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高级中学语文组151400
摘 要: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透过历史的层层迷雾,真实还原他本来的面目,需要客观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英雄气概 落魄贵族 属性评价
影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中曾这样唱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对笑谈中。"面对人生的成败,我们固然可以达观,但面对历史,我们却无法回避。楚汉之争的硝烟虽早已散去,但英雄的往事却常谈常新。
在刘项争雄那段暗藏刀光剑影的峥嵘岁月之中,最值得品评和玩味的是霸王项羽这一历史人物。透过历史的层层迷雾,真实地还原他本来面目是每个关心历史和文学的人梦寐以求的旨归。那么我们就循着史料记忆的蛛丝马迹、试着触摸他朦胧的面庞。
评价一个人首先我们要有客观合理的评价观,且不可人云亦云。我们不该站在某一历史局限的角度,也不应以成败来论得失,更不能以个人之好恶左右正确的判断。我们看待一个人应从他生长的环境,历史的身份和发展的轨迹分析,方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答案.用我的理论来说,应从一个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去检验,这样才能更接近于真理的状态。
韩信曾评价过项羽,认为项羽至少有两条致命的弱点,即"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刘邦也曾有过经典的论断:"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司马迁就曾批评过项羽"奋其私智","欲以力惩"。"奋其私智"就是只靠个人。"欲以力惩"就是只靠暴力,这就是项羽的死结所在。"当然,这些人的评价都或多或少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成败得失去片面地概括和总结,难免失之偏颇。
相比而言,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的评价就客观了一些.她说:"项羽有少年气而不懂权谋,有英雄气却不屑于权谋。"这种概括就显得全面了许多,难得的是她既兼顾了人的自然属性,又考虑到了人的社会属性。
所谓自然属性指的是在环境中,受其影响而带有本色本味的真实的人性。就项羽而言,他生于乱世,有其少年的丰发."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他要学的不是一人敌,而是能战胜千万人的本领,而叔叔项梁教他兵法,他也没坚持几天,略知其大意之后就不肯再深入了.易中天就曾说过"项羽其实是一个不幸被推向了战场和屠场的孩子气十足的行为艺术家。"项羽的孩子气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一,可爱的是他的语言,秦始皇游会稽山时,项梁带着项羽去看热闹,当项羽看到天子出行时壮观的队伍时便脱口说道:"彼可取而代也。"吓得项梁连忙捂他的嘴.项羽的话充满了年青人的好奇与挑战。"彼可取而代之"说得从容,像探囊取物一样的轻松,而至于怎么取而代之,万一取代不了又该如何,他全然不考虑.也正如易中天的评论,"他想到的只是要去取代和可以取代,这正是项羽的可爱之处."究其原因是做为贵族身份的他深受家族的影响,项氏一族世世代代曾是楚国的将军,项羽的祖父项燕叔父项梁更是叱咤一时的将帅,有此家世榜样,项羽看中的绝不会是物质上的低级趣味,项羽看重的从来不是荣华富贵,而是英雄业绩,这决定了他看重的不是代谁为帝的结果,而是取代的过程。他不是要取代了之后的荣光,也没憧憬取代之后会怎样,而只是有要去取代的冲动,这就有了孩子气的思路和做派。
最能体现他的英雄气概的也最体现他性情洒脱的当属兵败垓下后的东城之战了。他率领几百骑兵杀入敌营,砍倒敌旗,看看是我不会打仗,还是老天跟我过不去。语毕,项王大呼驰下,汉军人马望风皆靡,敌将纷纷落马,项羽这时回过头来,得意地看着将士问:"怎么样?"
这真是项羽孩子气的可以了!楚汉相争的最后一战,决定胜负的决战,却硬是让他演绎成了速战速决。痛快酣畅的快战了,这大概就是蒙曼老师所说的“有少年气而不懂权谋了”。这符合项羽的性格,这种性格的成因来源于他的自然属性,正当年少本就意气丰发,尚武有力自会血气上涌,初有功业定会蔑视群雄。这种摧枯拉朽的冲击力定会让项羽心里充满了快感,当初是学一人敌还是学万人敌本就摇摆不定而有始无终,而冲锋陷阵,连连克捷,撼山动岳的武功则让他醉心于武力的功伐,他认为气吞万里的气魄足以扫荡乱世乾坤,谁还会绞尽脑汁地想计策,费思量?这就是他骨子里的英雄气概,贵族气派。
他的少年英雄气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甚而至于感佩莫名。使之扬名立万的一次战役便足以证明一切。公元前207年,赵王君臣被秦兵围于巨鹿,各路诸侯虽集于赵,却坐壁上观,只见项羽率领自己的项家军杀入敌营,血战几次,这才大破秦军,救出赵王。这符合霸王的本性。他追求的是以绝对优势,至少是气势上压倒对方,蔑视一切而不被他人毁誉。他只可以同情,施恩于他人,必不肯趁人之危,避强就虚地让别人狼狈或难堪,更不会接受别人的施舍和怜悯,这会影响于他的尊严。屡战屡胜的神话让他的内心升腾起莫名的高贵,这固化了他的性格,流淌进他的血液,生死都是存在的一种状态,可以有尊严的生,亦可有尊严地去死,李清照的诗就曾说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只不过,人是社会中的一员,自然属性必然要服从于他的社会属性的。项羽是一方统帅,是楚国人民的主,是武将文臣的君,也是爱人虞姬的唯一依靠,他的一切不只属于自己,更要服务于他人,这就是他的矛盾,亦是他的无奈。自然属性让他自由洒脱,让他高贵自信而攻势凌厉,但他的社会属性却常常令他放不开手脚,甚至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可谓是碍手碍脚。有时又不得不做他不想做的事,这极大地伤了他的自尊,有几个著名的事件就足以体现他自身的矛盾性。
秦末项梁项羽刚举事不久,会稽郡守殷通原本是请项梁项羽来共商起兵反秦一事的,项羽却在项军的支使下,把信任他们而毫无防备的殷通杀了,夺了殷通的地盘。这种做法不太光彩,说它有黑吃黑的味道也不过分,但为了积蓄自己的力量,迅速拉起一支人马,防备秦军来攻击无根据地的队伍,这是迫不得己的办法了。
公元前206年,楚汉交战,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当了项羽的俘虏。项目在军前架起大锅,烧上热油,把刘邦的父亲吊在锅上方,要挟刘邦说,再不与我交战,我就把你爸烹煮了。实在的讲,项羽此举乃是没有办法的选择了,战斗旷日持久,战线太长,后方粮草不济,军心不稳,持久耗损是拖不起的,只能激起刘邦的怒火,寻求速战速决.项羽虽打的是心理牌,但还是于心不忍的,他的不得己的"痞"和"赖"是外在的形势使然.
还有一件典型的事件就是坑杀降卒。项羽为稳固军心而痛下杀手,但他的内心则痛苦不已,而这正是战争,善良尊贵的人性经过战争的车轮的辗压已然变了型,难怪有人说:"战争会把一个好人变成魔鬼。"这必不是项羽的本意,而他正受到战争机器的推动,于是,我们能猜测出项羽内心的纠结和懊恼,直至他可能走向歇斯底里甚至走上极端,他发现把自己逼得已不是心目中的自己的不只是战争,敌人,还有自己的人时,他完全接受不了这样的改变。他于是想到挣扎,这挣扎哪怕有时带有自残的倾向。亚父范增的离他而去,怕就是这种复杂心理下的产物,他不愿算计人,却又不得不与人斗心机;他不想趁人之危、又不得不看准最佳的出手的机会;他有铁汉柔情,却不得不具有忍痛割爱的坚强。范增老谋深算,是个阴谋家,也是一个战略家,他多次不顾项羽的感受左右着霸王的意志,让项羽感到自己在成就自我贵族的形象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在项羽屡战屡胜的背景的烘托下,他却越想越高贵.他也越来越讨厌战争中的阴谋和鬼域伎俩,因为他的出身,他的能征善战.也因为他的阳光率性,他更爱的是坦坦满荡,光明磊落,名正言顺的阳谋.所以他热衷的是面对面的较量,最好是两个人的决斗.可想而知,他与范增本是一对矛盾体,永没有至合的可能。也就是说,项羽的骨子里流淌的是等级社会里文明高贵的血,不屑于纷扰世间的卑鄙与龌龊,然而随着时间的飞逝,乱世的来临,他的高贵与坦荡却终于被淹没在无序规则的迷雾中,这是他的孤独,也是他的悲哀。就如同西方中世纪末落的武士堂吉诃德,骑着瘦削的战马,拿着生锈的长矛去冲击代表新的世态的风车一样,他的结果注会以悲剧而告终,但这些也都不妨碍我对他的评价:他是英雄,只不过时过境迁,他的思维已不属于这个变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