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背景下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5
/ 2

“大思政课”背景下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探析

崔璨

(辽宁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鞍山,114051)

摘要: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有效的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使相关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通过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更好的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现阶段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却受到教学目标缺乏衔接性、教学内容缺乏渐进性、教学方法缺乏灵活多样性以及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必须积极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师资团队,精心设计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断创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并持续拓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大思政课   党的二十大精神   大中小学思政课  

2022年10月31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党组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印发了《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通知》强调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教育教学。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持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因此,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有效的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使相关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通过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效融入更好的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成为了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困境。

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必须首先解决存在于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基本要素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这里的教学基本要素至少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掌控着教学的思政课教师等。

第一,教学目标缺乏衔接性。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提供方向指引,所有的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的。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具有阶段独立性和目标一致性相统一的特点,各学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着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进行,但在不同学段也必须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和要求。当前,不同学段思政课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存在彼此脱节并与总体目标不一致的现象,这就使各学段的思政课在教学上缺乏应有的配合,也不利于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的融入到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当中。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庞大、内涵丰富,如果不能针对不同学段的特殊性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行融入,那必然会造成“硬植入”和“两张皮”的结果。

第二,教学内容缺乏渐进性。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在循环上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但实际上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渐进性,存在着过度重复的现象。中小学阶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存在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内容过难、繁冗,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而大学阶段的思政课反而存在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学理性的情况。

第三,教学方式缺乏灵活多样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呈现是依托于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的。现阶段,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几乎都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多样性的情况。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普遍存在教师讲授过多,过于强调知识记忆和应试性的问题,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就必须跳出以往填鸭式教学的窠臼,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同时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第四,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思政课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掌控者,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现阶段,很多中小学德育课和政治课教师缺乏专业学习背景,对党的重大理论和决策缺乏必要的理解和透彻的认识,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都有待提高,而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又缺乏必要的联系,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对其他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缺乏必要的了解,这些都极大的限制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必须根据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特殊性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构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大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

第一,积极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师资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支撑。为解决中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学历水平、教研能力和政治素养方面的优势,以高校引领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师资团队。目前,全国各地众多高校都结合自身教育优势与当地中小学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联盟,以此建立起不同学段教师沟通合作机制,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入大学进修培训,定期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中学习、集体备课、教学观摩、集中研讨等,邀请具有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交流,尤其是针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框架和内在逻辑进行专题辅导,开阔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学术视野,夯实理论根基。

第二,精心设计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要以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为抓手。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必须明确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重大意义,能够深刻理解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内容,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特点,科学合理的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不同学段思政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遵循不同学段前后衔接、渐进上升的基本原则,在小学阶段重点落在道德情感启蒙,内容设计上应侧重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介绍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使学生了解基本国情,培育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中学阶段侧重于理论奠基和知识积累,重在打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等二十大精神的核心内容进行初步讲授,培育学生感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爱国爱党的信念;大学阶段则侧重政治认同,将此前学生所了解的有关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党的重大理论和决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领会并积极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育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为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还应设计贴近学生、贴近时政的教学案例,从而将博大精深的政治理论深入浅出的呈现给学生,更好的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三,不断创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首先依托于课堂教学,这就要求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要有针对性的优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建设情景式立体化课堂,将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渗透式教学、互动教学、小组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综合运用。调整教学策略,注重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和配合,通过线上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内容的整合融入加强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在强化课堂理论教学设计的同时更要突破课堂界限,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探索如何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形成一以贯之、不断递进的社会实践模式。充分利用地区特色资源,使学生走出校门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国家的发展变化,领悟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全面依法治国等理论的现实意义,从实践学习中培育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使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进入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真正懂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第四,持续拓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大中小思政课教学还需要从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以兼具资源和社会优势的高校为主导引领建设教学资源整合机制,使各学段教学资源能够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拓展教学资源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在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模块,全面开展线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活动,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进行师生在线讨论等,掌握学生学习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际情况,依托纵向衔接和横向拓展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间以及师生间的资源优化共享。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新华网,2022.10.25.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北京,人民网,2019.3.19.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北京,新华社,2016.12.8.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作者介绍:崔璨 辽宁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教授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辽宁鞍山 114051

课题项目:该文系辽宁省鞍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大思政课”背景下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鞍山市大中小学思政课研究》(项目号:as20232018)的成果论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