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 湖北省宜昌市 443100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引才有如“及时雨”,关键时刻能降甘霖,解焦渴,育才就像“自流井”,汩汩涌流,润泽万物。在如今这伟大的时代,激活人才的无限活力,厚植发展沃土,引才和育才都不可忽视,两条腿走路才能走的又快又稳,走进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机关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也是影响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基于此现状,我们小组对夷陵区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成果作如下汇报:
一、夷陵区人才环境及发展现状
我区人才引进工作开始于2008年,由区委组织部牵头,为各机关事业单位面向高校和社会招引急需紧缺人才,近3年来,全区共引进人才609人,其中教育系统223人,卫生系统175人,其他事业单位211人。在如今“公考热”的大环境下,我区人才管理工作存在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难等诸多问题。
二、夷陵区人才引进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本土人才流失严重,青黄不接问题突出。一是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夷陵籍本科以上学生选择回乡工作的不多,特别“985、 211”高校毕业生。据统计,夷陵区近3年毕业于国内双一流大学生871人,而选择回夷就业的仅有128人,占比仅14.7%。二是干部后续力量跟不上。全区综合事业单位空编岗位达到300个,近三年退休干部多达1000人,干部后续力量跟不上,“青黄不接”等问题突出。同时近几年来,夷陵区外籍人员考入较多,稳定性不够,挤占了本土人才大量就业机会。一方面,夷陵区大多数乡镇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且经济水平不高,乡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欠缺,无法吸引本土人才回乡创业。另一方面,不少人不愿留在乡镇,一心想方设法离开,无心扎根基层,导致许多工作缺乏人手,致使群众的满意度不高。
(二)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后续关注力度不够。虽然地方制定了人才引进的办法,但大多是根据大城市的葫芦画瓢,没有优势,很难落地见效。历年来人才工作报告只谈人才统计数据增加情况,对流失数据不掌握;只谈柔性引进了哪些人才,对这些人才具体发挥什么作用情况不掌握。我区人才引进依然停留在片面强调人才的输入量和占有量,未进行纵向横向的对比分析,挖掘数据中潜在的人才发展问题及困境。以历年来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引进为例,引进部门只掌握了当年引进人才数据,对引进人才的后续发展、发挥作用以及最终去向基本不了解。
(三)人才地域数量分布不均,晋升渠道不够通畅。我区近几年各乡镇人员分布失衡,偏远乡镇人才流失严重,立足各乡镇客观环境和发展前景,普遍缺乏能够满足人才需求的激励机制,各单位对人才的关心重视不够,基层工作人员没有归属感,工作没有成就感,大多数年轻人抱着满腔的热血来,却只能慢慢消耗热情,最终导致人才的流失,同时现行体制下,人员的激励方式主要有岗位晋升、待遇提升和物质奖励。但金字塔式的岗位管理体系则让青年干部难以看到晋升的希望,而人员的待遇正好和岗位职称挂钩,因此待遇也难以得到增加。
(四)人才培养后劲不足,多元化发展力量薄弱。如今随着工作更加精细化管理,工作内容更加丰富,要求更加严格,用人单位如果不给引进人才创造机会、不去鼓励人才越级考评,专业技术岗的职业生涯道阻且长。而管理岗则是另一个情形,按照国家规定,事业编管理岗分为十级,管理七级到十级对应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从事管理岗工作的大有人在但定为管理岗的却寥寥无几,是因为不仅管理七级和管理八级的职数稀少,而且对应副科级的管理八级工资标准低于专技十级即中级职称最低级,就我区现状而言,从事管理岗“抬手就是天花板”。
三、对策及其建议
(一)打亮“环境聚光灯”,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就是要不拘一格地提拔和重用基层优秀人才,打破制约基层人才发展的条条框框,发挥基层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混编混岗,梳理管理模式是激发人员潜质的必要条件。上级部门根据现状,适当提供干部晋升锻炼平台,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激情,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制度,合理划分行政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权责,优化各级各部门事业单位人事、财务管理,充分调动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
(二)打造“培育组合拳”,营造爱才惜才社会氛围。一是政府要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完善激励机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盘活引才局面,树立新型人才观,并给予住房、待遇、工作条件、子女配偶工作安排等政策倾斜,创造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二是用人单位要落实党政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制定导师培养管理工作方案,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后备人才储备队伍,拓宽人才晋升渠道,真正尊重、理解、关心基层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帮助和关怀,让人才从感情上真正愿意留下来。三是用活惜才爱才社会力量。从思想上重视人才,要深刻认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人才为本的人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要善于发展人才、团结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工作性质和个性特点,多一些包容宽容,用其所长。
(三)打破“躺平舒适圈”,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激发青年潜力活力,要善于在青年头脑里搞建设,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强化主流媒体权威。主流媒体营造强大声势,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区委的工作部署灵活融入青年话语体系,以青言青语引导青年正“三观”、强定力。加大力度宣传推介夷陵区品牌形象和发展优势,吸引更多青年关注夷陵、选择夷陵。建设新媒体宣传矩阵。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着力发掘培育本土的正能量新媒体、网红、大“V”等,迎合移动互联时代青年特点,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隐形式“精准滴灌”。推出“正能量、高质量、大流量”的名站名栏和精品项目,提炼推介夷陵城市精神,用好本土文化积淀与红色资源,场景化供给青年精神滋养,培育夷陵青年的城市认同。
(四)打通“人才养成路”,强化多元人才培育质效。要精准化管理人才。根据不同的岗位特色、地区需求等设置多元化、多方位的人才考评内容,建立健全长效科学化的人才考评体系,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考量,充分激发人才潜力。同时要建立人才合理流动、多岗位锻炼的机制,增强基层人才综合能力,激发基层人才活力。对于人才引进后为每一个人才“量身定制”职业规划和培养方案,职业规划要清晰,培养目标要具体,围绕培养目标多给机会、多压担子,例如研究课题的方向、调研报告的数量、外出学习考察的次数、交流轮岗或是选派挂职的周期、参加自学考试、职称考试的奖励等等。人才主管部门需定期组织人才盘点,慎用考核多倾听反馈,对人才培养成效做评估分析,对于人才培养得力的经验加以推广,对人才培养不适用的措施进行及时纠正。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贏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新时代,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最强大脑”打造“最优栖所”,为夷陵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