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区中医医院 150100
摘要:目的:分析在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之中给予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和对照组(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肘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之中给予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效果理想,改善患儿的肘关节功能,并发症较低,安全性高。
关键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远端髁上位在人体之中属于特殊性(紧邻生长板)部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肱骨髁上骨折尤为常见[1-2]。因为,儿童骨骼处于发育阶段,相对柔软,骨骺线相比于成人骨骼受伤风险较大。肱骨远端髁上骨折往往由于身体直接的跌倒致伤,或患者在手臂伸直时的间接压力导致,在既往的临床上常常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但是患儿预后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对儿童而言,患肢恢复速度慢,出现二次移位的风险较高[3]。在此基础之上,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分析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98例,按照治疗方式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表1比较患儿一般资料(±s/n)
组别 | n | 年龄(岁) | 性别 | |
男 | 女 | |||
实验组 | 49 | 5~13(9.36±1.42) | 28 | 21 |
对照组 | 49 | 6~14(9.74±1.65) | 27 | 22 |
1.2方法
1.2.1对照组
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让患儿仰卧位,常规麻醉(全麻),使用X线对患肢进行检查,在患儿的肘关节前方,作一条相应的横向切口。分离患儿的肱肌及舷二头肌,对肱动脉进行重点保护,切开患肢的肱二头肌腱膜,分离肱二头肌。医生从患肢的肱肌内侧及肱桡肌外侧开一条切口,详细观察骨折情况,去除骨折端间血肿,标记骨折端位置,对其进行复位,然回首使用3枚1.5mm克氏针固定骨折线,对复位情况进行观察,然后在皮外对克氏针剪短,缝合切口。
1.2.2实验组
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常规麻醉(全麻)医务人员调整患儿的体位即仰卧位,将患儿的患肢进行屈曲,对患肢牵引,方向是纵向,给予患肢进行骨折复位;手术切口位于患儿的患肢脓骨远端外侧,医生使用C型臂X光机器详细观察患儿的患肢,确保复位理想后,将1.5mm的克氏针的2根从不同角度插入患侧肱骨内外踝处,观察患者的患肢骨折端的稳定情况,在确定克氏针位置之后,在皮外将克氏针进行剪短,缝合切口。
1.3观察指标
(1)医务人员统计患儿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ayo评分,总分:100分,分数高表明患儿的肘关节功能理想。
(2)医务人员统计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松动、肘内翻等,对比分析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软件sPss24.0,计数n%表示,2检验,计量表示,t检验,P<0.05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患儿的肘关节功能评分
实验组治疗后肘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比较患儿的肘关节功能评分(,分)
组别 | n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实验组 | 49 | 56.33±11.42 | 87.08±14.23 |
对照组 | 49 | 56.45±11.14 | 72.53±12.56 |
t值 | / | 0.053 | 5.366 |
P值 | / | 0.958 | 0.000 |
2.2比较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比较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n,%)
组别 | n | 切口感染 | 松动 | 肘内翻 | 发生率 |
实验组 | 49 | 2(4.08) | 0(0.00) | 1(2.04) | 3(6.12) |
对照组 | 49 | 4(8.16) | 3(6.12) | 5(10.20) | 12(24.49) |
2值 | / | / | / | / | 6.376 |
P值 | / | / | / | / | 0.012 |
3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治疗后肘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是临床上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常用的方式之一,属于微创手术。究其原因,在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中,医生对患儿的患处插入不同的角度的克氏针,有利于交叉结构的形成,可以保证骨折端的抗旋转稳定性,对骨折端固定性较高,有利于维持骨折复位。患儿的患肢因为克氏针可以穿过骨折断端,并且对其进行良好的固定,有利于维持患肢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始终保持在正确的位置。同时,患肢的交叉克氏针为骨折端的提供了良好的固定力量和稳定性,最大程度上减少骨折复位后再次移位的风险,有利于促进患肢的恢复[4]。同时,医务人员给予患儿的经皮克氏针固定,不需要切口和逐层剥离软组织,在适当的角度将克氏针穿过皮肤进入骨折断端,从而减少了软组织受到的损伤。在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之中,相比于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而言,医生不需要对患肢进行大范围的解剖以及分离软组织,减少了手术对患肢的血管、神经和肌肉产生的损害。此外,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属于微创性手术之一,对患儿患肢的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有利于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速度的加快,并且在早期进行康复锻炼,从而提高患者的肘关节的功能。
综上所述,在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之中给予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效果理想,改善患儿的肘关节功能,并发症较低,安全性高,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容德,徐勇,邓林,等.闭合复位经皮3枚克氏针内外侧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2,37(9):987-989.
[2]苗战杰,刘群华,张荣凯.闭合复位后经皮克氏针治疗完全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2):1870-1872.
[3]戴海波,史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20,24(2):103-106.
[4]陈高旭,颉强,屈继宁.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6):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