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地区民居建筑文化元素的呈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2
/ 2

河湟地区民居建筑文化元素的呈现

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西宁 810001)

河湟地区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高地,是多元文化汇聚带、多元文明叠合区,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缩景观带。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野深度审视河湟文化,其中多元共生的民族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昂拉千户府

青海黄南州尖扎县昂拉千户庄园始建于清代,1941年重建,1949年竣工,由尖扎地区昂拉第七代千户长项谦东知重建成为现在的规模。是我省旧宅中保存较为完整的藏式庄园之一,与西藏江孜县帕拉庄园相媲美。

庄园总占面积为4600余平方米。庄园内分上、下两院和佛殿三层,以四合二层为主,两院三层共97间房屋2700平方米。该庄园是个院落式庭院建筑,完全用木质结构建造,四周为封闭式夯土大墙,高达7米有余,显得既安全牢固,又威严气派。坐西向东,第一进院四面皆为面宽七间进深两间的丁顶土木结构二层楼,第二进院正面为单层山顶砖木结构正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西面建平顶土木结构厢房,正面两侧各有一座小角院,为佛堂。大门为大门为砖木雕刻带门楼。前有砖雕照壁,共有200多间房屋。庄园至今已有51年历史。建筑风格独特,整体构思精巧,做工细致,可以说“藏有帕拉庄园,麦有昂拉本仓。”院内左、右展览室主要展品为藏族生活用具,糌粑盒、木臼、簸箕、驮水桶、酥油桶、牛皮桶、石磨等。

该庄院是建国初期我党和平解放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和平解放昂拉进程中,习仲勋同志模范执行党的民族统战理论政策,坚持一切工作都要以民族团结为基础,以诚相待、以恩感化,先后17次组织代表团深入藏区和平谈判,历时2年,成功和平解放了昂拉、争取了项谦东智归顺。是了解尖扎和平解放和尖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文化遗产价值和历史价值最大。

土族庄廓院

所谓庄廓院实际上是有着高大土筑围墙,厚实大门的四合院,每户有独立的庄窠院。历史上河湟地区地处边境战乱频繁,明代以来以军事防御为目的广筑高堡,形成县有城池,村有堡子,户有庄廓的现象。庄廓建筑实际上是缩小了的城廓。传统庄廓民居以当地木材料制作骨架、黄土为基本材料,显示出地域资源型优势特征。庄廓四周被板筑黄土墙或土坯砌筑的土筑墙包围,“庄墙”底部厚实,向上稀薄,剖面呈梯形,墙顶要高出屋顶以阻挡风沙寒冷及获得良好的私密性。质量高的土墙墙面光滑且整齐,外表再用白土草糠和黄泥抹光。整体冬暖夏凉,且朴实、厚重的外形也有利于防盗,同时黄土可以循环利用,是当地居民生存智慧的重要体现。

庄廓围墙上开有一扇大门,除此大门之外,无其他出入口,且大门及房屋檐口通常会有精美的装饰。庄廓院中设有花坛,种植果树、花卉,附设有车棚、草料棚、畜棚、果园、菜园等,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组合体。每户庭院中央设“中宫”,形状多为“方形”或“圆形”,靠主房的方向,设一尊煨桑炉。

庄廓院内的主屋多以土木结构的平房为主,条件富裕的人家也修建二层,一般作为佛堂使用,现在也开始供人居住。主屋一般布置在正中,四角暗房多为厨房、仓库、牲畜棚、杂用房及厕所等;居室一般三间为一组,一明两暗,即堂屋居中,两边是卧室。堂屋内沿庄墙布置逋长的供案,供案上置佛像等,供家人日常祭祀祈福之用;卧室作为土族日常起居活动最为频繁的空间,与堂屋用木制隔断隔开。火炕根据空间的大小顺窗或山墙布置,炕中间摆炕桌,坑头置火盆,是家人聚会、迎亲待客之地。屋内以木板作隔扇,支摘窗的窗格花样很多,如八棱、双八棱、方胜扣、八卦套、满天星、步步锦等,普通人家用纸糊并绘有风景,称“门景”,富贵人家内衬玻璃。前廊是房屋与庭院间的过渡,通过檐廊使院落与房屋连为一体,每座庄廓都尽量设廊,廊檐部位是庄廓重点装饰的部位,有些廊现在还添设有玻璃暖廊,更好的增加了采光取暖的性能。

土族的砖雕、木雕形式精美。砖雕一般装饰在照壁、大门、通道两侧及尽头,窗槛及门窗上下及两侧等部位也有装饰。木雕的装饰主要集中在院内的门窗、梁檐等部位。木雕主要以原木本色为主,古朴自然,雕刻内容以几何和植物纹饰为主,如牡丹、梅、菊、蝙蝠、云朵等,象征富贵吉祥。砖雕的颜色艳丽,花纹繁多,内容有八卦、牡丹、兰花等,寓意清雅自然,在民居建筑的室内外都有体现。

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的宝藏,目前互助县是土族传统民居分布最集中的区域。这些传统民居反映了土族在应对恶劣的气候生活、生产的方式及人文风貌,彰显民族文化的多种价值特征。

截图_选择区域_20240112170335截图_选择区域_20240112170352

撒拉族篱笆楼

撒拉族篱笆楼产生于元代,明代时逐步稳定并繁荣,清代到达鼎盛时期。据调查现存下来的主要位于循化县清水乡孟达大庄村。在孟达村区,明、清、民国时期被称为篱笆楼都。2008年6月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处明清年间的精华建筑被列入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将一处清代建筑的撒拉族古民居楼,搬迁至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实行复修保护。撒拉族篱笆楼民居是一种分布集中,数量稀少,濒临灭绝的古老建筑,具有非常丰富的建筑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旅游价值。

篱笆楼是一种以木、石、土混为一体的古老民居建筑。通常就地取材,但制作起来很不简单,以木构架、木装修为主,加上篱笆编做法技艺,还要优化建筑布局,善用巧思,升华技艺。篱笆楼整体防潮、防火、冬暖夏凉,而且环保健康。

篱笆楼的建筑布局多种多样,有拐角、横字、三合院等形式。楼通常分上、下两层,上层设卧室、客房等生活用房,楼底房间为仓库、畜圈等服务用房。楼体整体框架需大量的木材支撑,唯松木类为上品。墙体大部分用藤条编制而成,墙体中间为空,两面抹以草泥。这种方法即节省建筑材料,又减轻了楼体的重量,中空的墙体冬暖夏凉,透气性较强,楼墙底层为石砌篱笆混做,上层为木板和篱笆混做,并可循斜置板梯登楼。;尤其是篱笆编做形式,施工做法多样,有横桩竖编,也有竖桩横编,又有方格菱编,还有排列并齐式;根据墙体布局要求,既可编笆与板雕组合,又可篱笆编墙编门并做,还可篱笆砌石混做楼墙;填制篱笆楼的土料则采用褐色土类和黄白土类,掺以草料抹墙和楼顶,而编笆主要采用忍冬、红瑞木、野柳、桦类等,其中忍冬、红瑞木为佳,主要取自孟达林区。同时,篱笆楼的门窗和柱子装修非常讲究,大多雕有各种精美的图案。二层房檐、扶栏和大门楣檐一般以木雕装饰,图案花色繁多,十分精美,楼体建筑宽敞清朗,古朴优雅。

撒拉族的篱笆楼设计,以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最具特色。这一时期,撒拉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得到了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建房讲究牢固、美观、经济、变通,突出防风、防震、适用、安全的作用,因而通常选用精良的松类木材。

撒拉族篱笆楼在中国庭院建筑艺林中,有别致独特的建筑风格,楼体建筑十分讲究牢固美观、适用功能、组合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1】杨永春.河湟地区民族建筑地域适应性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11

【2】南宏.浅析青海东部地区土族传统民居的特点与改良方法.研究与讨论.2014.10

作者简介:龚锐(1989年8月)女,藏族,陕西汉中人,青海省博物馆馆员,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博物馆展览策划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