3)男,河南省驻马店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