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凝血指标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5
/ 2

血常规,凝血指标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文流勇 丁秋英 赵果园

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贵州贵阳 550081

【摘要】目的:探究血常规、凝血指标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06-2023.06,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生DVT,将其分为DVT组(40例)与非DVT组(80例)。检测入组患者血常规及凝血指标,并对其与患者DVT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血常规指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DVT组低于非DVT组(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DVT组高于非DVT组(P<0.05);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两组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凝血功能指标,APTT、PT、TT水平,DVT组低于非DVT组(P<0.05);Fbg、D-D,DVT组高于非DVT组(P<0.05)。结论:血常规、凝血功能可作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辅助指标,与非DVT患者相比,DVT患者相关指标表现出一定异常升高或降低情况。

【关键词】血常规;凝血指标;神经外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0%。经长期临床研究表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DVT发生与患者年龄、卧床时间、应用脱水剂、手术过程复杂等多方面因素有关[1]。且凝血功能异常为DVT发生病理基础,易导致患者血液凝固性升高。临床中对机体凝血状态的反应常使用血常规、凝血指标作为常规指标[2]。本文以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血常规、凝血指标对患者术后DVT的预测价值。现将相关内容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22.06-2023.06)收治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20例。根据手术后患者DVT发生情况进行分组。DVT组,患者40例,男女比例23/17;年龄(均值):41-76岁(58.68±4.08)岁。非DVT组,患者80例,男女比例48/32,年龄(均值):41-76岁(58.61±4.11)岁。上述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比。

纳入标准:(1)入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外科手术;(2)入院检查,不存在DVT;(3)了解本次研究内容,自愿参加。

排除标准:(1)入院时高度怀疑下肢DVT;(2)非首次手术;(3)3个月内接受近期外科大手术;(4)存在手术禁忌症;(5)合并全身感染;(6)合并凝血功能异常;(7)合并血液性疾病;(8)3个月内服用会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的药物;(9)无法参与全程研究。

1.2方法

抽取患者血液标本,经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经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经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D-D)。

1.3观察指标

血常规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凝血功能指标。包括APTT、PT、TT、Fbg、D-D。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t检验,统计意义标准P<0.05,工具SPSS 24.0软件。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血常规水平对比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DVT组低于非DVT组(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DVT组高于非DVT组(P<0.05);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两组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常规水平对比(±s)

组别

例数

红细胞计数(109/L)

白细胞计数(109/L)

血小板计数(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

血红蛋白(g/L)

DVT组

40

4.03±0.58

7.63±1.85

252.34±65.72

6.73±2.15

119.36±18.65

非DVT组

80

4.37±0.46

7.25±1.83

233.06±63.04

4.53±1.63

134.06±23.37

t

-

3.492

1.068

1.557

6.248

3.463

P

-

0.001

0.288

0.122

<0.001

0.001

2.2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APTT、PT、TT水平,DVT组低于非DVT组(P<0.05);Fbg、D-D,DVT组高于非DVT组(P<0.05)。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APTT(s)

PT(s)

TT(s)

Fbg(g/L)

D-D(mg/L)

DVT组

40

31.52±5.65

10.43±1.42

14.07±2.94

3.58±1.04

5.57±0.59

非DVT组

80

36.23±4.92

12.06±1.61

17.16±1.85

2.83±0.65

3.96±0.38

t

-

4.702

5.431

7.033

4.840

18.069

P

-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既往临床研究表示,患者年龄较大、手术、长时间制动、静脉血栓史、肿瘤疾病患者等存在较高DVT发生风险,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神经外科收治患者普遍存在上述情况。本次研究以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此类疾病患者受疾病严重程度与治疗方式等因素影响,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息,一定程度上导致术后DVT发生风险增加[3]。DVT出现对患者手术后恢复有较大影响,若干预不及时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病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DVT发生主要与患者下肢静脉血回流受阻有关,受其影响,患者血流速度放缓、血液高凝,最终发生DVT[4]。故,若能及时对患者下肢静脉血回流受阻情况进行纠正,则对DVT具有一定预防作用。基于此,神经外科对患者DVT预防十分重视,致力于寻求一种有效方式预测DVT发生。APTT、PT、T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为临床较常使用的凝血指标,可对人体凝血状态、凝血消耗情况进行反应。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血常规水平检测,也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血液状态[5]。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在DVT组非DVT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差异不明显(P>0.05);APTT、PT、TT水平,DVT组低于非DVT组(P<0.05);Fbg、D-D,DVT组高于非DVT组(P<0.05)。由此表示,对于DVT与非DVT患者,其血常规及凝血指标水平存在一定差异,相关指标可用来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分析原因,神经外科手术后DVT患者机体凝血因子活性升高明显,APTT、PT 可对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活性进行有效反应;TT可对DVT引发的物理性抗凝物质水平碱性监测;纤维蛋白原为肝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可参与下肢DVT引起的凝血过程;D-二聚体主要由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溶解后生成,其水平可有效反映机体高凝状态及血液黏滞度[6]。基于上述原因,DVT患者凝血指标水平手术后发生显著变化。

综上,血常规、凝血指标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预测价值,可使用。

参考文献:

[1]牛晓宁,刘瑞.血常规、凝血指标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03):475-476+478.

[2]缪皑驰,于朝春.血常规、凝血指标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效能[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01):122-123+125.

[3]张斌,徐磊,周洪浩,等. 肝切除术后血栓高危人群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J]. 腹部外科,2022,35(3):191-195.

[4]陆敏.D-D、Fib联合WELLS评分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23,13(11):149-152+163.

[5]胡玮,吴增晖,王簕等.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术前D-D、TM、Leptin联合应用的预测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3,23(12):2280-2284.

[6]陈霞,张韬,历文佳等.D-D动态监测法对下肢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发生围术期DVT的预测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23,18(06):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