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云南省昭通市657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予以推拿)和观察组(除对照组治疗之外加以针灸推拿),各60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的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的方法,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58/60)高于对照组(70.00%,42/60)(P<0.05)。治疗前,两组腿痛或麻痛、下腰背痛以及步行能力等方面的症状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在各项症状评分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可显著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疼痛等症状、肢体疼痛及功能障碍,抑制炎症反应,疗效显著。
关键词:针灸;推拿;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多发的一种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通常伴有马尾综合征、坐骨神经痛、腰痛等典型症状表现,易发生于 20~50 岁的人群中,且男性较为多见,是引发腰腿痛和下腰痛较为常见的原因。该病通常指的是由于软骨板、纤维环、髓核等组成的腰椎间盘发生退变,且纤维环出现全部或部分破裂。推拿手法治疗可对发生病变的椎间盘及附近黏连的组织进行剥离,致使患者肌肉的弹性逐渐恢复,已达到减少对神经根产生刺激的效果,但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较慢。针灸能够对不同的穴位进行刺激,对疼痛介质发挥清除的效果,促使患者腰椎功能的快速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 32~78 岁,平均范围(45.57±4.22)岁。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 34~79 岁,平均范围(45.63±4.31)岁。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0天。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进行体位矫正,锻炼腰腹肌力。为了保护患者的腰部,建议患者尽可能多地躺在坚硬的床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按摩治疗方案。将患者置于俯卧位,采用拳推法和平推法,用双手拇指按摩患者背部脊柱两侧的腰部。然后,用叠掌按摩或掌根按摩在患者腿部或腰臀的肌肉上按摩约15分钟;对于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可以在下背部进行揉捏或直接按压。对于处于恢复阶段的患者,可以对下背部施加肘部或前臂压迫约15分钟;对下背部痛点进行刺法和手法操作,每次5分钟,包括委中穴、环跳穴、殷门穴、风市穴、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穴、肾俞穴等,45 s/穴位,然后用手掌摩擦的方法擦拭患处,直到局部变暖。患者仰卧,双腿伸展,左手和右手放在膝盖和脚跟的患侧。固定患者下肢后,缓慢向上提拉并抬高,同时在下肢远端纵轴方向上提拉和摇晃,连续5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的方法,针灸的穴位包括:委中穴、环跳穴、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穴、肾俞穴、脊中穴、腰部夹脊穴(L1~5)患者取俯卧位,对以上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得气后予以一定的留针时间(30 min),1 次/d。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3.0 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 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见表 1。
2.2 两组症状得分比较
在治疗前,两组在腿痛、麻痛、下腰背痛以及步行能力等方面的症状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经过治疗,观察组在各项症状评分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 1 两组有效率比较[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好转 | 无效 | 总有效 |
观察组 | 60 | 38(63.33) | 20(33.33) | 2(3.33) | 58(96.67) |
对照组 | 60 | 24(40.00) | 18(30.00) | 18(30.00) | 42(70.00) |
X2 | 7.680 | ||||
P | 0.006 |
表2 两组症状得分比较(±s,分)
组别 | 例数 | 腿痛或麻痛 | 下腰背痛 | 步行能力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30 | 2.25± | 0.76± | 2.38± | 0.80± | 2.18± | 0.76± |
0.52 | 0.30 | 0.44 | 0.21 | 0.36 | 0.15 | ||
对照组 | 30 | 2.30± | 1.62± | 2.32± | 1.66± | 2.22± | 1.66± |
0.44 | 0.24 | 0.38 | 0.24 | 0.28 | 0.24 | ||
t | 0.402 | 12.261 | 0.565 | 14.771 | 0.480 | 17.417 | |
P | 0.689 | 0.001 | 0.574 | 0.001 | 0.633 | 0.001 |
3 讨论
临床上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同时,外部因素可导致患者的纤维环破裂并流出髓核组织,导致患者的腰椎功能严重受损,对患者的腰椎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威胁;临床治疗主要旨在减轻患者下背部和腿部的疼痛程度,帮助恢复腰椎功能,达到治疗效果。中医的按摩手法可以起到益气、活血、通络的作用。通过专业的按摩手法,放松下背部肌肉,促进筋络通络,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然而,它们的有效性有限,腰椎功能很难快速恢复。
中医学理论中,腰部劳累伤筋,或用力不当,致使气血不畅,经脉受损或阻塞;或由于跌扑外伤致使络破血溢,日久形成瘀血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机;活血化淤、舒筋通络可作为主要的治疗原则。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具有散瘀活血、舒筋通络之功效;环跳穴位于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的水平连线上,具有祛风散寒、疏通经络之功效;大肠俞位于第 4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处,具有调和肠胃、理气降逆之功效;关元俞位于第 5 腰椎棘突下,后正中旁开 1.5寸处,具有补肾壮阳、补益元气之功效;秩边穴位于平第四骶后孔,正中线旁开3 寸处,具有疏通经络、清利下焦之功效;肾俞穴位于第 2 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旁开 1.5 寸处,具有强腰利水、益肾壮阳之功效;脊中穴位于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处,具有强腰脊、调肾气之功效;腰部夹脊穴(L1~5)位于第 1 胸椎到第 5 腰椎的棘突下,距离后正中线 0.5 寸的纵线上,具有舒经活络、调和五脏之功效。
表明临床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应用针灸联合推拿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其可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各项症状起到明显减轻作用,且更有利于功能障碍的改善,进而整体上疗效较为显著。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通过运用中医疗法的针灸联合推拿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患者腰腿疼痛等症状、肢体疼痛及功能障碍均能够显著缓解,另外对机体炎症反应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整体上具有较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宫玺,徐征华.循经点穴推拿联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20,40(12):1667—1670.
[2] 汤杰杰,陈乃宗,黄斌,等.针灸联合正骨推拿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及对疼痛和下肢感觉障碍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10):244-247.
[3] 刘庆华.腰椎牵引温针灸联合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5):778-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