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队管理焕发新的风采——通过“激励机制”引导队员养成好习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让中队管理焕发新的风采——通过“激励机制”引导队员养成好习惯

胡芳

广东省中山市南头三鑫学校  528427

【摘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激励学生养成好习惯的有效措施。反思现行激励举措,萌生"个人积分"教育设想。学校现行的针对学生的激励方式大多数是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文明小标兵"等,激励的周期一般是一学期,周期长短和期望效果成反比。而自己班级实施的奖励机制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奖励机制无法有效的落实到个人。因此,我想探究下在小学的各个阶段,如何利用好奖励机制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

【关键词】儿童发展规律  良好行为习惯  激励方式   中队管理 

一、缘起—— “小组积分”为什么会失去作用?

自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后,我在课堂上一直使用小组积分制,利用小组积分促进师友互助。一开始,这样的奖励十分有效。由于有积分和奖品的刺激,学生们确实在课堂上能够互相帮助,先进带后进。但是随着孩子年级见高,小组积分开始有些失效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在意积分,甚至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因此到学生五年级的这个学期,我不得不重新设立一个新的奖励机制来激励更多的学生。那么到底设立怎样的奖励机制才能起到不错的中队管理成效呢?

二、思考——“个人积分”产生理论依据

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就是教师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引导学生尽可能努力的学习和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激励机制要具备以下要素:

1、双向交流,

2、各自选择行为,

3、阶段性评价,

4、月终评价与奖酬分配,

5、比较与再交流。

同时参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1、刚进小学时,孩子们处于前运算阶段: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依赖权威并相信权威,因此班级管理只需要小组积分进行管理,简单有效。

2、但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孩子逐渐进入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儿童能反向思考它们见到的变化并进行前后比较,思考这种变化如何发生的。因此学生开始不服气组长和老师的“一言堂”,能够推敲出单一管理体制的诸多漏洞。 

    奖励机制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主要起阳性强化作用: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者改变。这是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

依据以上理论,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班级的奖励机制需要多元化,人性化。

三、探索——“个人积分”在中队管理中的实践与运用

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有效激励的几点原则,我做了如下改进:

第一, 双向交流。即能够通过激励机制让学生和教师产生交流互动,因为学生人数多于教师人数,因此面谈交流简化成直接的分数交流,通过个人积分的变化,学生向教师展示自己,教师向学生进行反馈。

第二, 各自选择行为。师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按照公约为自己的行为加减分,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 阶段性评价。积分要进行实时更新,每天要对积分有一个反馈,通过反馈激励或者提醒学生。

第四, 月终评价与奖酬分配。一个月积分清零一次,给积分过少的人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和努力的希望,同时给高分的学生以奖励。

第五, 比较与再交流。老师引导和高分同学分享经验,通过榜样力量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

“小组积分”不放弃

    虽然建立了个人积分制,但是互帮互助的良好行为不能抛弃,所以在个人积分制意外继续设立小组积分,也让学生有更多的得奖机会。 

用“班委积分制”培养小助手

    因为以往的班委没有量化的考核,奖惩比较随意,班委看不到工作的具体目标,也没有工作的动力,因此设立班委积分榜,量化每位班委的工作,培养合格的小助手。

中队管理,是面向全体队员。因此设立多元的奖励机制是为了涵盖更多的学生,容纳更多的个性,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学生已经开始养成某项习惯时,一定要记得及时提供增强。既包括诸如奖赏之类的外在增强,也包含基于对学生精神上肯定的内在增强。更进一步,还可以让学生去自我肯定,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在追求自我的成就感,而不仅仅是物质和精神的激励。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民族出版社,2012

[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简析.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17-09-16]

[3]Richard J. Gerrig, & Philip G. Zimbardo.Psychology and Life.Boston:Allyen & Bacon,2010

[4]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