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272067
摘要: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中就要从确保学生志愿者服务有效开展上入手,做好志愿者组织与自我监督,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来引导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建立有效的活动机制,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医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问题;解决策略
引言
近些年,医学教育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培育出越来越多的优秀医学人才。医学这门学科和生命息息相关,兼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个理性发展和社会责任感密切关联,而志愿者精神属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志愿者精神的培育。通过分析医学生的现况可知,志愿者精神的培育仍需加强,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也偏弱,这对自身未来发展非常不利。鉴于此,将红医精神融入志愿者精神培育当中,寻找两者的契合点,让所有医学生除了掌握知识与技术外,还可强化社会责任感,自觉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形成较高的职业信仰。
1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
1.1利用医学技能服务社会,培育仁心
利用高校知识优势开展志愿活动是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的一大特色,而医学生的知识优势更能体现服务活动的知识化、专业化、技能化,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提供与专业角色契合的服务:医学知识宣传者——与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机构联合,成立志愿服务站,定期开展常见疾病、多发病的预防、诊疗、急症救护、传染病预防等相关医学知识宣传,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医疗服务咨询者——协助做好医院的各项健康宣传服务工作,并与各大医院联合开展专项宣传教育活动“预防艾滋病”、“吸烟有害健康”、“口腔保健”等,提供相对专业的医疗保健、心理健康、营养膳食等方面的医学咨询;医院就诊导医者——开展门诊导医服务、协助医生助诊、住院病人生活照顾、卫生知识宣教等志愿服务。
1.2关爱老人、扶幼助残活动,奉献爱心
深入养老院、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中,开展定期、接力式亲情服务、老年护理、卫生清理等工作。开展以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方面的农民工子女帮扶活动。与残疾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切实为他们提供周到、贴心的志愿服务,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2医学生志愿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医学生志愿服务无法促成能力提升。首先,志愿服务供求信息不对称。大多数医学生都具备为社会服务的意愿,但社会的需求信息和医学生供应信息沟通途径欠缺,使得很多有服务意愿的学生难以找到适合的服务渠道,而有需要医疗辅助服务的人员无法获得有效服务。长此以往会导致医学生失去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热情,服务对象也不抱有希望。其次,志愿者培训未做到位。从如今很多医学生志愿者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都并未接受专业的志愿者岗前培训,培训工作未做到位,专业化水平不突出,很难让社会机构敢于委以重任。大多数医学生都是在重大纪念日或是节假日参与志愿者活动,此种参与都是阶段性的,持续性不足,基本上都是短暂的热情。还有很多医学生是跟风的,看到同学去了也跟着去,并未真正做好志愿者服务的准备。最后,医学专业学习关联性低。因年级、专业等的限制,可提供志愿者服务的基本都是低年级医学生,此类学生由于医学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只局限于帮扶孤寡老人、幼儿等弱势群体,开展的大多也是清洁、指路等传统公益服务,很难参与医疗相关项目。另一方面,医学生志愿服务缺乏动力支持。(1)服务动力严重不足。社会和高校志愿者部门并未建立专门的志愿者评定机制,评定时通常是以服务多少人、赠送多少纪念品为落脚点,并无量化的评定标准。新闻媒体也并未深入报道志愿者服务活动,都是应景式的报道,导致社会并不了解志愿服务,志愿者社会地位较低,自然会缺乏服务动力。(2)行政特征相对明显。志愿服务组织机制属于不同管理系统,有着明显的行政特征,活动基本都是行政命令式的。社会不够重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甚至某些组织以志愿服务名义,安排底薪或无薪的岗位,或直接让医学生作为免费劳动力,参与一些和医学无关的活动,继而严重挫败医学生的积极性。
3医学生志愿者服务解决对策
3.1培养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不论是哪一个社会,都是由不同的人与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学生作为其中的一员,其生存与发展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通过使用多层次的社会资源,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思想认识。尤其是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下,也可以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特点,养成其责任意识与思想认识。因此在发展中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所进行的志愿者服务工作要从实践环节出发,借助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如可以开展美化校园环境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在承担起相应责任的同时来树立起责任意识,展现出自身的精神,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秉持正确的服务理念,在发挥出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基础上来坚守正确的思想理念,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专业技术,在提升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来形成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只有掌握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才能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可以说志愿者服务所关注的并不是被动地做事,而是针对社会群体与不同人群之间的帮助。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就要从相互帮助上出发,确保学生能够接受与理解,这样才能端正自身的思想认识,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去,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作用。
3.2做好制度保障,探索激励机制,形成长效机制
志愿者服务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将志愿服务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开展志愿者通识课程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学校层面统一志愿服务的规范和工作要求,同时为志愿者提供安全、医疗、交通、通信等保障,让志愿者在服务中无后顾之忧,促进志愿服务实现制度化的组织,提升志愿服务的层次和质量。学校争取取得社会、企业、大众传媒的支持,在校内外线上线下多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总结交流志愿者服务的成功经验,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对先进集体和个人及时进行表彰,维持志愿者工作热情,另外可以将志愿者活动与就业、升学、入党相挂钩等,使他们在服务中得到社会尊重和认可,获得成就感,更好的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3.3建设完善的医德教育及服务管理机制
一方面,开展医德医风专题教育。加强医学生医德修养的培养,促进医学生志愿者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定期开展医学生的医德医风培训工作,每月统计志愿者收到的表扬信、锦旗等,让医学生感受到志愿者服务的光荣感,更好地保持志愿者活动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优化志愿服务规范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可让医学生更为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将活动蕴含的红医精神更好地体现出来,促进医学生志愿者精神的有效培养。志愿者培训管理主要有明确志愿者责任及服务要求、为志愿者设定合理的目标、模拟挑战性场景,让志愿者可更好地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减少工作困扰。
结语
综上所述,红医精神中蕴含着忠诚、忘我的革命精神,其和红船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所有医学生都应对此有清晰的认知。但从当前大多数医学生的实况来看,很多医学生都不具备社会责任感,志愿者精神严重不足,不会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即便有些医学生会偶尔参与,但持续性严重不足。鉴于此,医学院校需多加指引医学生,让学生们对志愿者精神有充分认知,在教育培养中注重融入红医精神,强化志愿者服务意识,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牛启超,仰曙芬,岳凤莲,等,志愿服务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9).
[2]史冰赵,海宾.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8).
[3]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