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第二十二中学 016030
摘要:伴随“双减”政策和新课改的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要求也在从智力型向能力型转变,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设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体系,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设定
新课标要求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要求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也在稳步提升,社会各界开始倾向于创新型人才的招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推动学生向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使用辩证发展的角度观察学生,理解并尊重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奇思妙想,使学生能够感知到素质教育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中,“以生为本”是新时期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上,重新感受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改变学生认为学习不重要的错误观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个体,他们拥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与行为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应当使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思考学生的行为,并探究出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律,发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对于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师需要使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纠错,增强他们对于学习的自信心。
二、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设立中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依照语文教材进行知识的讲解,这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语文阅读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理解其中的主旨与意义,或是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部分教师只关注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忽视为学生延伸课外知识,也没有为学生讲解阅读的技巧,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与时效性。另外,部分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没有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无法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目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模式较为传统,虽然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但是并未认识到学生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学生只能从教师口中得知自身学习水平,而无法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这也导致教学评价的公平公正特征难以体现。此外,初中语文教师过度偏向定量评价,而忽略了定性评价的价值,导致评价只能对学生的智力型知识掌握情况做出公正评价,而无法得知学生的能力提升情况,对于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判断也仅限于知识记忆目标,无法获取学生的能力类目标完成情况。
三、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策略
(一)、“因材定教”
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设定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时考虑教材编排特点,便是对课标的顺应落实。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遵循“双线组元”和“三位一体”的编排规律,要求学生能用教读课文的学习方式阅读自读课文,通过多篇训练后能自主进行课外阅读。设定这三类课文的教学目标时,要逐层提高对学生自主性的要求,同时逐渐淡化教师的角色作用,教学目标要层层进阶;还要通过对比单元内部知识结构形成知识逻辑,最终总结为知识体系,以促进学生“得其要,知其体,揭其律”。梳理教材的编排规律是教师和学生学期初始的总目标,教师为了达到目标而教学,学生为了达到目标而学习。遵循教材编排规律设定教学目标,不仅有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而且有利于人文素养的积淀提升。因此,教师要善于整合课程资源,发挥教材的最大价值。
(二)、“因生定教”
要将学情分析作为教学设计从始至终都必须考虑的因素,要明确学生已有的和我们所期待的认知状态之间的差距,从而确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第一要考虑“教什么”,要从学生收获的角度来看,因为学生的发展才是课堂存在的全部理由和价值。如果教案满篇回答着“我要教这些、我要这样教”,完全用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把学生已经知晓的内容反复剖析作为核心,就严重忽视了学生需要。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要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语言运用是文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工具,因此,在设定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时必须从语言文字中来再到语言文字中去。比如,对于经典篇目的学习,语言文字是学生遇到的第一道关卡,需要教师搭建桥梁将文本的历史性与当代青少年之间的隔膜打通。可见,教学序列有迹可循,此迹便在学生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之中。因此,以语言文字为根基,立足学情,是设定教学目标的起点。
(三)、多元化教学评价
想要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必须将教学评价引入到课堂当中。首先,教师可以扩充评价主体,一方面将学生树立为评价绝对主体;另一方面建立起学生之间的关联以及自身与学生的关联,让评价形成网状结构而并非卫星式结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进行整体提问或课堂小测试,实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随后让学生与同桌互换测试题、评价同桌试题的优缺点。其次,对试题进行评价。在这套评价模式当中,每个学生都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产生了互动。教师也应当将评价方式从结果性评价转为过程性评价,尽量避免用课后习题或阶段测试的方式来判断学生“学的好不好”,而应当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学生回答教师问题的正确性乃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判断学生的能力提升情况,进而摆脱应试教育评价体系的弊端,准确预估学生的能力及素养提升效果,进而了解目标达成率。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需要通过多种教学策略、互动式的学习氛围、反馈和评估机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勇.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精准教学[J].东西南北(教育)2020(02):19.
[2]聂永松.基于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分析[J].学苑教育,2023(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