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5
/ 2

浅谈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林草局,内蒙古 兴安盟 1375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稀缺、环境退化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树木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不仅能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还能提供生活用品等多重功能。然而,尽管树木具备可再生的特性,其生长周期长、存活率低,资源量有限。树木资源的可调动性较低,对区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积极推动林业发展、实现抗旱造林目标,已成为我国迈向资源可再生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战略。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资源再生的层面,还需认真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繁荣。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树种选择

0 引言

我国林业工程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使整体生态环境更加绿色和健康。其中,抗旱造林作为关键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项任务的实施为林业工程注入了新的动力,成功解决了许多复杂的问题。抗旱造林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国家与社会的支持,更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努力。这些专业人员需要亲身实践、深入探究,并通过实地考察来改进技术,从而不断推动我国林业工程建设向可持续发展迈进。他们的辛勤工作不仅仅是在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是为未来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倡导创新精神,以确保我国林业工程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持续取得良好成绩。

1 不同树种的抗旱能力

1.1 阔叶类

阔叶类的树木种类在抗旱方面差异较大,但事实证明槐树、榆树、火炬树、椿树等种类具备较强的抗旱能力,可以大面积地栽种。

1.2 针叶类

针叶类树木在林业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其不仅具备强大的抗寒抗旱能力,而且适应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许多地区理想的栽植选择。典型的针叶类树木如油松、柏树等,展现出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长的卓越适应性。

1.3 灌木类

灌木与针叶类树木相比,更加适合在干旱区域进行栽种,并且还能够表现出较为优异的效果。在沙漠地区大多选择该品种,例如酸枣树、刺梅、山皂角、连翘、怪柳等。

2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2.1 幼苗抚育管理

树木幼苗移栽后的抚育管理工作在当前干旱地区林业工程中显得尤为关键。在幼苗移栽后的最初生长阶段,对环境的要求相当高,因此必须根据幼苗的生存需求,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以提高其成活率。

2.2 覆膜造林技术

在进行幼苗培育时,干旱地区可以采用覆膜造林技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这一技术的核心是在苗木根部覆盖一层塑料薄膜,旨在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为苗木提供充足的水分。这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在降低干旱地区造林成本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2.3 容器育苗造林技术

容器育苗是指在装有基质的容器里培育苗木,在干旱的地区这种育苗方法具有育苗周期短、成活率高等优点。这种方法所培育出的幼苗,不仅抚育时间短,还具有很强的抗旱型和适应性。

3 我国林业工程建设中抗旱造林的相关策略

3.1 严选抗旱树种,提升成活概率

在深入实施抗旱造林工作的过程中,精选抗旱树种是提高育苗成活率、节约林业资金的重要策略之一。在选择抗旱树种时,可以从生存环境、树种来源、树种特性和灾害防御等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关注生存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在选种前期,相关技术人员应充分勘探播种地区的天气、地质、周围生物群落、水资源和土壤成分,综合多方信息,确保选种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针叶树种为例,它们对水资源的依赖较弱,在少水的情况下依然能坚韧生存,因此成为抗旱树种的优越选择。其次,选择本地树种作为树种来源是明智之举。本地树种更能适应当地气候,不仅不需要考虑耐受性,而且与当地水土相协调,成为抗旱植树造林工程的出色选择。同时,关注树种本身的生长特征,尽量选择生长周期短、耐贫瘠、对水资源需求小、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树种。举例来说,榆树作为阔叶树种,其根系发达,抗旱性能卓越,适宜在干旱地区种植。其他具有相似优势的阔叶树种如槐树、花椒树也是可考虑的选择。最后,考虑灾害防御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林业灾害包括生物灾害、病虫灾害、气象灾害等,相关技术人员在选种时应全面考虑并规避这些问题。例如,一些耐寒、生命力旺盛的灌木树种如山皂角、连翘、酸枣树、柠条等,在面对生态圈的勘察后,可以考虑用于抗旱造林。选择灌木树种还能在不适合林木种植的区域达到抗旱的目的,因其生长周期短、生命力顽强。这种多层次的选种策略有助于提高抗旱造林的成功率,为干旱地区的林业工程带来更好的成效。

3.2 科学养护土地,提升蓄水能力

在深入实施抗旱造林工作的过程中,科学养护土地并调控土地成分是提高树木成活率、增强蓄水能力,以助力区域环境改善的重要策略之一。这一过程不仅是造林计划正式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更是决定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步骤。科学养护土地包括多个步骤,其中科学勘探土地是至关重要的。在选种、播种前,相关技术人员需要深入当地环境,采集土地样本并分析土壤结构。通过整理土壤含水量、酸碱度、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比例等数据,获得全面的土地分析结果,以为后期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改善土地结构是在选种后进行的关键步骤,旨在提供更适合树木生长的土地条件。通过此步骤,可以提升树苗的适应能力、增加萌芽育苗力度,从而提高成活率。此举有助于树苗在土地中扎根,并在干旱地区茁壮成长。人为治理土地是通过人为手段改变土地环境,增加树木所需的生长元素,从而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方法多种多样,如灌溉、翻新土地、科学施肥等。这些干预方式在实施造林活动前半年进行,使土壤逐渐成为适宜种植的状态。最后,实施造林活动时需要特别注意植树规范,以不破坏当地植被为首要原则。在植树后,及时清理人为遗留物,如电池、塑料水瓶、垃圾袋等,以减少人为污染、预防森林大火。这种综合性的科学养护和人为干预手段有助于确保抗旱造林的成功,为区域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3.3 创新造林技术,提升造林效率

在深入实施抗旱造林工作的过程中,创新造林技术是提升造林效率、维护树木生长的重要策略之一。抗旱造林工程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我国林业技术水平的支持。从选种、勘测、种植、养护到防害等护林步骤,都需要相关林业技术的支持。因此,我国林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抗旱造林效果的优劣,以及树木的抗旱能力。在抗旱造林和林业工程的推进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注重个人专业修养,不断努力提升专业水平。这包括探索和学习创新型林业养护知识,同时培养更多尖端的林业专家,为林业工程储备更多的人才。

结束语:抗旱造林技术在林业工程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实践证明,该技术不仅提高了树种的存活率,还有效改善了树种的生长环境,为林木健康生长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对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通过这些努力,可以确保我国林业工程建设能够更快、更好、更稳定地持续发展。同时,推广科学的抗旱造林技术也意味着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创新,及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适合我国特定地区的抗旱造林技术体系。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不仅能够提高我国林业工程的整体水平,还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抗旱需求,为生态平衡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侯玉红,梁春燕.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J].新农业,2023,(14):40-42.

[2]李娜,陈渊.干旱地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农业,2023,(01):57-59.

[3]王琦.山杏抗旱造林技术与开发价值研究[J].果农之友,2022,(11):46-48.

[4]冯恺.浅析提高荒山造林质量的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18):66-68.

[5]刘伟华,宋振峰,王传海等.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J].新农业,2022,(1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