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生病之后去医院最为常见的检查便是血常规检查,那么,血常规检查后报告如何看?检查中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科普。
1什么是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是最基本的一种血液检验手段,其是通过特殊仪器来统计血液中血细胞的数量,之后通过分析血细胞数量来对患者是否患有疾病进行判断。人身体各个部位都分布有血液,如果说把心脏视作发动机,那血液则承担着运输营养物质的重要职责,血液在人体体重中约占8%的比例,其承担着向身体各部位运输氧气、营养物质、水、二氧化碳的作用,且紧密联系于身体细胞。血液检查能全面反映人体各方面情况,而血常规检查是血液检查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人体血液可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液体和有形细胞,血常规检查针对的是血液中的有形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这一检查可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病情,使其能结合检验报告科学制定诊疗计划,而在治疗中途进行血常规检查,还有利于医生调整原有的治疗方案,通过血常规检查还可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动态进行观察,比如说一些患者为缺铁性贫血,这时医生会给予其补铁治疗,在治疗一段时间后需再次进行血常规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判断之前的治疗方法效果如何。
2如何看懂血常规检查报告?
血常规报告单上的结果有多项,但在拿到检验报告后需要重点关注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总数、白细胞总数等几项内容。
红细胞可在血红蛋白辅助下输送氧气,所以其数量与血红蛋白数量增减具有一致性。如果检验报告显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增多,往往提示患者是肺源性心脏病、肺气肿抑或是一氧化碳中毒;检测报告中显示红细胞、血红蛋白数量减少,则提示患者为贫血。
白细胞的多少是对人体杀灭微生物能力及抵御能力的反应,如果报告单中显示白细胞数量减少,低于正常标准,则提示患者可能为流感、麻疹、肝炎等病毒性感染,也有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是营养不良;报告单中显示白细胞增多,一般提示患者可能为细菌感染、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白血病等。一般情况下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等五种,且这些细胞间有其相应的比例,若报告单上显示白细胞的计数正常,但比例却发生了变化,也提示患者可能会患有某一种疾病,如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往往提示患者可能出现了细菌感染性疾病;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常提示病毒感染的可能;正常成年人嗜酸性粒细胞比比例在0%到5%,若高于这一比例则提示患者可能出现了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等情况。
血小板最主要的功能是止血,而一旦检验报告中提示血小板异常,则要引起足够警惕。一般情况下血小板减少就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月经过多、鼻出血、黏膜出血等症状,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呕血、黑便、脑出血,肿瘤、血液病等全身性疾病也会导致患者血小板减少。一般情况下,健康人群的血小板参考值为100~300×109/L,若血常规检查中数量低于这一参考值,则证明患者凝血功能下降,在刷牙受伤后易出血也难以止血,但如若血小板正常值高于标准,则提示被检测者可能有骨髓增生性疾病。
3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血常规检测结果?
一是血液标本的保存,完成血常规检测后要在6小时内检测完毕,避免长时间保存标本导致凝血溶血现象的出现,造成检测结果偏低;二是被采血患者的剧烈运动、劳动等因素也可能会导致白细胞检查结果偏高。患者采血时需处于静止状态,若此时情绪过于激动或处于兴奋状态之下,那其血液中的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也会增高,吸烟者体内的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数量等高于不吸烟人群。三是检测时间等也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血常规检测如果是下午进行,那么白细胞测量结果就有可能高于上午测量结果,如果在饱餐后测量,那么白细胞测量结果就可能会高于饭前测量。
4血常规检查都有哪些注意事项?
很多患者认为血常规检查须空腹进行,但其实单纯血常规检查并不需要患者空腹,只是医生在检查时可能还需进行其他出血项目,所以需要患者空腹,因而在检测之前最好询问医生是否空腹,如要求空腹则要绝对禁食,血常规检查前一天也要避免吃高脂肪以及高纤维素的食物;血常规检查前避免大量饮水,大量喝水会导致大量水分进入血液,造成血液稀释,血细胞检测结果偏低,进而对医生诊断疾病造成误导。
检查当天一定要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衣服的袖口过紧影响到工作人员采血;剧烈运动之后应避免立即采血,剧烈运动会导致血流速度加快,造成粘附于血管壁上的细胞脱落到血液循环中,所以检验结果会显示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增高;处于过于兴奋的状态下也不宜采血,同时还要避免出现紧张、恐惧情绪,这些情绪会导致患者的血管收缩,医护人员采血比较困难。
总之,血常规指标可用于诊断自身身体情况,但不同指标背后隐藏的原因较多,不能以单纯一项指标来判断病情,而是要综合进行判断。同时在此提醒大家,如在生活中出现不适就要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简介:赵素素1988.09.17,女,汉,广西桂林,本科学士,主管技师 ,临床检验诊断学、免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