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溶栓术对于脑血栓的疗效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1
/ 2

介入溶栓术对于脑血栓的疗效评估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  甘肃天水741020

摘要:目的:探析脑血栓治疗中运用介入溶栓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脑血栓病人共计8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作试验组、对照组,分析不同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溶栓术运用在脑血栓治疗中,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神经功能、运动功能,预后良好,建议运用。

关键词:介入溶栓术;静脉溶栓;脑血栓;治疗效果

脑血栓的形成主要受到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两个因素的影响。血栓形成后,可能会导致颅内或颅外动脉管腔的堵塞/狭窄,从而使供血区的脑部出现局部缺氧缺血的状况,进一步引发局限性神经功能的障碍,这对病人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传统的溶栓治疗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药物需要通过静脉注射,然后在肝脏进行代谢和全身分布,最后才能到达脑部。此种方法的药物浓度只有用药量的10.00%,所以效果不明显,疗效不理想,治疗周期也较长。利用介入性溶栓技术,也就是局部灌注药品来治疗脑血栓,其治疗效果理想。此种技术通过向血栓中灌输药品,使药物与血栓的距离最小化,从而增加了局部的药物浓度,使其影响更为明显,并且延长了治疗的持续时间[1]。由此,其治疗效果迅速,治愈率高,治疗周期也相对较短。此研究将分析脑血栓治疗中运用介入溶栓术的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脑血栓病人共计8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作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43例,年龄45-79(58.49±2.36)岁;对照组43例,年龄45-78(58.45±2.30)岁,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

1.2.1 试验组

静脉溶栓治疗,具体步骤是:进行全身麻醉,同时使用股动脉的穿刺术。A群体的病人接受注射溶解血液的治疗,具体步骤是:进行全身麻醉,同时使用股动脉的穿刺术。在安装6F鞘以后,需要根据规定的剂量来注射肝素钠。通过使用5F鞘导管,能够标准地把它放到血栓的位置,接着给病人提供必要的药物支持。通过使用5F鞘导管,能够标准地把它放到血栓的位置,接着给病人提供必要的药物支持。将20万U的尿激酶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然后将混合的药液注入到病患的皮肤上。会密切关注病人的血液循环状态,根据其大脑动脉状态,不断地给病人输送尿激酶,然而,必须确保每次输送的尿激酶的剂量不超过120万U。

1.2.2对照组

关注病人的血液循环状态,根据其大脑动脉状态,不断地给病人输送尿激酶,然而,必须确保每次输送的尿激酶的剂量不超过≤120万U。两组均维持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显效(神志清楚,同时症状表现全部消失);有效(神志相对较清楚,同时症状表现基本消失);无效(神志不够清楚,同时症状表现并没有消失);分别运用NIHSS量表以及FMA量表评估病人神经功能、运动功能。

1.4评价标准

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以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值进行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1 两组治疗效果(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试验组(n=43)

28(65.12%)

13(30.23%)

2(4.65%)

41(95.35%)

对照组(n=43)

20(46.52%)

15(34.88%)

8(18.60%)

35(81.40%)

x2

-

-

-

4.0737

P值

-

-

-

0.0435

2.2 对比两组神经功能以及运动功能评分

治疗后,试验组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 两组神经功能以及运动功能评分(x±s;分)

组别

神经功能评分

运动功能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试验组(n=43)

26.52±4.45

10.91±3.34

28.28±5.48

58.48±3.08

对照组(n=43)

26.50±4.59

14.64±4.43

28.35±5.17

50.73±3.59

t

0.0205

4.4086

0.0609

10.7438

p

0.9837

0.0000

0.9516

0.0000

3讨论

随着我国的经济状况持续增长,居民的生活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导致高血压的病人数量逐年上升,这也成为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此疾病出现不仅会对病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能极大地削弱其生活品质。因此,采取积极且有成效的治疗方式,可以明显地遏止疾病的发展并增强其生活品质。介入溶栓治疗中,选用的尿激酶能够刺激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将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分解为溶于水的纤维蛋白碎片,进一步实现溶栓效果

[2]。这种药品还具备扩大体积、稀释血液、防止细胞和血小板凝结等功效,进一步减少血液黏稠度,提升血液流通性,优化微循环,最终实现对血栓疾病的治愈。在临床中,介入性溶栓疗法展现出极大的实际效益,它能够利用向病人颈部植入导管的手段,把溶栓药剂准确地输送至血栓堵塞区域,从而实现快速溶栓和优化大脑循环的效果。此研究中,分析不同治疗效果,发现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可以看出,与静脉溶栓疗法相比,介入溶栓的疗程更为安全,疗效也更佳,能够大幅度地优化病人的生活品质。因此,建议把介入溶栓术作为脑血栓疾病的优先处理策略与诸多研究结果一致[3]

综上所述,针对脑血栓的病人进行介入性溶栓术成效显著,并且极其稳定,值得运用在临床中。

参考文献

[1] 赵文泳. 急性脑血栓形成应用动脉介入尿激酶溶栓的临床效果关键要素探究[J]. 养生保健指南,2021(16):66.

[2] 梁博众. 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应用动脉介入尿激酶溶栓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2):178.

[3] 任士洪. 动脉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 药店周刊,2021,30(4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