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中原小学
“双减”成为2021年教育领域的最热词,“双减”政策的实施受到家长和老师的高度关注。家校合作、家校共育是当前教育领域倡导的理念,在这样一个关键期,更需要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确保教育理念实施到位。家校共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的确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缘起:一个巴掌拍不响——望、闻
家校共育对学校、教师、家庭、学生及社会等其他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对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在目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我国家校共育的实践活动中仍遭遇着一些困境。
一、“望”家长
“双减”,减的是学生和家长过重的负担,不减的是父母的责任和孩子的成长。
类型一:家长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教师和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唯一责任人与唯一场所。拿不懂教育为借口,把孩子彻底地“交给”学校和教师,自己充当“甩手掌柜”的角色。当教师与之联系时,他们态度冷漠,甚至不予理睬。有些家长甚至觉得自己的孩子已没有希望,于是放任自流,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闻不问,认为自己只需要做好后勤工作,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及健康问题即可。
类型二: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只能是自己教。他们认为学校老师只是尽“教书 ”职责,传递应试方法,但做不到因材施教,更满足不了自己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还得靠家长们课后“开小灶”。 更有甚者,深受社会偏激舆论的影响,将教师污名化,对教师极其不信任,包揽了孩子的全部教育工作,干扰教师的正常教育教学。
类型三:这类家长往往在班级家委会中担任重要职务,他们利用家委会的职务之便,干预班级班委会的选拔制度,甚至干预教师的教学方式、学校大小活动安排等。但老师又碍于这些家长在班级活动中出力较多,也不便直接指出,也就逆来顺受了。虽然这些家长也在传递家校双方的一些诉求,起着桥梁中介作用,但并没有实质上的共育意识,更多留于形式。甚至大部分家委会成员也是本着多关照自己孩子的私利为出发点,进而加入家委会,从思想上就完全脱离了家校共育的本质要求,对学校的教育公平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以上是三类比较常见的家长类别,家长的不合作态度将直接导致家校共育的破裂。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永远的学校,倘若不从家长的改变着手去落实“双减”,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
二、“闻”自身
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教师在埋怨家长 “风格迥异”的同时,是不是也该检讨一下自己的“不可一世”呢?
首先,教师对家长的学识水平存在质疑,觉得不少家长文化层次不高,或没有专业知识背景,反而给学校教育“帮倒忙”,于是将学生的学习乃至生活的琐碎一味大包大揽,容不得家长“发声”。
其次,教师缺失家校共育意识,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下也确实存在缺少和家长沟通,推脱责任的现象。比如,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经常布置一些需要家长重度参与的作业。家长俨然成了一个被动的工具人,本该是学校教育的应尽职责,却让家长负担越来越重。
再者,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存在问题。例如,教师发现某位学生的作业完成得不理想,或课堂表现不良等情况时,就打一个电话让家长立即赶过来。部分教师往往是在学生出现问题后才想到联系家长,期望家长能帮助解决问题,这种沟通随意性太强,让不少家长怨声载道。另外,教师告状式的沟通方式令家长们难以接受。由于班主任约见家长往往是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将学生在校的种种不良表现直接投诉给家长,甚至责怪家长教养不力,才导致学生学习及行为问题产生。许多家长也会因为觉得孩子丢了自己的脸面,在办公室或教室对孩子直接大声叱责或打骂。教师这样的做法会造成家长怕见教师的局面,也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样就严重地破坏了家校之间的信任基础,又何谈家校合作呢?
由此可见,在家校合作共育中,家长与教师之间信任的基础是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但是在实践中双方如果做不到换位思考,摈弃自我本位的思想,最终家校共育便无法正常开展。落实“双减”,在解放学生的同时,也考量着学校的担当,检验着父母的智慧。
实施:家校共育需要对症下药——问、切
一、“问”教育之道:从“育分”到“育人”
不知从何时起,一种偏激的“育分”现象正在侵蚀着我们的孩子。因为学业不理想或者分数太差而选择离开这个美好世界的孩子成了教育这片田野上此起彼伏的人间悲剧。直到今天,因为学业压力和分数压力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学生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一对对父母捶足顿胸,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这更是教育的悲剧。 “双减”的背后实质上是教育的返璞归真,是对当前教育内卷化状态的纠偏。在“双减”政策背景的影响下,家校双方急需转变观念,破除唯分数论,教育的发展趋势一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育人”才是教育的必然之路。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学校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在家校共育的实践中,大多是以学生成绩为中心而进行的家校交流,家长多是充当一个遵从者,甚至是受训者,未能体现主体地位,故而家校共育效率低。因此,在家校合作共育中,我们必须考虑学生主体的不同诉求,避免应试教育所带入的功利、形式化的合作误区。家校双方对当下相关的教育政策、条例的深层解读、相互沟通,有利于进一步重视并配合家校共育工作。例如,家校双方依然可以以“学习”为合作起点,形成家校学习共同体,共同研读学习“双减”政策、五项管理等,有利于双方进一步有效沟通,形成共育意识。其次,要增强沟通的实效性。共同构建家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协商的合作机制,而并非是“家长服从老师”或者“老师被家长干涉”的窘境。在合作中需要形成“通知—反馈”的闭环沟通机制,确保沟通的实效性。在这样的对话协商机制中,一方面,学校、教师将学生息反馈给家长,有助于家长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在校表现,同时也有助于家长了解学校、教师的工作内容、任务、状态等,以此增进家长对教师的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家长将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等表现,以及家庭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情况等反馈给教师和学校,也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及家长的个别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时改进教育方式,切实提升合作共育意识。
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以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进行,理清两者的教育边界,理性地维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既不“越界”,也不“让界”,从育分到育人,转变教育观念,实现高效合作。
二、“切”沟通之法:从对手到队友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效的沟通机制,增强信任,进而提升家校双方合作共育意识。在构建有效沟通机制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沟通内容的全面性和多样性。面对学生我们因材施教,面对家长更需要“对症下药”。
对于高知型的家长。这类家长通常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关注,也懂得一定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们善于观察自己孩子的各方面表现,深入、细致而具体。所以,教师不可过于主观地给这类孩子贴标签,同时要尽可能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见解。同时还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冷静分析,不被家长牵着鼻子走,以提供教育建议的方式,与家长交流,往往能收到比较良好的沟通效果。
对于溺爱型的家长。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但是在孩子的管理方面缺少方法,听之任之,导致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交谈时,更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于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疼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够接纳认同老师,同时也能逐渐客观地正视孩子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 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教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从而主动地与教师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长。这类家长可能是生活中的强者,却是教育方面的弱者。面对他们,教师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他们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同时,还要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而家长错过孩子成长历程的重要阶段也是很遗憾的,从而促使家长意识到对孩子在教育方面的缺失,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鼓励他们参与到教育中来。
对于脾气暴躁型的家长。这类家长一般比较缺乏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对孩子管理比较强硬,孩子一旦出现问题,他们会不加分析就拳脚相加。与这样的家长沟通要特别讲究方式方法,谨慎行事,使他们明白:老师请家长到学校来并不是希望给自己的学生招来一顿皮肉之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把孩子打一顿,既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也可能加深师生间的隔阂,让孩子对老师产生反感,对学校产生厌恶,与家长产生疏离,反而不能起到教育作用。
对于与老师及学校有敌对情绪的家长。这类家长往往是因为不理解学校的一些工作安排并具有强烈的维权意识。遇到这种家长,我们首先应该沉得住气,理智克制地来应对。当家长强势地发表观点时,就先让他说完,发完脾气和牢骚,并对家长的这种心情表示理解,然后再耐心地以平静的语气与家长解释、分析事情的利弊和对错。言语表达上要以理服人,并体现出自己的宽容大度,赢得家长的好感,从而消除误解和矛盾。
总之,家校共育两者配合得越默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作为教师应有智慧地与家长沟通,克服互相埋怨的情绪,消除隔阂,以诚相待,由对手变为队友,形成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统一战线。
评价:从“好评”到“评好”——“四诊法”要落地
每个人都有获得“好评“的欲求,但怎样的评价才是“好评”,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味。“双减”之下,家长们带着孩子纷纷从学科类培训班中撤出,有了更多机会参加艺术、体育技能及休闲类的培训活动。在这个大背景下,多维度的评价才是“评好”的关键所在。当下中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积极推进着,教育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五育并举”的积极贯彻落实,教育评价也在持续进步,诸如大数据等多种技术手段也被应用到教育评价之中。无论是观念方面还是技术层面,我们的教育评价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开阔、更加科学、更加多元的全新时代。教师不仅要善于对孩子进行科学评价,还要以实际行动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多元评价,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
例如,将班级活动设定为每月一个主题,通过“经典诗词朗诵月”“艺术展示活动月”“体育实践活动特色月”“综合知识展示台”等活动,为学生打造展现自己的舞台;精心布置作业,依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进行分组,实行作业分层管理。各类形式不一的作业与活动都可以实现因材施教,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现自己其他的长处,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一步挑战自我。学校教师结合学生在作业与特色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做出过程性评价,有助于更全面地诊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如,课后托管服务采取“1+X”的服务形式进行,以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基础模块以作业辅导为主,保障学生完成当日作业;拓展模块采用校级社团模式,开展了五彩缤纷的社团活动。基础性服务奠基,拓展性服务赋能,通过“1+
X”课后服务,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些孩子在上一节课业辅导课上的表现稍显落后,但在下一节拓展课上他们便尽显才华。此时,教师们便不会只看孩子的一面而不看孩子的其他面,就不会只看孩子的昨天,而不看孩子的明天。当我们以更加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就更容易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就不会陷入苛责孩子的误区,我们会发现“评好”每个孩子,会让他们变得更出色。
“双减”之下,家长的责任意识需要被唤醒,家教方法需要调整,亲子沟通方式需要更新。因此,教师在日常沟通、家长会、座谈会中将教育评价多元化的信号传递给家长,这对家长也是一份难得的鼓励。家长们也会带着热情投入到教育孩子的行列中,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参与孩子在学校的各类活动,或是进入孩子的课堂,给孩子们上一堂别开生面的兴趣课。多元评价让孩子有自信,这种自信让孩子遇到困难不会萎靡,考试失误不会想不开,与人交往不会有障碍。因为父母的爱就是孩子们最坚实的铠甲。同时,这也与“双减”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教育的良好生态,效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 ”由此可见,教育的成功必然要家校合作共育。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拥有各自的优势,为了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双方就必须以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配合为前提,达成对学生教育的统一认识,统一要求。在“双减”背景之下,家校共育更为迫切,同时也面临更严峻挑战,家校双方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各施所长,合作共育,从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的低层次,走向学校与家庭积极合作、共同发展的高层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扬.新时代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 理,2020,(1):49-52.
[2]李潮海,徐文娜,康健.新时代中小学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 基础与策略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