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与设计分院 510199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逐渐向着高层化发展,一座座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人们对于高层建筑的需求也逐渐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进行高层建筑的搭建过程中,人们往往重视高层建筑的外形,忽视了高层建筑的近地空间,难以保证近地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形成开放融合的状态。本文基于属性导向,简要阐述高层建筑近地空间的设计要素,分析其应用价值,并具体分析了属性导向中城市互动化、建筑消隐性化、场地拓容化三种建筑模式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属性导向;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开放性设计
引言:高层建筑是我国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数量与城市有限空间之间的平衡逐渐被打破,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为了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能够正常运行,因此,我国城市建筑逐渐向着高层、高密度、紧凑化方向发展,从而保证了建筑的高效性。但是,随着CBD建筑模式的兴起,这种高效性建筑的弊端开始显现,其使得城市的聚集功能难以发挥。因此,有关部门及企业应该重视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开放性空间设计研究。
一、高层近地空间基于属性导向背景下的开放性设计要素
在建筑领域如果想要充分发挥高层建筑近地空间的开放性功能,就需要利用具体的空间构成要素进行空间塑造,提高近地空间的使用效能,创建出良好的城市环境[1]。在进行空间塑造的过程中,高层建筑近地空间的界面要素不容忽视。
高层建筑近地空间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到界面要素中的底、侧、顶界面,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空间围合与连接。以建筑界面要素中的侧界面为例,其是由围合空间建筑、其他物质立面组成,属于建筑立面,如图1。这种侧界面空间的比例、位置等都会影响空间的开放效果。此外,建筑界面要素中的建筑底部的灰空间的应用,会通过接近人性尺度的位置,更多关注人的体验,如岭南的骑楼。
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开放性设计时,需要根据建设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界面架构。从而充分发挥界面空间的价值,为人们提供休憩空间,提高高层建筑的观赏性,发挥其作为活动与空间的主体背景的应用价值[2]。同时,界面空间的比例等因素将会影响人们对于建筑空间密闭性的看法。因此,在界面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基于人的视域规律,对于界面空间进行合理化设计,充分发挥近地空间的外部空间开放性,提高人们的体验感。
图1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建筑侧界面图
二、高层近地空间基于属性导向背景下的开放性设计的应用价值
笔者曾负责引导团队从事城市设计、概念方案等,带领团队完成多项城市设计竞赛投标(部分中标并完成深化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导则),参与多项概念规划项目、在TOD规划方面接触前沿先进技术理念比较多。如欧博迈亚公司负责项目的内外沟通协调、景观规划、旅游规划、城市设计。现担任广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城市更新与设计分院总工,目前正从事城市设计技术指导、参与部分城市更新项目、并负责一些合同撰写、商务投标等。笔者将结合自身的设计经验,从属性导向出发,即建筑的时空性、艺术性,城市性、技术性等,对于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开放性设计进行了研究。其中建筑的时空性主要是利用建筑的结构框架,完成建筑空间合理规划。技术性主要是用建筑技术保证建筑的建设效果。城市性使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具有高度的适应性。艺术性是建筑造型等的审美价值。
首先,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开放性设计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3]。目前,我国高层建筑主要特点是高密度、独立化,因此为了提高高层建筑在城市功能中的连接效能,需要充分利用高层建筑的近地空间,对于其近地空间进行开发性设计,促进城市空间的转型升级,通过空间功能的复合度,将高层建筑与城市地上空间连接,从而拓宽人们的活动场所。
其次,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开放性设计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4]。高层建筑近地空间进行开放型设计,能够从多层次角度,将高层建筑进行内向延伸,结合近地空间的空间范畴,如图2。从而打破传统的高层建筑的空间限制,通过多维度的空间组合,实现地上、地面空间相连接。进而使得近地空间都市化发展,充分发挥近地空间的社会属性,为人们的公共行为提供场所基础,使得都市生活逐渐向着充实化发展。
最后,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开放性设计能够提高建筑空间连接及辐射作用。近地空间是实现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连接的子系统,其与城市系统要保证高度的统一。通过对于近地空间进行开放性的系统性结构构建,保证功能资源的配置合理性以及内外空间流线的顺畅性,形成公共空间系统功能辐射网,实现近地空间不同层级的要素连接与交换,从而增强近地空间与城市系统的关联度,提高建筑空间连接及辐射作用。
图2高层建筑近地空间的空间范畴
三、属性导向中城市互动化在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开放性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城市互动化是基于属性导向的宏观角度出发,对于高层建筑近地空间进行开放性设计。其主要是将高层建筑近地空间看作建筑空间与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的一个连接媒介,将其作为城市空间秩序完善的载体。结合城市空间核心概念可知,城市性空间结构特征系统化是城市要素空间分布的重要要求。通过将城市空间中的子系统进行系统化统一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空间系统。城市互动化这一属性导向,主要是对于高层建筑近地空间进行空间缝合,以及辐射延伸,从而保证高层建筑近地空间的开放性,以及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联性。城市互动化的属性导向在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开放性设计中有两大代表性建筑,分别是临港新城张江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研究中心。
临港新城张江中心的高层建筑基地空间的开放性设计的外部形态充分体现了该建设区域的基地特质,利用传统的设计理念,采用辐射延伸的设计方法,将城市原界面进行了延伸,搭建开放性公共空间。在开放性近地空间设计过程中,选用一条折返攀爬的外部公共坡道,为不同群体在该近地空间中的漫游提供了不同的路径。并且,通过将顶部露台与中庭空间连接,进一步扩充了城市开放空间区域,以其作为空间辐射点,提高了该近地空间的辐射功能。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研究中心主要是在近地空间开放性设计中引入异质元素,从而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韧性。当然在引入异质元素的过程中,需要把握适度原则,避免过多的异质元素影响了建筑原本的美学设计。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研究中心,位于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区域,整体楼高14层。其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开放性设计人员,借助建筑外部裸露的竖向楼梯,完成室内外空间交互,使得室外社交空间和室内学习空间完成高效衔接,以此作为社交区域和学习区域,从而实现将周围高地社区与校园北部进行织补,将城市空间中的破碎区域进行缝合,从而提高城市空间系统的协调性及统一性。
四、属性导向中的场地拓容化在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开放性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场地拓容化是基于属性导向中的中观角度出发,对于高层建筑近地空间进行开放性设计。在场地拓容化的属性导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资源节约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对于近地空间中的土地资源进行高度集约的合理利用,强化场地空间的使用功能。利用场地下沉,将连接空间中多元化的首层、基层空间进行拓容。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时间维度来限定空间维度,满足不同时间内高层建筑近地空间中的各高峰时期对于场地拓容的需要。其代表性案例主要有大运世贸深港国际中心、郑东绿地中心、洛克菲勒大厦。
大运世贸深港国际中心的近地空间开放性设计团队充分利用该高层建筑中的露台。通过将大面积露台水平线条进行设计优化处理,使其与高层建筑的垂直线条形成对比。利用人的视域规律,在不同层高的露台中设计出多层次的水平基面,进而形成相互串联的垂直交通,从而使其与深圳市的城市空间融为一体。这种设计模式,将空中连接空间进行了多基面处理,从而达到场所拓容效果,提高近地空间的视觉趣味性,提高场地空间使用率。
郑东绿地中心的近地空间开放性设计时,打破了其传统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塔楼裙房一体化设计原则,利用L型环绕设计,形成一个环绕式的露天街道。从而保证任何方向的来访人员均能够进入该建筑之内,增强了该建筑空间的可达性。同时,该环形露天街道还可以承载车辆通行,具有一定的交通功能。并且,环绕型露天街道本身具有一定的隔离效果,能够实现时间维度上的空间维度限定,从而在夜间使其形成开放性的近地广场空间。
洛克菲勒大厦在进行高层建筑近地空间设计时,主要通过设计下沉广场,将该大厦中心区域进行下沉,下沉深度在400cm左右。其周围建筑围绕该下沉区域进行建设,该下沉中心区域,实现了对周围建筑的有效连接。并且,结合人的视域规律,利用高低差的视觉引导,延伸中心区域的景观,实现了场地拓容。同时,下沉式的空间建设方案,能够帮助高层近地建筑空间实现多元通道建设,从而实现城市空间系统与高层建筑空间系统的有效衔接。
五、属性导向中场地消隐化在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开放性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建筑消隐化是基于属性导向中的人性化角度出发,将高层建筑体与城市空间进行过渡化设计,从而弱化建筑体的存在感,达到高层建筑体的消隐化建筑效果,使得高层建筑近地空间的开放性设计能够同城市系统有效融合,从而提高都市功能网络范围,完善建筑要素影响下的空间城市系统结构建设。建筑消隐化从设计手法来看主要包括两种,即心理消隐和物理消隐。其中,前者主要是通过对于高层建筑接近人性尺度的位置,需要更多关注人的体验,一般在建筑裙房的材料上做变化,如首层商铺一般用通透大玻璃窗,能够减少人们对于高层建筑的心理压力感,从而让高层建筑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实现心理消隐。后者则是通过营造多样性的空间,如灰空间。岭南的骑楼空间、架空空间、挑檐下空间都属于灰空间,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交氛围,同时能遮风挡雨适应地方性气候。促进城市公共区域的交融,或者是利用立体开发手法,扩展高层建筑近地开放空间,优化城市界面的系统结构。
第一,心理消隐技术。该技术应用案例主要是德国的KOOLKIEL综合建筑群。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对于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建设的材料及界面进行模糊处理,从而从心理角度,减轻人们的视觉压迫,在微观角度实现建筑消隐。该建筑群利用网格架构对建筑骨骼进行织补,并设置不同规模、数量的功能板块,形成纵横交错的建筑架构。并且,利用通透的板块立面,将高层建筑的视觉压力不断弱化,从而实现建筑的心理消隐。
第二,物理消隐技术。物理消隐技术主要是营造过渡空间。例如,对于高层建筑的外形进行架空、抬升等处理,提高高层建筑与城市系统空间的交融性,进而提高近地空间的开放性。其主要的技术手法包括三种,分别是架空、悬挑、抬升。其中架空的应用最为普遍,其是指将室内空间的某一部分进行室外化处理,使得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能够形成连通的空间线路。大大提高了空间通风效果。悬挑则是利用建筑结构的支撑作用,将底部支撑点化为自由结构,从而弱化重力对于建筑的影响效果。抬升则需要将建筑裙楼作为抬升整体,通过对其进行一定高度的抬升,提高建筑底部空间的利用率及公共性。
架空技术的应用案例有新加坡的康宁河湾建筑项目。其主要是将该建筑区域的山体与河景利用空间错位实现视觉连接。并将塔楼两两相连,首层空间的立柱进行架空处理,从而形成天井院的建设效果,并在其近地空间区域种植大量的绿植,将近地空间打造成开放性的休闲玩乐空间。悬挑技术的应用案例有宝安湾区产业投资大厦,其设计人员将该塔楼进行竖向分割,形成层叠式的城市聚集群落。并且,由于该建设项目限制楼高在150m以内,所以设计人员将其进行小体量分解,实现空间融合。抬升技术的应用案例有深圳证券交易所新总部大楼。该建筑通过将其底部进行上浮处理,利用三层悬臂式结构,将其抬升36m,实现底部空间扩容。
结论:高层建筑的近地空间开放性设计是我国城市空间与高层建筑实现有效连接的重要环节。为了增强城市空间的共享让渡意识,需要对于高层建筑近地空间进行开放性设计,从而实现高层建筑功能的外向延伸。有关企业及单位可以充分利用属性导向进行近地空间开放性设计,从而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世伟,张险峰,张天雪等.属性导向下的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开放性设计研究[J].室内设计与装修,2022(07):116-117.
[2]陈崇文. 高密度下高层建筑近地空间的立体化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2.
[3]陈崇文,倪阳.从近地到在地——紧凑城市下高层建筑近地空间的立体化研究[J].中外建筑,2022(01):63-70.
[4]杨艳艳. 城市滨水公共建筑空间开放性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