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 云南 红河 661000
【摘要】目的:探究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防治中开展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0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组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人数为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预防性护理干预,将护理效果进行详细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升,患者的凝血功能各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最终患者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骨科患者中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的依从性,确保患者凝血功能保持最佳状态,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效率。
【关键词】骨科;护理干预;深静脉血栓;防治效果
骨科患者在接受手术或长期卧床休息时,由于缺乏活动、血流缓慢等因素,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常见并发症,可导致肺栓塞等严重情况的发生。因此,对于骨科患者而言,及时开展有效的预防干预,对于减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促进身体恢复尤为重要[1]。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深静脉血栓预防干预力度。为此,我院对骨科患者开展了预防性护理干预,并在下文中详细叙述了最终取得的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1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其划分为50例观察组和50例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平均年龄为(54.00±2.30)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平均年龄为(54.50±2.40)岁。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预防性护理,1)针对新入院、手术、转科和病情变化的患者,进行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静脉血栓知识宣教,以使其了解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对于评估为中、高危的患者,我们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并在每个班次交接时进行信息传递。我们还会提供静脉血栓宣教手册,并在床头牌上标注风险标识。2)戒烟、控制体重、进行有效的咳嗽和咳痰练习是改善患者生活方式的重要措施。我们指导患者食用低脂、低糖、高蛋白和高维生素的饮食。病情允许的患者每天应保证饮水量大于2000毫升。3)在护理中,我们确保患者的患肢抬高20°-30°,以促进静脉回流。同时,避免在腘窝下垫枕以及进行下肢静脉输液。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直腿抬高、踝泵运动、行被动按摩以及使用充气按摩装置,穿戴合适的弹力袜。4)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并密切观察其指标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5)对于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我们将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同时教会患者行自我观察。我们还观察患者双下肢的肿胀程度和皮温、颜色,动脉搏动情况,并在必要时测量双下肢的周径。6)成立静脉血栓小组进行一级质控,每周检查预防静脉血栓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患者对此的知晓程度。同时,医院将进行二级质控,每月进行检查和监督。
1.3观察标准
①依从性指标:评价采用院内自制调查问卷表,分值为10分,分值越高表示指标改善越好。②检测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并将其进行对比。③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以及住院时间。④生活质量: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估,该量表的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越好。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数据用(±s)来描述,并进行t检验;计数指标用n(%)来描述,并进行x²检验,经过对比分析显示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前,组间临床指标结果对比差异较小(P>0.05);与对照组实施后结果相比,观察组患者依从性均显著提升,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效果更加明显,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降低,最终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如表1、表2。
表1两组指标比较详情(±s、%)
路边 | n | 患者依从性/分 | 深静脉血栓形成/% | |
实施前 | 实施后 | 实施后 | ||
观察组 | 50 | 6.10±0.60 | 9.30±0.40 | 2(4.0) |
对照组 | 50 | 6.00±0.40 | 8.80±0.30 | 8(16.0) |
t/x²值 | 0.9805 | 7.0710 | 4.0000 | |
P值 | 0.3292 | 0.0000 | 0.0455 |
表2两组临床指标对比情况(±s)
分组 | n | TT/s | PT/s | 生活质量/分 | 住院时间/d | |||
实施前 | 实施后 | 实施前 | 实施后 | 实施前 | 实施后 | 实施后 | ||
观察组 | 50 | 11.30±1.50 | 11.80±2.00 | 11.80±1.20 | 11.40±1.50 | 57.90±4.90 | 90.80±6.20 | 13.30±1.40 |
对照组 | 50 | 11.50±1.90 | 9.50±1.80 | 11.70±1.10 | 9.80±1.00 | 57.80±4.80 | 85.50±5.80 | 21.20±1.60 |
t值 | 0.5842 | 6.0442 | 0.4343 | 6.2757 | 0.1030 | 4.4142 | 26.2750 | |
P值 | 0.5604 | 0.0000 | 0.6650 | 0.0000 | 0.9181 | 0.0000 | 0.0000 |
3讨论
在骨科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形成的凝块,主要发生在下肢的静脉系统中。它的形成对患者来说具有严重的危害性。首先,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肺栓塞。当血栓脱落并进入肺动脉系统时,会堵塞肺血管,造成肺循环障碍和组织缺血、缺氧。肺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致命。其次,深静脉血栓形成还能导致肢体水肿和疼痛[2]。血栓堵塞了静脉的通路,阻碍了正常的血液循环,使肢体淤血,引起水肿和压力感。同时,血栓也会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和局部不适。严重者甚至出现股青肿、股白肿。这种情况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3]。为进一步提高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我们对患者开展了预防性护理干预,且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该护理模式主要是提前护理干预,通过动态监测,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性护理方案提供依据,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提高术后患者的康复质量。通过采取早期锻炼、按摩、压力泵治疗仪以及饮食调理等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可进一步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从而预防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4-5]。
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在预防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挥着重要性作用和优势。
参考文献
[1]周丽晶.综合护理干预在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防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上半月版),2022,22(5):730-732.
[2]李博,姬瑞.综合护理干预在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防治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特别健康,2021,13(35):211-212.
[3]阳凡,何曦,方清,等.基于循证理念的血栓防治小组对骨折术后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23,32(10):782-785.
[4]张志娟.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联合深部静脉血栓防治仪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1,34(16):148-149.
[5]陈桂芳.循证护理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20,7(3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