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8
/ 3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

姜彦新1,梅险2,刘洪波1,寇玉达1,何佳泓1,夏梦遥1,王威1

(1.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理想信念教育是使学生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的重要环节。新时代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生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良好的理想信念。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实践能力,而理想信念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通过研究两者关系,融合现状等,探究它们如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对创新创业学生的正确价值引导。

关键字:高校 创新创业 理想信念 教育

一、大学生双创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1.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开发,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生涯的挑战。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应引领创业。并强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题,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要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回应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教育改革。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直面教育的本质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引领和基本坚持,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目标定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回归。

2.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理想信念教育是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有助于个人品德的提升,还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讲话时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华大地办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融合发展是大思政格局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培养承担民族复兴责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就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大学生自觉把青春梦想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成为有远见、有担当的社会成员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校双创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现实困境

1.内容方法融合度不高。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多数高校没有将“创业创新”教育纳入教育主流,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关注的时对创新创业教学教法的知识传授和对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教学内容不够全面,没有将思政教育完全融入到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课虽然回应了当代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了积极正向的思想引领,但缺乏对创新创业新时代潮流的知识储备,对国家政策和创业行为关注不够。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融合方面存在各行其是,互不相关的情况,契合度不够高。

2.实践训练轨道偏离。目前多数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于创新、能够创业的人,并未充分重视培养学生们的道德品质与创新意识。部分高校会提供各种赛事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但在比赛训练过程中,师生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缺乏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这种模式会导致部分学生过于看重比赛结果,社会责任感减弱,产生急功近利的想法,有的学生目标性很强,在实践训练过程中缺乏奉献精神,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训练的轨道渐行渐远,逐渐偏离。

3.机制融合不够完善。当前,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是中国学生的必修课,课时长,教育教学结构相对完整。它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创新创业教育更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创业欲望和创新能力,它不仅在精神和认知方面培养学生,而且在资源、实践和管理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2]但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机制尚不完善,仍有进一步健全的空间。大多数课本上的知识不能有效地应用于实践,在学校层面,推广力度仍然不够,还没有完善的机制。一些高校还没有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有效路径,也没有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因此,在建立和完善一体化机制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理想信念教育是使学生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三、双创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融合的发展策略

1.改变教育理念,强化思政教育引领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3]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及时更新传统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抓住课堂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指导作用,把“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坚定的信仰、创新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抓住青年学生的特点,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保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品格。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强化政治引领,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

2.坚守课堂教学,融合教育育人渠道。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学校教育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努力构建多样化、立体化的课程教育体系,要有效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确保教育内容有效融合、优势互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相促的目标。要牢牢把握教学主渠道,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形成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育内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在知识体系、课程设计和实践环节上的协同并进、有效整合。[4]通过创新和改进的教学方法和方法,夯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础,实现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和深度融合,打造优质高效的教育课堂。

3.利用资源平台,建立长效育人机制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文化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内容,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联系,充分结合实践培训与实践教育的互补优势,形成长效育人机制。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深度融合产业发展,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通过专业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整合资源优势,促进协同育人发展。高校要发挥教育优势,整合资源,既要多个教育主体协同配合,又要多种教育内容互相整合。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机制,使大学生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道德品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创新创业部门要与学校各部门协作,充分发挥教务处、学生处、思政课教师等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5],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促进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成为有远见、有担当的社会成员打下坚实基础。

高校创新创业部门也要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开拓进取,引导青年学生知行合一,深化理论认知与实践联系,将个人梦想与民族大义深入结合,将职业理想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融,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要多维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他们树立理性务实的价值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有效融合,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素质,引导和鼓励他们理性择业、诚信创业,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大学生成为新时代创新创业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425/c1024-32408556.html

[2]王宇,李成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途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9( 10) :138—141.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19-04/30/content_5387964.htm?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4]韩震 .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N]. 光明日报 ,2020-01-02.

[5]徐纯正.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 ( 10) :92—9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创新创业专项“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与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研究”(SJGY20210718);黑龙江省规划办重点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强化智能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通识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GJB1422071);黑龙江省教育厅创新创业专项“土木工程专业顶石课程建设与实践”(SJGY20210669)。

作者简介: 姜彦新(1977—),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创新教育及思想政治研究工作,E-mail:jiangyanxin@hl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