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民族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内蒙古鄂尔多斯,017300)
摘要:翻译是为不同民族搭建沟通的重要桥梁,能够帮助不同民族人民领略不同民族文化,并促进其之间进行交流友谊。语言是文化载体,是民族魂魄。中国作为多个民族平等共处的大国,其中汉语承担主要沟通作用,是各民族语言相互交融之桥梁。因此,汉译工作有助于民族之间交流,促进民族之间友好关系,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其中中蒙翻译应当重视民族文化差异,避免翻译结果无法准确表达其含义,对读者造成误导。本文通过对中蒙翻译中的民族文化进行分析,总结关于中蒙翻译的语言技巧。从而为中蒙翻译提供助力,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
关键词:中蒙翻译;民族文化;语言技巧
一、中蒙翻译中的民族文化
蒙古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举重若轻,在各个朝代都能见到其身影[1]。其语言更是对汉语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许多文献中都会出现蒙语音译词汇。因此,在进行中蒙翻译中不能仅将意思表达出来。需要对其背后的民族文化进行合理性表述,避免翻译读物对读者产生误导,使其阅读时产生困惑。
(一)“温”字的中蒙语义
历史上元朝统治时期对汉族文化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蒙语影响力处于鼎盛状态,甚至在明代文献中也常能见到蒙语词汇音译[2]。这一特殊时期使两个语种之间交融且诞生了“蒙式汉语”,其在该时期文献中的语义、语法和词汇上都有一定程度表现。例如《西游记》中天庭授予孙悟空的官号“弼马温”,其中的“温”字实际上是对蒙语的音译。“温”字本无讽刺的意义,在蒙语中常作为后缀存在,并没有准确语义解释,是民族文化体现之一。但是在汉语中“弼马温”的谐音是“避马瘟”,玉帝封孙悟空这一官名显然带有讽刺意味。其次,由于明代受蒙语影响减弱,故对其尊重程度降低。这也代表当时作者对元代的嘲弄心态,也表现出古今中蒙的民族文化差异。在语义上中蒙翻译应当探究其背后民族文化,避免翻译时语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二)涉“马”谚语的民族文化差异
谚语是各个民族对生活经验、道理和感悟的总结,其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对其进行音译、直译、意译时,需要根据其背后象征意义进行合理解释。由于生存环境、等级观念的差异,谚语在不同民族中代表的意思也存在不同。其中关于马的谚语,中蒙民族文化存在较大区别。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故畜牧业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马更是英雄的象征。例如,“蒙古人没有马,就像没有手脚。”这句谚语,就是该方面的体现。汉族历朝历代以农耕为为主,在农业上投入大量心血,其更是被喻作农民的根。因此,对于汉族人而言草作为抑制农作物生长植物自然不讨喜,使古代汉人传统观念中包含了对草的厌恶。甚至畜牧业受其影响连带被汉族人厌恶,产生一系列带有蔑视的词汇。马作为其中的一种,常被用作贬低词语,例如“溜须拍马”、“露出马脚”等。其次,等级观念差异,也使得关于马的谚语存在民族文化差异。汉族以农业为主,以土地为根。相对游牧民族居所更稳定,更容易产生专制制度。马在其中被赋予了贵族的特殊意义,甚至于贵族阶级对车辇马匹数量也有着严格划分。但是在蒙古族中,马并没有象征阶级的意义。因此,在语句上中蒙翻译需要重视对这类谚语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避免简单直译,使其语义与实际含义有所差异。
二、语言技巧
中蒙语言之间由于生存环境、阶级观念和习俗差异,其语言技巧有着一定的差别[3]。对于中蒙翻译工作的展开而言,其无疑会使该项工作难度提升。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词汇、语句、表达和应用等层面对蒙语进行汉译,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
(一)词汇层面
中蒙文化差异,导致其词汇内涵存在一定区别,对其进行直接直译显然会带来误导。例如,植物在蒙汉两族中代表内涵不同,其在蒙汉两族的文化背景、民族内涵上存在较大差异。首先,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其常年“逐水草而居”,这是其生存的基础,体现了蒙古族浓厚游牧民族色彩。汉族历代以农业为主,所以对与农业种植物相关的因素十分重视。古代汉族人民根据农作经验,发明了节气。诸如“立夏三日无青麦”的谚语,体现了当时农业社会十分发达。其次,“草”这一词,在蒙汉文化中也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蒙古族而言,“水是金,草是银”其强调对生态的保护,草作为畜牧饲料更是被其当作重点保护对象。因此,在蒙语中与草相关的词语通常带有褒义。而这种观念与汉族正好相反,在汉族文化中,草通常带有贬义。类似“人比草贱”等带有贬义的词句,常出现在各类文献中。如若在翻译中不重视语言技巧词汇层面上的表达,翻译质量将会大大降低。
(二)语句层面
蒙语属于粘着语,其语句形式与汉语存在差异。其句式多变复杂,通常一句蒙语能够分为多个分句和子句。从而使句子长度不像汉语般简洁,有时甚至一句话包含上百字。但其词汇之间逻辑严密完整,以至于阅读时,通常需要一气呵成难以停顿。根据相关研究可知,蒙语句式总体可初步归纳为限定型、联和型、引语型和混合型。因此,对蒙语进行汉译时,需要根据句式对其进行拆分,使翻译结果精炼简洁、阅读通畅。并且在完整表达其意义基础上,保留其语言特点。
(三)表达层面
翻译者应当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多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以此提升自身翻译水平。并熟练蒙语的语言技术应用,借此达到高水准的语言翻译效果。其次,还需考虑到古代汉语受蒙语影响,所存在大量的蒙语音译词汇。应当利用古今汉语,对蒙语进行合理表述,提升翻译准确性。此外,应当考虑不同词汇在蒙汉中的内涵是否存在差异,在确保语义准确情况下对其进行修饰,使其阅读更为流畅且展现带有民族特色的语言美。
(四)应用层面
中蒙翻译是跨民族交流工具,应当重视其实际应用。翻译者不能只是对纸面蒙语进行翻译,还需要加强对蒙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升自身蒙语水平。其次,翻译工作的进步离不开翻译方式创新。在中蒙翻译中应当重视在已有翻译标准基础上,对翻译方法进行改进。以实际翻译效果为导向,提升翻译效果。此外,翻译者既要考虑其语义层面是否达到标准,同时重视翻译结果是否能够达到应用标准,起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沟通作用。
三、结语
我国作为多民族大国,加强民族沟通、巩固民族团结是我国建设美好社会的基础。其中翻译是搭建汉族与少数民族沟通桥梁,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背景和语言技术的研究。蒙语作为对中国历史有较大影响的语言,更应当重视其汉译工作的开展。翻译者需要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分析汉语与蒙语语句之间的构造差异,了解其背后历史的不同。从而使翻译结果的质量得到提升、语义表达准确,进一步推动我国翻译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洪民,尹义君,丁浩冉.从蒙、汉语言接触看“弼马温”的音义组合[J].古汉语研究,2022,(03):85-97+127.
[2]杨才铭.蒙古语长句的结构特征及汉译转换型式[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64-70.
[3]赵月梅.内蒙古自治区蒙汉语言接触现状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02):153-161.
作者简介:乌尼日其其格,1984.6.21,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本科,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民族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中级翻译,研究方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