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提升初中体育课后锻炼设计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0
/ 2

“双减”下提升初中体育课后锻炼设计策略

 陈铭记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店镇初级中学,邮编:315600

摘要:适当的体育锻炼是人们维持健康体魄,提升工作和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学习压力不断增大,学生更加需要一定的体育锻炼来帮助自身缓解学习上的紧张情绪,最大程度上保证身心健康。国家发布的双减政策明确表示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同时还要保证其日常锻炼的时间,通过素质化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应单纯地通过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探索“双减”下初中体育课后锻炼设计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体育;课后锻炼设计;方法策略

前言

由于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存在由于教师和家长过分重视成绩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的问题,这种功利化和短视化的教学思想,和剥夺学生游戏和娱乐时间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真正帮助学生获得优秀的成绩,还有可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学生产生厌学、逃避、畏难等心理问题。而且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多数学生反映体育等课程时间占比较少,且易受到其他课程的挤压,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国家规定的每日体育锻炼的任务。双减政策的下发和落实,正是针对以上问题做出的政策回应,根据相关方针调理,学校应充分保证学生每日的体育锻炼时间,另外,还要积极提倡学生开展课后体育活动,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日常活动。

一、初中体育课后锻炼的功能与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改善。与以前相比,现阶段的学生往往存在因缺乏锻炼而导致的体质虚弱等问题,这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科学合理的课后运动能够帮助青少年提高身体机能,例如改善大脑供血、供氧的能力,提高自身身体的平衡性和灵活性,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加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生病的次数。再者,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身材与外貌,不少学生由于身体肥胖或者羸弱而产生自卑心理,充分利用其课余时间进行体育活动是改善体格、增强体质、塑造形体的重要方式。

除了身体方面的影响,体育锻炼还能够帮助学生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由于现阶段初中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课程较多,能够自由放松的时间较少,若在课余体育中展开各种休闲性娱乐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情绪,调整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工作当中。

最后,课后体育锻炼更倾向于多人合作式活动。在集体活动过程中,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社交,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的能力。多数游戏环节都需要学生之间相互磨合,提升合作互动的默契度,从而有效提升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双减"下提升初中体育课后锻炼设计有效性的方法策略

(一)结合实际设计新型锻炼模式

教师在进行相关体育方案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场地以及器材等要求,并根据当下初中生的体质状况和实际锻炼情况合理分析,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方案。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养成日常锻炼的习惯,从而能够从容应对相关体育考试。由于体育锻炼的方法丰富且多样,学校应该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建设体育器材,为学校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的氛围。教师在进行运动项目选择时应遵循创新性的原则,使得体育项目选择不仅包括跑步、篮球、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传统活动,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新的体育运动资源,创设游戏型课后体育锻炼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进行体质训练。

(二)积极引入竞争审核机制

当下,国家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质水平,已经将体育考试列为中考内容之一。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学校和家长对于体育科目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强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关注度。针对课后体育锻炼,教师也应该引入竞争审核机制。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竞争环境中更能够激发其潜能,在进行课后锻炼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采取对比排名的方法。例如,在篮球、足球等比拼性项目中设计得分制,对于在训练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奖励和评分,并且要根据比赛的输赢进行酌情加分,强调体育项目的比赛性质,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

(三)引导学生形成日常锻炼习惯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有益于终生,初中阶段,学生沉浸在文化类课程学习当中,生活和学习节奏紧凑,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放松娱乐,因此,大多数学生在课后时间往往会选择聊天、睡觉等休息形式,从而不断挤压体育锻炼的时间,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方案设计时将课后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当中,让学生形成日常运动打卡习惯。例如,帮助学生制定每日的运动量目标,如男生每日蛙跳30个,绕操场跑一圈;女生每日蛙跳20个,绕操场跑一圈等类似体育计划,并张贴专门的计划打卡表,不仅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运动情况,还能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在良性竞争之中完成相应的运动练习,达到体育运动日常化的目的。

(四)鼓励学生开展合作体育锻炼

相比较文化课程,学习体育锻炼本身就有一定的现实实践性和动手参与性。而且多数锻炼项目都涉及集体合作和互动,相比较单人项目来说,多人项目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单一重复的动作练习中脱离出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感受到运动的魅力。例如,教师在开展长跑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行组成两人或三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训练。长跑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与耐性较好的学生一起相互鼓励,在榜样的激励下挑战自己,从而能够完成体育锻炼任务,并达到应有的标准。

三、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之下,各学校开始响应政策号召,通过加强课后体育锻炼为学生增强体质。但就目前而言,课后体育锻炼的设计仍然存在着内容匹配度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教师应该充分遵循适量性、多样性以及日常性等原则,为学生设计更具有趣味性和现实性的课后体育活动项目,让学生能够真正热爱体育,养成每天锻炼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赵多福,对初中体育课足球教学效果优化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23,(07):145-147

[2]刘琴,提高初中体育课立定跳远教学质量的策略[J].新体育,2023,(02):79-81

[3]杨赛斌,重在引导,提高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质量[J].体育风尚,2022,(12):119-121

[4]陆晓飞,初中体育课后服务管理策略的探究[J].初中生世界,2022,(4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