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摘要: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语境下高校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优秀文化认知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跨文化教育能力。为强化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笔者从建设专业课程,加强培训力度;加强国际交流,提供锻炼机会;组织实践活动,实现文化传播三方面展开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华优秀文化;高校;外语教学;跨文化能力
引言:
外语学科积极对接课程建设、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的背景下,以融合跨文化能力和外语能力培养为理念的跨文化外语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然而关于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教育尚未统一标准,导致这一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语境下,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研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如何借助文化语境落实这一目标还需各大高校重点研究。
一、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语境下高校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优秀文化认知力
语言是国家之间交际的根本,又是外语教师重点研究的内容,在语言教授中渗透优秀文化是可行的,同时有利于强化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以汉语“和谐”为例,在日常交际中传递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和气生财”“团结一致”等,都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对和谐共处的重视[1]。又如“家”,代表着温馨的港外、亲情、爱情与邻里关系等等,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家庭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将这些文化融入到英语、日语等外国语言中,借助对应的语言内容或难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汉字文化,此时可以融入更多语言资源,帮助学生在语言理解中认识传统文化,掌握国家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语言交际中渗透优秀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外语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语言能力与优秀文化认知能力,才能打开教育窗口,帮助外国学生掌握我国优秀文化。
(二)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根本桥梁,外语教师必须具备这一能力,方可将传统文化带向世界,使更多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文化。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必须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能够从容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如认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尊重与理解他国的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等等,都需要以外语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根本。与此同时,外语教师还应掌握中国与更多国家的口语表达方式、书面语表达、民间交流常用词汇等等。只有深入了解外国文化,才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可能性。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语境下,各大高校应重视外语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尝试借助多样化培训模式,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对接,避免因文化的差异造成认知误区,影响中外友谊的发展与延续。
(三)跨文化教育能力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传承中华文化考验的是外语教师的教育能力。因此高校在教育工作规划中,应重点培养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能力。要求这一群体在不同的语言教学中主动探究中华文化如何有效融入语言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还能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2]。外语的教育能力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果,跨文化教育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举例来讲,外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完善等方式,掌握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情况。在跨文化教育的改革创新中,外语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并引导其尊重与弘扬优秀文化,在知行合一之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其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意识。
二、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语境下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对策
(一)建设专业课程,加强培训力度
课程的建设与推广是培养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的根本途径,高校应从这一方面入手,为外语教师提供掌握中华文化的机会。课程的建设需要从不同方面入手,如服饰文化、语言文化、音乐文化、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等等,将这些文化作为主载体,建设专门的文化课程,使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培养更具系统性与规范性。除了课程的建设,高校还应倡导教师之间相互合作,鼓励语言类教师相互分享语言知识。汉语言教师则需要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在合作过程中肩负起师者的重任,为外语教师传递一些语言文化,使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中外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在语言上消除障碍,才能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使其走出国家,走向世界[3]。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表彰一些表现较好的外语教师,发挥内部传帮带的作用,使更多人积极参与到优秀文化学习中的队列中来。
(二)加强国际交流,提供锻炼机会
国际交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际,通常需要语言能力丰富的学者参与,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自然肩负着为国家提供人才的重任。为强化外语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校应给予外国教师一些机会,使其尝试以汉语的形式交流,在交流中感受汉语文化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与此同时,还应对外语教师的交流表现做出评价,使其在后期学习中不断改善优化,在掌握汉语文化的基础上认识更多优秀文化,为自身的学习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谋求福祉。除了国际交流,区域高校还应具备友谊赛,鼓励一些外语教师参与交流,在友好互动中积累交流经验,强化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只有具备这一能力,才能潜移默化地消除地域差异,使我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协同发展。
(三)组织实践活动,实现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在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外语教师的文化认知能力。实践活动是最能引起共鸣的一种方式,不需要阅览大量的文字或书籍,以主体参与为主,使其亲身参与到传统文化中。相较于理论培训,实践活动更具教育功能。具体来讲,高校可鼓励外语教师积极参与到优秀文化传播中来,在主动传播中认识与理解。如国际学术交流、海外志愿服务等等,都可实现文化的传播[4]。高校还应联合区域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服饰与饮食活动等等,鼓励外语教师拍摄短视频记录与宣传,将其公布在外国网上,让更多人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对民族团结的影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积极参与过程中,外语教师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更加丰富,如此有利于其学习与践行,并将其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实现优秀文化代代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外语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必须具备较强的中华文化素养。只有自身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观与当代发展,掌握文化核心内容,并能够将其与自己所教授的语言国家的文化比较与融合,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魅力。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语境下高校必须将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培养作为核心要务,推动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高校外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25(05):83-86.
[2]李弢,王铁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外语教学:价值、挑战与路径[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04):90-96.
[3]曲晓慧,吕殊佳.新时代外语教育中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07):33-34+42.
[4]林小平.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5(04):140-144.
魏鑫余,1983.10,女,民族 蒙古族,
籍贯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在职单位 内蒙古民族大学,
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 内蒙古通辽市 028000,
讲师,学位 硕士,
研究方向: 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
本文是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语境下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研究(项目编号: GXKY23S045) 结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