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天津市300070
摘要:本着“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严格控制古城建设规模”的原则,在进行大量史料挖掘、现状调查、严密论证等基础上,对上位规划中保护内容进行了正向优化和调整,最大限度的保护古城的“山、水、城、村”空间格局,通过环境提升、完善设施和新功能的植入,激活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经济活力,为宾州古城的保护、建设控制与发展提供了理念先进、要求明确、指导操作性强的法定规划。
关键词: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保护
1.古城概况
宾州古城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迄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历史,岭南商埠文化悠久,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本次规划的古城片区包括宾州古城、古城主街向南延伸至历史码头形成的商贸主街——南街,及其周边以宗族大院和祠庙为核心的自然形态老村落。由于广西独特的山水自然风貌,和宾州古城选址的风水关系,古城形成“水抱城,城绕水”“山、水、城、村、田一体、中轴线对位”的历史空间格局,在我国西南众多古城中独具特色。
2.规划构思
(1)强化对古城“山、水、城、村、田” 自然交织空间环境的保护规划对原总规中古城保护内容的局限性进行了优化调整,将其独特的人文与自然交织的空间环境纳入保护体系,突出古城的历史文化魅力和广西独特自然风光的有机融合。规划以文化生态学为指导,在尊重历史、保护古城肌理格局,传统老街、民居,特色村落,进行水系连通与生态复育,突出水、田与古城、自然村落形态紧密融合的风貌特色。
(2)“活态保护”和“活化利用”结合,激活古城的文化、社会与经济活力通过完善和提高古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活环境和自主选择的方式,鼓励和尊重古城原住民、村民保留传统居住、生产和生活方式。规划在保护传统村落和山水田空间环境的基础上,倡导原住民可通过植入休闲、特色商业等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传统的民俗活动、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弘扬和发展,从而带动古城的社会与经济活力。
(3)倡导古城地区的渐进式有机更新,避免造成社会和文化断裂严禁大规模拆迁与改造,用渐进式的更新改造模式逐渐改变古城地区建筑和环境老化、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3.主要内容
古城片区现状情况不容乐观,虽然空间格局尚存,但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已逐渐失去活力而被边缘化。规划在整理史料、历史文化价值评估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控规编制规范与标准,在尊重上位和相关规划基础上,突出了以下几方面重点内容。
首先,控规本着“最大限度抢救与完整保护古城历史格局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在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基本要求基础上,对总规中保护内容进行了正向优化和调整,强化对该地区历史人文、自然环境保护、修复与控制,完整保护了千年历史并延续至今的古城、部分护城河、文物古迹、历史街巷、历史村落、河塘水系、自然村落和传统民居等,再现了宾阳古城 “山、水、城、村、田五位一体”的历史空间格局。
其二,依据地形地貌、城市功能特征,土地增值规律、道路结构体系等特点,突出了以古城和南街为核心,确定的“双轴四区”的规划结构。双轴即:历史人文发展主轴和宝水江生态水轴;四区即:区域内由不同性质组成的功能片区。重点强化文旅休闲、特色商业等服务职能。在突出古城核心区和周边村落特色休闲居住区的基础上,强调区域的混合功能。同时保护和尊重原住居民的传统生活和邻里交往方式,恢复传统交往空间,引入新的公共开放空间,以物质空间环境的更新为载体,对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利用,全面恢复古城片区的活力和人气。通过职能的转移、优化、转型与提升,达到古城与新城联动互补发展的目标。
其三,在总规确定的主次干路框架体系下,把握各级道路的交通体系定位和功能,道路结构形态顺应地形地貌特征,构成与自然山水格局有机融合的城市道路系统。保护与完善古城中历史形成的街道系统,构成舒适宜人的慢行空间,强调开放性、安全性与可达性。严格控制历史街巷的道路宽度。根据用地性质,由四至道路划分的地块一般控制在 1-6 公顷左右,既控制好道路与交通、生活、景观等方面的关系,又尊重小城土地的使用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
其四,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河道水系、生产池塘,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水系实施连通。并通过水系环境整治和生态复育,营造集湿地农业、休闲观光、灾害防御于一体的滨水环境。达到改善环境、促进农业观光和古城文化旅游的发展目标。结合对周边农田等滨水生态的控制,合理配置从城市到社区的公园和公共绿地,形成“生态廊道引领,绿色斑块交融,多层次有机化”的绿地系统,极大改善古城片区“生态资源丰富,公共绿地匮乏”的尴尬局面。
4.创新与特色
第一,拓宽与延展规划控制内容。将没有纳入保护体系的山水城空间格局、古城池、街巷空间、传统民居、自然村落以及河塘水系等与文物古迹一起纳入到保护内容之中,并通过划定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通过法定规划的有效控制与管理抢救濒临消失的千年古城格局及其依附的山水环境。
第二,将“活态保护”和“活化利用”内容与方法纳入规划控制引导。1.“修巢留凤”,活态保护历史人文要素和原住居民。创新提出“三原率”和“生产性水体控制率”的引导指标,即针对各控制单元的老民居保存情况,原住民生活和就业情况,要求保证一定比例的“原址保留率,原住民居住率,原业态保存率”,及莲藕、渔业等传统生产性池塘的保留率。原址原外观保留风貌尚存的老民居,对风貌破损的老民居进行原址更新。保护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生产活动,实现原历史业态的传承激活,确保原住民安居乐业。2.“腾笼换鸟”,活化利用传统物质空间。引导文化、休闲、新型商业等新业态植入,激活历史建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社会和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第三,探索激活古城魅力与活力的更为审慎的更新模式与方法。以古城及山水环境保护为基础,以提升改善环境为目的,严格控制古城街区尺度、建设容量、建筑高度等,避免古城内进行大规模改造和大容量建设开发。通过微循环更新改造方法为该地区植入新职能,改善该地区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完善公共与基础设施等,满足和保障原住民的诉求和权益。
第四,针对项目特点,引入新的控制引导指标、内容和措施。采取负面清单形式严格控制古城禁止建设内容。对山水环境保护、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保护、海绵城市的建设与控制等方面的操作与管理方面的内容均进行了探索。通过创造性引入自然与历史格局、历史遗存、非物质遗产等的保护图则,以及“三原率”、“生产性水体控制率”等引导指标,破解传统控规在面对历史地区时难以实现整体性有效控制的困境,强化控规操作的针对性和实施性。
4.实施情况
控规编制完成并批复后,当地政府加快了古城片区保护与改造的步伐,及时制止了新的建设对保护区自然环境的侵占。按照控规确定的实施分期,先后启动了古城文物修复、老村落更新、以宝水江为主的水系治理连通和滨水环境提升等项目。古城风貌与自然环境取得大幅提升,目前,宾州古城片区已入选南宁市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古城片区的其他规划和建设也在控规的管控下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 桂林市华侨农场更新与保护策略探索[J]. 刘云峰;薛娟萍.科技信息,2011(22)
[2] 厦门市旧城商业改造与人文保护[J]. 孙丹.福建建筑,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