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3

关于构建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思考

陈孟可

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企)在我国发展已经有多年历史,一直站在时代前沿,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战略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增强国企社会适应性的一种手段,值得相关人员在工作中深入研究。笔者立足于国企经营的角度,从宏观规划战略性目标、做好战略实施与管理工作、完成战略监控与评估的任务、根据现状调整与创新战略、注重战略资源的整合、正确应对与管理战略风险六方面详细论述国企战略管理体系构建策略,希望对国企的发展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构建思考

引言:

战略管理体系包括制定战略、实施战略与评估战略,三个阶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国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若想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需建立一套完备的战略管理体系。就国企发展而言,战略管理的前提是必须适应外部经济环境,战略管理的基础是立足企业内部资源能力,战略管理的关键是制定符合社会与行业形势的决策,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确保资源自身文化、能力等方面与市场相适应。

一、宏观规划战略性目标

战略规划制定是战略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国企在这一阶段,应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对内部与外部环境做全方位分析[1]。在环境分析方面,可采用SWOT分析(如图1)、PEST分析等方法,精准定位国企在市场中的处境,如发展机遇、发展威胁、发展不可控因素等等。将信息技术渗透到战略性目标规划中,可帮助领导层在决策的同时掌握内部情况,进而为自身发展寻求好的出路。国企领导层在制定战略规划中,应站在长期发展的角度,宏观规划企业的发展目标,并结合内部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确保二者的一致性。战略规划环节对于国企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又是最大化发挥战略管理体系价值的重要构成。因此,这一阶段国企内部相关部门应走好合作之路,为领导层提供具体的数据信息,确保企业的规划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市场形势相契合。宏观规划目标是当前部分国企在战略管理体系中较为重视的环节,更是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经营的重要导向。在战略规划方面,最重要是的数据信息的分析、市场形势的调研、内部人员的调动等,这些对于国企的决策都具备一定的辅助性。只有将市场作为规划的一部分,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才能促使国企在后期夺取竞争优势,进而朝着目标奋斗,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国家与民族谋福祉,为社会与民生做贡献。如此,既能提升国企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又能促进内部发展,更能理清未来发展之路,对国企内部具有显著意义。

1 SWOT分析法

二、做好战略实施与管理工作

战略实施与管理是以目标为主的,需要结合宏观的方向做出微观调整,确保小目标与大目标一致。在这一环节中,国企应对各部门进行定责,下达具体的任务,做到有责可循,有错必究。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需要以过宏观制定的目标为主,进而发挥部门职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信息化背景下,各部门的协调可通过线上互动完成,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实现了内部信息的流通与共享,为目标的实现与任务的落实夯实了基础[2]。为确保各职能部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国企领导层应通过绩效管理、项目管理等办法,确保战略规划在内部全面落实。考核机制是这一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战略实施阶段应注重各部门的意见采集,将反馈信息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并以不同部门的反馈为主,对战略做出微观调整,确保各部门之间在战略目标实施中并无任何干扰因素。不同国企内部设有的部门各有差异,具体需要结合内部情况协调各部门,确保合作具备共同的目标。只有国企内部做到力往一处使,才能确保战略性目标在实施中取得理想成果,为后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国企在战略实施与管理工作中,应制定明确的政策与制度,为各部门提供参考。战略实施与管理在长期进行中,或出现一些不可控的矛盾,国企领导层应做好基层矛盾协调工作,确保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为确保这一层面工作的落实,国企应成立一个专业小组,重在监察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确保其与宏观规划的目标相一致。

三、完成战略监控与评估的任务

战略目标的制定为战略实施提供了导向,战略监控与评估可检验实施成果,并为国企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国企在战略管理体系中,应注重监控与评估这一环节,定期检验实施成果,对好的政策进行保留,对不好的政策即可清除,避免其成为国企发展中的一颗“毒瘤”。在战略监控与评估方面,国企应给予财务部门施加一些工作压力,要求其定期收集、归纳与分析数据,以具体的数据信息为参考评估战略目标的实施成果,并制作成电子版与纸质版两种形式,为领导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这一基础上,国企还应对评估出来的问题做出改善与优化,对一些尚未出现的问题做出预估,从源头掐断[3]。监控与评估是国企战略管理中的重要一项,只有定期监控与评估现状,才能预估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而结合市场需求与内部情况做出调整,确保国企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互协调。不仅如此,战略监控与评估对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国企本就是诸多企业中的领头羊,又肩负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理应站在时代最前端,做出与时俱进的规划,科学排除内部隐患。长期监控与评估是国企取得长效发展资格的关键所在,将其作为内部经营之道,方可促使国企在未来发展依然占据时代前沿,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这一环节工作需要与预算管理结合,需要财务部、市场部等部门合作起来,共同完成战略监控与评估任务。

四、根据现状调整与创新战略

市场环境是多变的,而决策却是站在当下的社会现状做出来的,要想确保在后期实施中依然满足市场发展需求,还需要领导层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对一些存在隐患的决策进行完善与创新,确保国企内部的经营发展与社会动向、行业发展相契合。只有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精准定位国企发展形势,才能确保内部经营取得理想成效。在调整与创新过程中,国企应从内外环境展开思考,对内,主要是各部门的运营情况,将一些符合岗位的人才保留原岗位,将一些无法胜任岗位工作,或者存在问题的员工调离岗位,优化内部人力资源配置,确保在人力方面毫无问题。同时还应对内部的制度做出调整与创新,时刻以人文管理为原则。只有优化内部结构,才能对外做好创新,优化战略管理体系[4]。对外,主要是市场环境的摸底、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等等,这些都是定位国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在调整与创新中,国企必须放宽视角,将可能影响管理与经营的负面因素都归纳出来,并找准核心点,对其做出创新改革的规划,提升市场竞争力。调整与创新需要不同部门的努力,领导层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给予员工“说话”的机会。

五、注重战略资源的整合

国企在战略管理体系构建中,必须重视资源的整合,将一切有利于战略管理体系实施的因素都作为整合的对象,为发展提供宝贵资源。关于战略资源的整合,国企应尝试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国企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的潜力,对内提高资源利用率。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理资源与财力资源等等,将这些资源科学运用,贯彻降本增效管理机制,可确保国企内部资源利用率减到最低,为内部的经营与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从某一层面分析,节约资源就是增加收入,国企只有实现内部资源应用效益最大化,才能在市场中站位脚跟。另一方面,国企在战略资源整合中,还应注重与更多企业的合作,将一些优质的资源吸收过来,汲取更多的管理经验,将其融入内部,并在实施过程中总结技巧,为自身发展积累实践经验。外部资源更加广泛,国企应结合发展需求做出资源整合,为经营发展夺取竞争优势。长期以资源整合为经营之道,有利于国企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号召力,从容应对一切隐患,为后期发展保驾护航。

基于战略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国企的发展经营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资源整合机制,以内部与外部两部分为主,并将不同的部分再细化,充分挖掘有利于国企发展的有利资源,确保战略管理体系的构建为内部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源整合作为战略管理体系构建中的重中之重,应得到国企的重视[5]。如何在后期更好地整合资源,还需国企根据内在需求与社会形势做出总结,力求体现国企在社会中的政治站位与经济站位。

六、正确应对与管理战略风险

风险应对与管理是国企在战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国企,任何企业在市场经营发展中都应做好风险的应对与管理工作。国企在诸多企业中占据核心地位,应做好榜样示范,在战略风险的应对与管理中必须具备完备的体系,通过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等手段逐步降低经营风险。

关于风险的控制,国企可结合历年的数据信息,将其作为后期预估的主要参考。对于已经存在的风险,应及时规划补救策略,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国企由诸多部门组成,每个部门在风险应对与管理中都具有一定的责任。国企需组织宣传或者会议,加强不同部门的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意识。只有确保人人参与到风险管理中来,才能避免国企在发展中陷入危机。财务部门作为应对风险的主要部门,应肩负起自身担子,以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为引,结合财务情况科学完成风险应对工作,协同国企内部完成战略管理。从国企的发展与经营角度分析,风险的应对是管理极为重要,一旦出现问题,对内部造成的损失不仅仅是经济,还包括国企在群众心中的地位[6]。基于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的重要性,国企应制定专门的风险管理政策,为财务及其他部门的工作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在制度的制约下,风险应对与管理逐渐规范化、标准化与科学化,国企的风险也会在原有的基础上降低。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企战略性管理体系是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企应不断调整与创新战略体系,确保其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国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又关系着民生事业的建设,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国企领导层应实时结合内部情况调整小目标,确保其与总目标一致。信息化背景下,国企战略管理体系应尝试面向信息化发展,将部门之间的互动、数据的收录、资源的整合等相关工作都转换为信息化模式,确保战略管理体系与时俱进。除了上述提出的六个层面,国企在战略性管理体系构建中还应加强研究力度,力求体现管理的全面化、多样化与先进化。

参考文献

[1]姚栋方,张冠璐,吴瀛等.基于闭环管理理念的国有企业战略管理模式构建研究——以南方电网A公司为例[J].价值工程,2024,43(02):51-53.

[2]李红霞.刍论国企战略目标发展中的全面预算管理[J].商讯,2023(17):165-168.

[3]张碧云.强化财务战略管理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J].商业观察,2023,9(19):101-104.

[4]肖雪,陈茜子,付学博.战略管理视角下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优化路径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3(04):28-30.

[5]司永娟.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国企战略管理会计的探讨[J].现代商业,2022(26):174-177.

[6]李怡洁,陈泊霖.构建战略循环管理体系  打造国企经营发展引擎[J].现代国企研究,2022(07):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