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构建方程建模的实践研究与实验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1
/ 2

利用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构建方程建模的实践研究与实验分析

闫慧

太和县第十一中学 236600

摘 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深化下,数学建模已由背景走向前台,其核心理念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其融入其中,是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趋势,而初中生的数学建模素质的培育与发展,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初中阶段的初中生对数学建模的理解仍然很不清晰,大部分同学连“数学建模”都没有听过,也不知道什么是“数学建模”;目前,许多教师都意识到要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化的训练,但如何教学,如何教学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针对上述的教学状况,本文认为,要解决目前的问题,就是要建立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与教育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方程建模

引 言

建立以数学为基础的数学建模与求解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把数学建模培养成一个核心元素,把它与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它可以使教师的教育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很大的变化,也是一种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而数学建模则是联系实际情景与数学知识的桥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真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又可以体验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又可以调动并保持学生对数学的积极热情,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实际的体验也有一定的帮助。为此,有必要在数学教育中引入数学建模的理念,这不仅符合当前的发展需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更能反映出其教育的价值。

一、初中阶段常用的数学建模

(一)方程(组)建模

把问题的情况用一种简单的公式表示出来,然后用求解的方法来求解一个具体的问题。方程式模式是一种最基础的数学模式,通过学习构建方程式模式,可以让同学们在量化的基础上,对实际生活中看似复杂却又有规律的问题,形成一个精确而明确的认识,一般情况下,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都可用等式模式加以表述。

(二)不等式(组)建模

用定量的方法进行问题的解析,较等式模式更具一般性,不等式建模是把问题中的有关数据转换为一个不等式问题,用来研究它们的规模和变化,在此基础上,不仅要按照题目要求列举相应的代数公式,还要对其数值进行相应的缩减或扩大,构造相应的不等式建模来求解实际问题。建立不等式的数学建模,可以得到一般方案选择和营销问题的求解。

(三)函数建模

通过对函数模式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数学问题中的变数的改变状况有一个较好地了解,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预报。极大(极)数值问题以及许多动力学图形面积问题,动点运动问题,市场策略问题等,均可在功能建模的帮助下得到求解。

(四)几何建模

通过对图形和图形的关系进行提取,利用几何公式和定理进行运算和推理证明,对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个能够将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表示出来的几何建模。

(五)概率建模

用于刻画各类突发事件的概率,包括经典概率、统计概率和图概率三类,应用十分广泛,彩票等问题通常采用概率法来解决。

二、建模教学的概述

建模化是指在课堂上,把建模化的概念与课程的具体内容相联系,把建模化的观念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阶段,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素质。按照数学教学的不同,建模教学可以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教师培训等不同的时期,而对建模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在高中和大学,而目前小学、初中和师范等不同层次的教学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相应的实际操作经历[1]。在初中建模教学中,尤其是对于那些处在低年段的学生来说,要使学生的认识层次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在选择实际问题的时候,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适应,而不能与课本内容相分离;在进行建模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基础的思想方式,如观察、类比、归纳和演绎等;在解决数学问题和真实问题情景的过程中,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调动起来,扩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灵活地分析,并且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数学建模化的想法应用到实践中去。

三、与数学建模相关的具体教材内容的分析  

(一)联系“化归”思想,建立归纳建模

“化归”是变容易、变复杂为简单的过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化归的思想,当遇到以相同的题目为主,而又有多种形态的题目时,我们要利用化归的概念,把那些纷繁多样的题目,变成熟知的、统一的问题。经过反复地训练,学生们对类似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就可以对其进行建模和归纳了[2]。比如,在古代希腊的大里亚城,有一个很有名的学者,他叫做海伦,有一次,一名将军千里迢迢来到海伦身边,想要请教她一个百思不解的问题:从军营到家乡,要跨过一条河,这条河应该走到哪里去?(河水宽不计)

模式一:两个地点在一条不同的方向上,如果一个将军想要回到自己的军营,他应该走最近的一条河流。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模式二:两个点在一条线的正对面(“将军饮马”)问:一位将领,他的营帐与他的营帐隔着一条河,他的坐骑在路上口渴,就问他,他喝水的地方离他最近。

模式三:“两线一点”形式的直线段和极小化问题一家高中举办一场艺术活动,将一张长桌分成两排(AO, BO, AO, BO)给他画一条,让他用最少的步行路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模式四:“两点两线”形式的直线段和极小值问题设两条直线相交于 O点, AO街道出售水果, BO街道出售学习用品, C与 D在街道前方的草地上玩耍,同学 C先去街道 AO买水果,再去街道 BO买文具,送给同学 D,请问,同学 C怎么走距离最短?

上述四种模式,都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对现实世界中的图像与数据进行加工,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河流”“桌子”“街道”等抽象成了一条射线、一条直线,而“人”则是一条“点”,这些都是用一种几何形式表达出来的。通过构建一个数学建模,可以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发现问题的共同之处,利用“化归”的概念,把复杂的问题整理成一个统一的数学模式,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逐渐地培养出由繁入简的数学思想。

(二)层层递进,提升建模能力

在掌握了基本的建模知识之后,同学们就对如何构建数学建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种类和难度,设定适当的梯度,一步一步地进行,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建模能力。

模式一:如果问题中有一动点,可以作为该动点所处的一条线的对称性,由两点间的线段最短,或由三条线的总来求得最小。举例:在 ABCD中,一点 E是 BC上的一点, BE=10, CE=14, P是 BD上的一点,并找出 PE+ PC的极小值。

模式二:问题中有两个动点,一个点有两个静点,两个静点可以绕该静点所处的那条线的两个对称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两个点间直线最短路的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题型呈现出多样性,而重点与方法却比较稳定。在实践中,教师要自觉地引导学生从大量的问题中,对题目所要考察的重点进行精确的剖析,总结出对应的问题的种类,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式,利用“化归”思想,使问题变得清晰和简单;通过对“问题从复杂到简单”到“迅速、精准地构建数学建模”的过程,对同学们在“由繁到简”的教学方式上“由简入繁”,实现其广阔、灵活的思维,实现从“量”向“质”的跨越,为各种学习水平的学员提供学有所悟、学有所乐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赵茜.“三教”理念下初二数学渗透建模思想的教学案例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3.

[2]林凯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建模思想的渗透[J].天津教育,2022,(2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