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中医院 浙江东阳 322100
摘要:小儿再发性腹痛在儿童发病率很高,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其重要致病因素,笔者使用消食止痛贴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小儿再发性腹痛,取效良好,今报道如下。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再发性腹痛;外治;消食止痛贴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7月~2022年9月我院患儿120例。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及治疗前腹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诊断标准:参照最早由Apley和Naish等人提出的小儿再发性腹痛诊断标准及200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拟定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的小儿再发性腹痛诊断标准如下: ①腹痛反复发作,发作次数>3次,病程超过3个月,发生在3岁以上的儿童。②肠道或呼吸道感染史。③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或正常。④符合彩超诊断标准: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探及2个以上淋巴结回声,并且短轴直径大于5mm,或长轴直径大于10mm,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即视为淋巴结大。
1.2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年龄在3~12岁。②患儿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受试并签字。
1.3排除标准:①腹部对胶布过敏或需贴敷部位明显皮损;②入选时有其它明显急性疾病如:哮喘、发热、肺炎等;③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④入选时腹部B超显示有其它导致腹痛可能的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对照组治疗方式:口服颠茄片,每日3次,每次0.2mg/kg,碾碎后冲服,连用4周。
2.2 治疗组:治疗组治疗方式为将消食止痛贴贴敷于神阙、中脘、关元、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共七处穴位处,4-6小时后取下药丸及胶布,每周一次,共5次。
治疗结束一周后对治疗效果等进行评价。
消食止痛贴主要成分为焦神曲、炒麦芽、炒山楂、丁香、制吴茱萸、肉桂。制作方法为以上诸药按照24:24:24:1:9:1的比例打粉,混匀后以氮酮拌匀,做成直径1厘米左右扁平状药丸,并以胶布将药丸固定于以上七处穴位处。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价
腹痛积分采用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 年版)小儿腹痛中医证候积分表主症积分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表1:小儿腹痛中医证候主症积分表
主症积分 | 0 | 2(轻) | 4(中) | 6(重) |
疼痛程度 | 无 | 轻微腹痛,时作时止 | 腹痛明显,尚能忍受 | 疼痛难忍,甚则哭闹 |
压痛程度 | 无 | 压痛不明显 | 稍加压不能忍受 | 疼痛拒按 |
疼痛次数 | 无 | 1~2次/日 | 3~5次/日 | 不定时腹痛 |
持续时间 | 无 | 5~10分钟 | 10~20分钟 | >20分钟 |
3.2治疗前后患儿腹痛积分:见表2。
表2:治疗前后患儿腹痛中医证候积分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60 | 14.26±3.87 | 10.29±3.52 |
治疗组 | 60 | 13.98±3.76 | 5.38±1.57 |
治疗后两组腹痛积分相较治疗前均出现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体会
再发性腹痛成因复杂,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者占据比例很重。对于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再发性腹痛,西医多为对症治疗,疗效往往不够满意。
中医可将再发性腹痛归入“慢性腹痛”范畴,由感受寒邪、乳食积滞、热结胃肠、脏腑虚冷、气滞血瘀等致使脏腑经脉失调,气机运行不畅,经脉滞涩而发生腹痛,小儿“脾常不足”,表现尤为明显。病机关键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其中尤以食积腹痛最为常见[2]。中药治疗该疾病,虽效果较好,但口感不佳,依从性往往较差。针灸推拿也具有很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依从性问题。本课题所用消食止痛贴具有理气消食、温中止痛之功效。神阙、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均具有消食健脾止痛功效,以消食止痛贴贴敷其上,兼具中药和穴位刺激的双重效果。该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有效、简、便、廉的优点,且患儿易于配合,依从性极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刘俊可,周文娟,王潘涛,等.朱珊教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证经验[J].光明中医,2016,31(8):22-23.
基金项目:金华市科技计划项目重点项目消食止痛贴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小儿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研究,项目编号:2021-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