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激趣,用读促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2
/ 1

以读激趣,用读促写

徐静

四川省武胜中学校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中枢神经,是语文教学的支点,是语文教学的元气所在。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我们可以用心灵去拥抱文章内涵,拥抱作者内心,和作者进行心灵和灵魂的交流。朗读,不仅能提升语文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美化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人生注入激情与活力。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兴趣 写作      

《现代汉语词典》对朗读的解释是:清澈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而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死板生硬的视觉形象为生动活泼的听觉形象,让听者在听的过程当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章的内容。通观古今,搞好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朗读有助于培养写作能力

宋代学者朱熹说:大抵观书,务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就是说,朗读的遍数多了,熟了,文章中的话语、词汇就变成自己的了。试想,写文章时用的哪一个词语,哪一个名句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呢?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到别人的成果。我们朗读那些名篇佳作,文章的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得到的。通过朗读,把积累的字、词、句加以消化、吸收,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进而转化为自己写作的能力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通过朗读大量的名篇佳作,从它们中间汲取营养,才会真正成为写作的行家里手。

朗读不同的作品,可以从中汲取不同的营养,对于抒情性作品,可以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比如在朗读戴望舒的《雨巷》时,我们可以感受那种迷离朦胧凄清优美的意境。对于叙事作品,通过朗读可以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比如在朗读《林黛玉进贾府》中“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时,细细品味,揣摩,仿佛可以看见黛玉初入贾府寄人篱下的忐忑和谨慎。对于论述文,通过朗读,可以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次序和说明方法,如在诵读鲁迅的《拿来主义》,读到“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我们完全被鲁迅精到的比喻论证折服。熟读成诵,便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久而久之就掌握了不同作品的写作特点,为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自由诵读、范读、齐声诵读、指名朗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前教材所选的诗文大多文质兼美、语言生动、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在教学时常常引导学生从朗读的角度去揣摩、领会、参悟诗文,引领学生进入作品浑然天成的意境。自由朗读随意性大,能让学生迅速解决字音难点,整体把握文章内涵;齐声诵读可以让学生尊重原文,朗读是不添字漏字;指名朗读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主旨的体会和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展现出来;而教师的范读则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朗读的难点,帮助学生把握节拍,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中。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语言的精妙,感受意境的幽美。

我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让学生通过朗读领略豪迈;在指导学生鉴赏苏轼的《定风波》时,让学生自由诵读去感受其洒脱;在教李清照《声声慢》时,指名朗读让大家感受凄楚……大声朗读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感受文章情感,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所以,加强朗读大有裨益。

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学识渊博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朗读时抑扬顿挫,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机巧,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经意中领会文章的主旨。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朗读纳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与作者进行思想火花的撞击,进行情感的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