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秭归县九畹溪镇周坪小学
德育教学不仅是思想品德课和班主任教育学生的阵地,它也是各学科课堂所要渗透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因该随时随地的,渗透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作为我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更要运用好我们的语文教材,在课堂中有效的开展德育,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激发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现在小学语文课本改版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语文的角度来说,它们是美文,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它们又蕴涵许多做人的道理,而这正是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所不可或缺的。因此,作为一位小学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在语文教材中把握好内在的思想教育点渗透
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对于一些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教育点并不能够直接的获取,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合理的来制定教材和传授方式。对于一些特殊的有思想教育意义的语文课程,教师要通过详细的解释词意来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逐步的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要通过对文章中一些抽象符号的深刻体会来让学生理解课程的思想感情点。
教师在日常知识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渗透思想教育。现阶段小学语文课程中很多文章都是体现祖国山美水好,能够很好的感受自然的美的文章,例如语文课程《秋天来了》,作者通过细致的描绘,让学生能够通过丰富的想象,形象感知秋天的景象,感受到秋天明丽的色彩,轻快地音符和跳动着的生命力,从而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同时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热爱大自然。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传授的教材知识本身就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灵感,闪烁着思想品徳素材的光芒,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个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都是名思篇佳作,它们不仅启迪人的智慧、陶治人的德行,而且读中来赏心悦目、情感激荡,长期熏陶,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学会追求阳光,会走向更加健康的思想殿堂。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思想品德素材的载体。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提高课堂思想品德教育的分量,这也是课堂教育的基础。各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攻思想教育素材,如思想政治课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等,使学生懂得了许多道理,明自了好多事理。
三、在写话中渗透德育教学优势。
无论是看图写话、命题写话,还是话题写话,都有一个德育导向的问题,作文内容自然是离不开人和事,让学生关注哪一方面的做人道理呢?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珍情友谊、讲究公德、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等等这些传统的中华美德均可入题。即使是写景的写话,也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或进行一次环保德育。例如写话“感恩”,如何展开?是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是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还是感恩什么,你尽情回忆和父母、老师朝タ相处时的每一分美好时光。在这样思索的过程中,感恩之心油然而生,一种急切表达的欲望喷薄而出。因而如果想要学生的写话内容健康积极向上,那么学生就应该被培养出具有健康世界观、人生观的品德。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在于逐步的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写作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小学作文写作并不仅仅是组织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练习,更重要的是通过作文写作来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逐步的训练小学生对社会、自然等的认知和态度。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
人常说言传不如身教。教师是受教育者最直接的榜样。可以说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所以作为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尤为重要。教师的品质、仪表、言谈举止及学识都对受教育者是种潜在的教育力量这些因素都将使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大增,对受教育者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另外,教师的情感也是德育渗透的特殊载体,对感化人的心灵有一种特殊力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教师的一言一行、笑会意眼神表情达意的手势,都会牵动学生的思绪切都在无声无息中给学生以高尚情感的熏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并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首先要以语文教学为主,然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素材,适度的给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正确的处理德育和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灵活的运用和收集整理教学理念,深入的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因素,逐步的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让德育教育渗透到学习语文中去。
总之,语文课堂跟品德课一样承载着德育教学的任务,我们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优势,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