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第二中学 543000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革命实践中,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而产生的优秀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把红色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符合当下的意识形态要求,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具有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前,梧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学思政教育呈现出创新多元的特点。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充实思政教育内容,汇聚思政教育力量,探索“多层课堂、校园文化、红色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加强梧州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建设。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课程思政;路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思政教育一体化对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做好教学体系和育人体系的连贯性,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并指出:“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2]]红色文化蕴含着优秀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背景下,教师应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本土红色文化,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意识。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梧州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意蕴深刻并且类型丰富多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地方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革命过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思政教育一体化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要用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当代青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二)红色文化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阶段,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积累阶段,也是思政课教育的强基固本阶段。我们要坚持价值引领,打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思政教育一体化理论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了解当地红色历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用文化的力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对实现思政教育一体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红色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一体化,具有非常重要的铸魂育人的意义。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现状调查
梧州市第二中学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活动比较少,学生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呈现零散化、碎片化的特点。经调查发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思政教育一体化有以下问题。
(一)思政教育一体化课堂连贯性难以落实
从教材角度来看,高中阶段思政教材内容丰富多样,知识理论性较强。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阶段的思政教育课程的衔接缺乏连贯性,思政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不完备,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困难,导致教师对思政课的整体性把握不够科学。并且许多教师并未形成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对不同学段学生教学内容差异性缺乏准确的认知,对各个学科的融合和各个学段的衔接缺乏整体的教学设计,在面对较为复杂的教材难以落实教育一体化要求的有效策略。
(二)课堂形式和教学情境单一
从教育形势来看,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多半是围绕高考进行的,思政课堂多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形式和教学情境单一,内容表达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较少,学生难以感受明显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迹。根据对部分思想政治课师生的采访和交流发现,目前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多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教学,或者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红色革命的故事来讲解一些知识,缺乏理论深度的拓展和挖掘。在现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基础上创新思政教育一体化教育模式,运用多元创新方式进行思政教育教学,才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爱国力量。
(三)课堂与实践的融合路径较为单一
思政教育一体化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材,应该打造线下的实际教学和线上的云课堂相结合的多层课堂。课堂教学需要“引进来”与“走出去”。但目前学校教师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有一定了解,但是因师资力量薄弱,没有开设专门研究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一体化的
课程,也未能充分利用网络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线上云课堂。不能很好地把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引进来”进行挖掘整合并运用于课堂实践,导致融合路径较为单一,未达成协同育人效应。未注重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延伸的第二课堂“走出去”与红色文化环境真正互动,红色文化和校外实践活动应该融合创新学思践悟,增加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学思政一体化教育的路径
(一)立足课堂,筑牢思政教育一体化的主阵地
1.加强顶层设计,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坚持党的统筹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3]]精准把控一体化的核心,增强教师、教材、课标、评价等各方面的合力。当前,思政教育一体化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把准方向,注重一体化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思政教育一体化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做到党建统筹、各学科协调发展、各学段衔接得当,思政与学校工作配合到位,形成科学的联动机制,强化思政课制度保障。
2.思政教育一体化的上层构筑中,教师是关键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于教师。”[[4]]教师形成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树立思政教育的思维挖掘教育内容,充实思政教育一体化内容是当务之急。增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养、协调合作能力,通过调研学习,定期开展课题研究,重构教学模式。课题组积极开展项目式、情境式的思政课堂教学实践,结合新课标、新教材以及新的评价体系,巧用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一体化教学中渗透地方红色文化知识,创新教学设计,提高了思政教育一体化课堂的趣味与实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汇聚思政教育力量,做好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进程的主导作用。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深入探索中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途径,选择有针对性、适宜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一体化。这些创新设计,为红色文化融入并健全中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平台,提供了资源保障。
3.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课程的创新,打造多层课堂。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5]]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深入阐释了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于在新时代更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打造线下的实际教学和线上的云课堂相结合的多层课堂,助力思政教育一体化教学。课程思政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建立线上微课堂,优化育人方式,以线上学习虚拟课堂的形式拓宽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途径。以思政内容为载体,优化新媒体宣传途径,建设双向云课堂。借助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及抖音号、梧州教育号、梧州教育信息网和梧州零距离等网络形式,向教师、学生和家长推送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并且借助“学习强国”“八桂先锋”等平台的宣传学习来传递红色文化思想,学校教育和家庭熏陶加强三方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背后的历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感悟,线上线下相结合,统筹校内外红色资源,真正做到文化创新,达到思政教育一体化连贯性和整体性的目的。
通过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一体化多层课堂的教学方式,激发思政教育的优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同时,学校在课题组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一体化课堂实践探索积累了思政教育的经验,丰富思政学习载体。
4.加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阶段课程、各学科教材体系需要配合,调动历史资源和社会实践资源,形成良好的思政教学氛围。在学校开设校本选修课程,选择适合项目式学习的梧州红色基地和历史遗址作为材料,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中阶段思政教材进行整合,创造性开发适合高中学生的部分校本课程,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协调、相配合。梧州是广西革命的摇篮,革命史资源十分丰富,在近代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下,梧州涌现出一批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有志青年,革命火种由梧州燃遍八桂大地。因此,通过开设校本课程,活用这些红色资源,讲好近代梧州革命故事,让学生从红色学习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奋进的力量,使思政一体化教学更接地气,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
(二)校园红色文化助力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打牢校园红色文化阵地,推动思政教育落地。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达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文化传承教育统一性,要增强校园红色育人底蕴,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助力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梧州市第二中学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活动有机融合,并形成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创作品,积极指导学生社团建设,指导学生拍摄微电影、短视频、制作Vlog宣传地方红色文化历史,加强学生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一体化通过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探索研究和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三方合力,推动思政教育落地,让红色文化生根铸魂,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引领师生双向交流互动,在活动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全体师生的爱党爱国之情,激发师生继续奋发向上、砥砺前行。
(三)以实践教学为发力点,开展红色研学实践体验
有效利用社会实践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构建多元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平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提出有效的实践方案,开设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进行一系列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并对实践活动进行成果分享,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思政知识,用第二课堂反哺第一课堂。我校创新课程思政形式,开设红色印记“剧本杀”校本课程,利用课题研究,加强学生对红色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踏寻红色印记,体悟思政的创新理论和真理魅力。
梧州具有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广西党史上有18个“第一”,是近代广西革命的摇篮。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是思政课堂的延伸,也是校本课程的拓展。将校内项目式学习与梧州地方红色文化实地研学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观梧州烈士纪念碑、大同酒店和中共广西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等教育基地。通过参观中共多贤支部纪念馆,同学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夏郢镇党建和农运历史的了解,为革命先烈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忠于革命事业、舍生取义的精神感动,激励着同学们更加奋发图强,发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就是红色文化的魅力,塑造当代学生,切实发挥革命文物故事育人铸魂的作用。红色研学的实践,深深点燃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热情,有利于完善富有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助推红色文化全面融入思政一体化课程,推动梧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
总结
革命时期遗留旧物和革命红色基地遗址的重刷,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前人对教育后辈的重要题材,也是思政教育一体化衔接过程中的重要实践基地和“活”教材。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学思政教育,聆听先辈们的英雄故事,感受不一样的思政课堂。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创新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路径的探索,建设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基地。在统筹规划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铭记红色历史,继承革命传统,增强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衣鹏,高敏.“习语”浸人润心灵 学科育人担使命——沈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纪实[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5-20
[2] 席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探析[J]党的生活(河南),2020-12-01
[3] 邢晨,康立娟,刘朝华,刘云鹤,王芳.沧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备课机制的构建[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12-15
[4] 李春秋,毛蔚兰.新中国70年道德建设回顾[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30
[5] 人民日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9-04-01
李清兰,梧州市第二中学,中学专业技术十二级,语文教师,电话18169625394,欧石月,梧州市第二中学,中学专业技术十二级,历史教师,电话15077141511,通讯地址梧州市长洲区新兴二路北1巷46号梧州市第二中学,邮政编码543000。
[[1]] 衣鹏,高敏.“习语”浸人润心灵 学科育人担使命——沈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纪实[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5-20
[[2]] 席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探析[J]党的生活(河南),2020-12-01
[[3]]邢晨,康立娟,刘朝华,刘云鹤,王芳.沧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备课机制的构建[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12-15
[[4]]李春秋,毛蔚兰.新中国70年道德建设回顾[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30
[[5]]人民日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