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好青年的深刻内涵、内在品质和培养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1
/ 7

 论新时代好青年的深刻内涵、内在品质和培养路径

秦翊莹

(西南大学)

摘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好青年”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了科学指引。新时代好青年的深刻内涵,需要从“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和“好青年”这一青年培养目标进行把握新时代好青年应具有志存高远有理想、认真负责敢担当、经受磨砺能吃苦、脚踏实地肯奋斗的内在品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和不良社会思潮的不断冲击,应该围绕当代青年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加强理论教学,坚守思政课主阵地;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用好现代信息技术,鉴别风险与机遇。

关键词:新时代好青年;深刻内涵;内在品质;培养

青年是社会中最具有生气,最具有干劲,最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代群体,他们蕴含着努力创新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无限力量。”[1]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代青年寄予厚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当代青年发出深情号召,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P71。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继“时代新人”之后提出的新思想、新概念,对当代青年和青年工作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培养什么样的青年”的时代课题,明确了当代青年应有的人生姿态和青春风貌,是当代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成长成才、实现崇高理想和人生价值的重要参照[3]

一、新时代好青年的深刻内涵

新时代好青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的价值观念、青年的责任意识、青年的使命担当等方面所作的一项重要论述。把握新时代好青年的深刻内涵,就要从百年党史伟业中回顾党的青年工作,就要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理解新的青年培养目标。

(一)新时代好青年的历史继承

回首百年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初就将希望寄托于青年,始终坚定不移地将青年的工作放在首位,努力将青年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时代需要的新青年。新时代好青年是在继承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青年培养方针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深刻的历史继承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培养和团结一大批敢于革命的有志青年,为中国革命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了《新青年》杂志,较早关注到青年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鼓广大中国青年团结起来、共同建造一个新社会。党的五大强调:“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一条运河,党须经过这条运河,而影响到广大的劳苦青年群众”[4],针对青年的特点和现实情况提出要“扩大共产主义的宣传与共产党的意识和政策的影响”[4]。毛泽东强调青年群体是革命的中坚力量,“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5]。这些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持续引领青年、发挥青年力量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形势的变化进一步丰富了青年培养的原则和方针,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提供了人才保证。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培养一代新人的历史任务,毛泽东把青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对青年寄予极大的期望,提出要培养既“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又“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6]的“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聚起大批政治上靠得住、专业上信得过的青年人才。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提出青年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青年培养方向创设了根本前提。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百年诞辰的大会上提出“四个统一”的新人标准,即“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7]。胡锦涛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提出了“四个新一代”的要求,希望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8]。党和国家的历届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年一代的培育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基础上,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P33,对“时代新人”的素质修养、目标志向等内容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地走到青年大学生当中,同他们谈志向、谈理想、谈担当,鼓励他们要与时代同舟共济,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刻的人生智慧、炽烈的奋斗精神,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担负起历史重任“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10]。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P71

关于广大青年的工作,应着眼于当下,将根脉不断传承,面向广阔的未来。从培养青年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锋队到培养“四有”新人,从培养“四个新一代”到培养“时代新人”,从培养“时代新人”再到培养“新时代好青年”,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革命实践中继承和丰富青年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描绘出青年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价值形象,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培养青年、团结青年提供了方向引领和根本遵循。

(二)新时代好青年的内涵要义

新时代好青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提出的青年培养目标。对于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论述的理解,需要从“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和“好青年”这一新的青年培养目标进行把握。

首先,新时代好青年立足于“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9]P8。新时代是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党的事业赓续发展面临新的时代背景、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拥有新的时代空间。新时代是对以往辉煌成就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憧憬和展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P21。党的二十大报告标志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人民的期盼、现实的挑战、时代的召唤,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维度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的维度,引领中国青年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其次,新时代好青年落脚在“好青年”这一新的青年培养目标。新时代好青年的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价值定位是“好”,落脚点则是“好青年”的青年培养目标。青年是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2]P26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刻不容缓、时不我待。要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9]P334的“好青年”。

时代造就青年,青年不负时代。“新时代”和“好青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好青年”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正处于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之际,符合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发展要求,肩负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发展重任,推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发展。“新时代”为“好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和更全面的保障支持。成为新时代好青年,不仅是新时代对青年的价值要求,也是新时代青年追求自身成长成才的价值方向。[3]

新时代好青年是中国共产党从时代背景、现实环境、社会发展大势等方面提出的一种科学判断其中蕴含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殷切期和基本要求,也蕴含着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新时代好青年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9](P336),展现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新时代好青年应有的精神风貌。

二、新时代好青年的内在品质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2]P71当代青年要志存高远有理想、认真负责敢担当、经受磨砺能吃苦、脚踏实地肯奋斗,在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成长成才,实现崇高理想和人生价值,以青春的磅礴力量攻坚克难、开创新局、奋进新征程,不负祖国的期待、党的厚望、人民的信任。

(一)志存高远有理想:把牢“有理想”的首要标准

“有理想”是成为新时代好青年的首要标准。理想信念为新时代好青年指明了政治方向、价值取向青年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前进的方向,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始终沿着正确政治的方向勇毅前行。

理想是青年成长进步的指路明灯,是青年实现人生价值希望灯塔回首历史,一代又一青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踔厉奋发、拼搏奋斗,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强国伟业前景无比美好,但前行道路荆棘丛生实现党的二十大制定的宏伟目标、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任务、应对更为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需要数以万计的青年胸怀远大理想一辈子坚持为之奋斗。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

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

新时代好青年要“有理想”首先要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对实现中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其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个人理想“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提升艰苦创业过程中的理想和信念,通过创新和创造使自己的青春焕发活力。此外,广大青年要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既要以包容的心态了解世界、以自信的姿态融入世界、以极大的热情拥抱世界,与全世界青年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又要厚植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9]P334,自觉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当中去,不断在实践中书写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

(二)认真负责敢担当:铭记“敢担当”的时代要求

“敢担当”是新时代好青年要铭记的时代要求。青年一代有担当,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希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如今这一两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做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11]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对民族、对历史的高度责任担当的集中体现,也饱含着对当代青年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殷切期。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实现强国伟业和伟大梦想的艰巨使命和历史重任落在了当代青年的肩上。

勇当先锋、勇挑重担,是中国青年的鲜明特质,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时代风采。新时代中国青年在脱贫攻坚战场摸爬滚打,在科技攻关岗位奋力攀登,在抢险救灾前线冲锋陷阵,在疫情防控一线披甲出征,在奥运竞技赛场奋勇争先,在保卫祖国哨位威武守护,勇于肩负祖国重任,展现出不怕苦、不畏艰险、不惧牺牲的青春担当。在未来道路上,面临着艰难险阻,甚至是波涛汹涌的巨大考验,新时代中国青年尤其要发挥担当精神,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出来、顶在前面,主动担难担重担险,不断增强“敢担当”的毅力和韧劲,提升担重任的能力和本领。

强国之路必定充满艰辛新时代好青年要“敢担当”,首先要有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青年提出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12]。中国青年要自觉担当实现强国伟业艰巨使命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志气、硬骨气、增底气,立志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不懈奋斗者。其次,要有责任担当。青年一代要时刻围绕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跟随党和国家不断深化和拓展青年品牌项目,在科技攻关最前沿、创新创业最前列、乡村振兴大舞台、基层建设第一线、网络空间舆论场、国际交往新天地、急难险重任务中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以实际行动担当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此外,要肩负天下大同的担当。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发展背景下,各国之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越来越成为主流趋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9](P46)新时代好青年要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勇担维护世界和平、弘扬公平正义的重任,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与全世界青年共建大同社会,展现青春担当。

(三)历经磨砺能吃苦:锤炼“能吃苦”的坚毅品格

当代青年沐浴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阳光雨露,享受着前辈们创造的幸福生活,但吃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能吃苦展现的是一种坚韧自强、百折不挠的品,是一种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青年要磨砺能吃苦的坚毅品格敢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被任何困难击倒,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中创造新业绩、得新胜利。

环境优越的温室从来都培养不出参天大树,只有经过风雪洗礼的寒冬松柏才能坚毅挺拔。新时代好青年要“能吃苦”,首先要正视苦难艰险,迎难而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勤奋篇》)中国青年在思想上要“准备吃苦”,正视苦难艰险,要深刻认识到幸福生活不会从天而降,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过程,是真正长本事、长才干的过程,只有真正长了本事、长了才干,才能担当重任、创造成绩。其次要涵养吃苦精神,谦虚敬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告子下》)中国青年在行动上要“自找苦吃”,在实践中涵养吃苦精神在内心深处真正把困难当财富、把吃苦当作收获,在大风大浪中磨砺自己的品质、强壮自己的筋骨,不畏艰险、攻坚克难,敢于闯新路、创新业,以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不断开辟新天地。再次,要不怕吃苦磨砺,百折不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中国青年在现实中要踏实苦干,不怕吃苦磨砺。在生活之苦中磨练心智,继承前辈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生活作风,实现更有道德境界和文化品位的人生;在学习之苦中提升本领,要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并且终身学习,既要保持如饥似渴的学习热情与激情,又要有坐得十年冷板凳的耐力与定力,在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中增长才干、服务人民、贡献国家;在成长之苦中磨砺意志,牢牢把握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全方位提升自身的思想高度和政治觉悟,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在原则问题面前意志坚定,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质量人才。

苦难成就辉煌,困难磨砺青春。新时代好青年要不怕苦、能吃苦、甘吃苦,把艰苦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作为锻炼自己的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留下奋斗的足迹。

(四)脚踏实地肯奋斗:弘扬“肯奋斗”的光荣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的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9]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勇往直前,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贡献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勋[13]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场振奋人心的接力赛。在这次交接过程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取得了显著的历史成果。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国家复兴的使命取决于奋斗,理想生活的道路取决于奋斗新的时代是青年的时代,中国青年必须有勇气站在最前沿——勇做时代卫士、先驱,将献身精神和斗争精神切实地体现在每一件小事、每一任务、每一项职责中。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新时代好青年要在成长成才的坎坷过程中永久奋斗、团结奋斗。永久奋斗是中国青年的革命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12]中国青年在新时代要继承和发扬永久奋斗光荣传统,学历代青年英模人物英雄集体的奋斗故事当代青年向上向善、勇往直前的先进事迹,深刻领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道理。青年一代要衣食无忧不忘艰苦、岁月静好不丢奋斗的精神,激发青春的奋斗热情,做永不停歇的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2]P70党和国家要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青年组织体系,巩固和扩大青年爱国统一阵线,最大限度各民族青年海内外中华青年团结起来聚焦青年发展的问题,营造有利于广大青年发展进步的社会环境,推动建立鼓励广大青年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激励广大青年融入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洪流,争当追梦人争做主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12]新时代新征程,广大青年要坚持要听党话、跟党走,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付出实干加苦干的行动,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在全面建设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征程上,书写一个与历史和人民相称的青年新篇章。

三、新时代好青年的培养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人生黄金时期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高度重合,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伟大成就的直接受益者,也是重大变革的深度参与者。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和不良社会思潮的不断冲击,应该围绕当代青年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加强理论教学,坚守思政课主阵地;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用好现代信息技术,鉴别风险与机遇。通过理论教学、价值塑造、实践深化、舆论引导,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思想、理论、政治和情感认同。

(一)加强理论教学,坚守思政课主阵地

“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14],也是开展理论教学、进行青年价值观塑造、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新征程,学校要在办好思政课上下功夫,通过思政课的理论教学让青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进路,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之中。“青年是社会的未来,青年一代的政治认同与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认同,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15](P158换言之,青年在接受社会政治活动的影响与改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在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中,进而对政治活动产程了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6]。学校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教学内容,用“新思想”武装好青年,

通过思政课带领青年学习其历史背景、深刻内涵和理论性质,把握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青年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观察时代、把握时代,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进路,正确解答在理想与现实、利己与利他、小我与大我、民族与世界等方面遇到的思想困惑,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让对党的忠诚与信赖、对祖国的赤诚与热爱、对崇高理想的执着与追求在青年的心中深深扎根,自觉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贡献青春的智慧和汗水。

其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青年具有可塑性和未来发展性,决定他们成为社会上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对象。”[15](P154)当代青年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但由于还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思想和行为的可塑性都很大,容易产生受暗示、模仿、顺从的心理。青年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未来社会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参与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基石,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2](P44)学校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抓住青年价值观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17],帮助青年接受且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青年的人格、信仰、理想和价值取向。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引领青年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18]

(二)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深化理论

“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是思想认识的目的和检验人的思想的标准”。[15](P285)青年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是理论的,需要通过实践去检验,仅仅通过书本理论的角度看问题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脱离现实的。通过社会实践教学,青年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完善知识结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加深对国家和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运用知识造福于国家、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首先,推动课堂教学走向实践。教师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实践课程,合理制定预期目标,使课堂的理论教学与课下的实践教学形成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希望青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19]。要鼓励青年积极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义工劳动等活动,引导青年走出理论知识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实际活动参与中了解国情社情、培养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覆盖面、完善知识结构。培养青年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励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深入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参与基层建设、调研国情民情,用实际行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其次,学校要联合社会实践教育机构,丰富拓展实践渠道。一方面,联合建设实践基地。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青年群体,根据青年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地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引导青年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做到知行合一,实现青年从理论学习到社会服务的转化。另一方面,结合主题教育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充分衔接,“开发融教育性、知识性、文化性、体验性于一体的青年游学、研学产品”[20]。推动各类纪念馆、展览馆及时将新时代发展的最新成就纳入教育展示范围,各类博物馆、名胜古迹探索开发更多具象化的非遗实践体验活动、可视化的动画或剧目作品。青年通过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和名胜古迹的实地考察学习、非遗实践体验等,在沉浸式氛围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新时代以来十年的社会发展变革,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增进对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追随,持续增强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念和信心。

(三)用好现代信息技术鉴别风险与机遇

随着云计算、5G网络、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与信息世界、数字世界的联系程度不断加深,现代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选择。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其中10-29岁年龄阶段的网民共占比28.5%[21]从上述数据来看,数字世界已然成为青年群体在现实生活以外的另一个生活的重要场域。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应顺时代发展之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虚拟与现实社会,同时要敏锐鉴别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风险与机遇。

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带来意识形态风险。一是智能推送造成青年认知窄化、价值分化。现代信息技术无疑使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便捷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每个人的数字痕迹无法被消除,私人领域在逐渐消失,数字世界宛若“全景监狱”。基于“全景监狱”提供数字原料的智能推送是一种“量身定制”的、“投其所好”的个性化、迎合性推送,经过算法筛选过滤后呈现在用户面前的都是符合用户认知与偏好的、受大众点击量高的内容。在数字世界最为活跃的青年将被封闭于大量同质化信息编织而成的“信息茧房”中,认知逐渐窄化,价值逐渐分化。二是“深度伪造”和“社交机器人”对青年舆论误导。造成利用智能推送能够根据青年用户画像精准投放内容,对青年进行针对性的、有目的的引导。国内外敌对势力甚至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合成政治人物虚假视频,利用“社交机器人”模仿人类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文字、音频、视频等内容的发布,并进行评论、转发,“以此来操控舆论与影响人类的认知,动摇公众的政治信任,煽动网民的非理性情绪”

[22]。政治与技术的深度互嵌造成真实与虚假的深度杂糅,意识形态风险隐蔽化、复杂化为网络舆情治理带来挑战。在数字空间,党和国家应对相关技术主体进行监管,借助抖音、小红书、微博、微信、QQ等青年常用的信息平台,推送合乎主流价值思想的网络文化产品,增进青年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同时要旗帜鲜明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厉打击流量造假、歪曲事实、侵犯隐私、造谣诽谤、否定成就等不良行为,对恶意渲染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负面言论,加大管控、以正视听,为青年维护气正风清的数字空间。

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创新发展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要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23](P46-49)。培养新时代好青年,要抓住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的新发展机遇。一是借助丰富的融媒体手段,做好新时代发展成就的“青年化”阐释。以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青年有“共鸣”的网红宣传产品,将新时代十年发展成就加工成传播性强的短视频、微短剧以及通俗易懂的理论读物,“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历史性成果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更有辨识度、有记忆点”[20],把发展背后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和制度优势讲活讲实,讲到青年“心坎上”,赢得青年的理解和认同,引导青年在理论学习中滋养爱国情怀,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二是综合运用VR/AR、5G网络、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智慧思政课堂。各类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使思政课教学形式从现实环境拓展到虚拟环境,能够突破过去与现在、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借助5G网络超高清、高速率、高稳定性、低延时的优势,融合运用VR/AR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利用智能感知设备和感知系统,创设与思政课主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模拟环境,“实现抽象内容可触摸、可互动、可感知”[24],让教学“活起来”,让青年“身临其境”。智慧思政课堂让青年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产生对思政课的亲近感、认同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理论知识的学习;让青年在与虚拟场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知历史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青年建功新时代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邢鹏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农村青年路径调查研究[J].兰州学刊,2022(08):112-124.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李华兴,胡震.新时代好青年:科学内涵、历史使命和实践路径[J].青年学报,2022,No.162(06):42-4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四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0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9.

[7]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316-318.

[8]胡锦涛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N].中国青年报,2008-06-15(1).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0]洪晓楠,张存达,方玉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状况调查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21(07):33-38.

[11]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断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9(01).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13]张宇,张梦瑶.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理路、精髓要义和时代价值[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0):19-23.

[14]孙伟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新人的塑造[J].马克思主义哲学,2022(05):39-45+127-128.

[15]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16]陈占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2019(05):4-9.

[17]黄蓉生.新征程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题探赜——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体会[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8(06):5-10.

[1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N].求是,2020(17).

[19]习近平.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J].新生代,2023,No.379(03):2.

[20]把新时代发展成就全面融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J].新青年(珍情),2023(04):3-4.

[2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3-03-02.

[22]余杰.人工智能时代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其化解[J].思想理论教育,2022(12):84-89.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4]谢峰.5G网络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应用与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9(12).

作者简介:秦翊莹,女,20001月生,西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