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虎头崖镇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最新版)中对不同学段的复述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中,第一学段的复述对象是故事性强的作品,要求学生能借助关键词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愿意并且能向他人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第二学段以叙事性作品为主,在复述大意的基础上,能感受作品语言,关心人物命运及情感,提出问题并与人交流等。第三学段要求更加细致:既要了解故事内容,还要说出自己的感受,根据不同文本样式想象续讲来进行课文复述。
不难发现,课标对学生复述能力的要求是一以贯之又有梯度的,只有在低学段打好基础,才能在中高学段逐步递进发展。所以,低年级学段做好复述能力的培养,扎实训练,步步落实,才能有序促进学生复述能力的提升,从而真正达到语文要素的落地。
结合学情,低学段复述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的,统编教材中不仅在课后明确了复述的内容,更给出了复述策略的指导要求。要求能够借助提示讲故事,为中段的复述打好基础。复述要求首次出现在一年级下册,主要集中在二年级教材中,二年级上下册为学生提供了四种讲故事的实操策略:
策略 | 课文 |
看图讲故事 | 《小蝌蚪找妈妈》《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千人糕》 |
按照提示语讲故事 | 《大禹治水》《风娃娃》《羿射九日》 |
借助关键词讲故事 | 《玲玲的画》《小马过河》 |
根据示意图讲故事 | 《蜘蛛开店》《小毛虫》 |
从图片到关键词句,再到提示语、示意图,这些策略为学生顺利完成复述提供支架,实现故事内容的可视化。符合低年级学段的认知发展,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层次,既独立又层层递进。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教材资源,抓住学段训练侧重点,教给学生借助提示讲故事的方法,让每一课都训练到位,才能在一次次的复述训练中让语文要素具象明晰,实现借助支架“依文——离文”复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诵读积累复述语言
虽然复述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课文,更不是背诵课文,但是缺乏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更是万万不可的,尤其是低年级学段的孩子,更是需要大量的诵读,在诵读中积累语言、感知内容,理清文本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通过范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这样的复述训练才有法,才有效。
2.图文并茂讲故事
低段的学生年龄小,偏向于形象思维,教材中色彩淡雅、生动有趣的插图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二年级的孩子对看图讲故事并不陌生。在一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小猴子下山》和《小壁虎借尾巴》中曾出现过借助插图和句式说一说的要求。二年级上册中《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第一次出现了按顺序连图片并讲故事的要求。文中的三幅插图与文中重点内容匹配,课后习题也给出五幅图,表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展示了故事发展脉络。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学生很自然地实现图文对应,以插图为支架一步一步完成复述,降低了学习难度。最后再连起来讲一讲,轻松地讲述故事内容。二年级下册中《开满鲜花的小路》、《小马过河》都非常适合采用这种方法来讲故事。
3.按照提示语讲故事
《曹冲称象》一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按照提示语讲故事。上课时,我带领学生重点品读第四自然段,自己说说这一段讲述的什么事,随后出示简短的提示语:
1.赶象上船
2.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3.在船舷上做记号
4.称石头的重量
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排序,对照提示语内容再读课文,将提示语与课文内容建立起联系,这样学生对情节发展有了清楚的认识。然后用上恰当的顺序词连起来说,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故事讲清楚、讲具体。在后续执教《大禹治水》《羿射九日》时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并进一步要求抓住提示语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拓展,将句子说具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借助关键词讲故事
《玲玲的画》课后题中首次出现借助关键词讲故事的要求。借助关键词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一个个关键词就像小河里的搭石,给学生提供了每一步的落脚点。但首次接触借助关键词讲故事的孩子们,仅凭借题目中“得意”“伤心”“满意”3个表示情感变化的词是很难讲述整个故事的。于是我设计了结合插图过渡达标的方式。
首先,初步感知课文后出示三幅画,请学生为三幅画排序,练习利用这三幅画讲故事,学生基本可以借助三幅画用简单的语言串联故事,厘清故事脉络。
然后,看图并借用关键词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学生会大量引用原文词句,我会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取关键词。最后,大家借助图,练习用上关键词讲故事。三幅图讲完后,同桌练习连起来讲故事。
最后,直接借助关键词讲故事。去掉图片,小组合作只借助关键词来讲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图文结合到提取关键词到直接借助关键词讲故事,逐层引导,既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也巩固了学过的方法,实现了新知旧识的过渡。
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第一次呈现了根据示意图讲故事的复述策略,由于在整本书阅读中曾经给孩子们呈现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所以孩子们对导图读书的方法并不陌生。本课出示的是一张以课题为中心词的思维导图,这种形式能清晰展示课文的结构,也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首先,初读课文后请学生质疑。然后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蜘蛛开店都卖了什么东西?客人有谁?结果怎样?接下来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汇报的过程中初步形成思维导图。
然后再次阅读课文,看看蜘蛛为什么决定卖这些东西,前来的顾客都有什么特点,蜘蛛又是怎么做的。将学生新的阅读收获补充在思维导图中,使导图的内容更完善,进而根据思维导图讲故事。
最后,根据课文结局引发思考,再让学生提问。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续编故事,进行创造性地复述,同时也是完成了课后第二道习题。
如此一来便将阅读、复述、续编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优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实际上,关于复述的相关训练点远不止于此,自一年级下册《听故事,讲故事》首次出现复述要求,二年级上下两册陆续出现三十几次明确的复述要求,这些多以说一说、讲一讲的形式出现,复述内容由片段到整个故事,支架也由图到词到表,难度逐渐提高,只有课课练习,堂堂落实,才能为后续中高学段细化复述内容和想象复述做好铺垫,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在复述的过程中切实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