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近几年的事,但事实上以往教学中也有课程思政的成分,只不过在教育教学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2020年6月下发《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后,课程思政完全走入教学中。在这期间各大院校经历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申报和各级各类的课程思政教学大赛,整体效果是不错的。但仍有部分教师对于为什么开展课程思政以及如何有效实施课程思政还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也出现过为思政而思政的生硬做法。凡此种种不正确想法和做法,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为何在课程教学中要有课程思政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如何有效落实课程思政的要义呢?解铃还需系铃人!笔者认为,课程思政的显化作用,必须从教师是否具有从教学设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上来体现。
一、教师要懂教育主体与教学主体相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说到教学设计,我们都知道它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那么,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原有的教学设计是何种关系呢?是另起炉灶增加一个模块?还是在原有教学设计基础上加些思政要素呢?其二者有着内在统一的关系。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从学科层面的挖掘办法已经给出指导意见。概括的讲,就是在学科层面可以从影响学科发展的重要人物、关键事件上寻找榜样和素材,从学科发展史上形成的人文精神上挖掘动力,从本专业的发展中寻找专业认同。一言以蔽之,我们在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是在原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主线,而不是拼凑一个模块。是提升原有教学设计的教学宗旨和教学理念,而不是用思想政治教育统摄原有教学计划搞一锅煮。
从教学设计的流程上要彰显以学定教的基本教学原理。课程思政属于学科德育部分,需要经过认知层面的认同、情感层面的内化以及行为方面的转化。针对每一门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师要知晓相关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在教学中收尾呼应的做好本学科课程思政的认知层面的认同、创设情感层面的转化以及适当安排学生实践性教学活动,力争将课程思政与学科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相融相恰。
从教学设计的模块上要显化课程思政的主线特征。课程思政虽然不能在原有的教学中另增加一个模块,但是以主线的方式突显它是必须的。这个主线是以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教学活动以及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估等环节展开的。课程思政的主线设计与专业学科教学设计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是相得益彰的关系。
从教学设计的内在逻辑起点上要突出成全学生关爱学生的主旨。搞好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有思政,学生方才有思政。课程思政提出的主旨就在于,老师要有发自内心的觉醒,体认到自己的价值定位与职责使命,秉承以德润身、以德育人的教学宗旨,通过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提升教学境界,形成自觉而觉人。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2023年9月9日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首次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
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可以说,习主席的讲话既是对教师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指示,也是对每一位教育从业者奋斗目标和工作方法的生动引领,更是教师要自觉遵循的教学宗旨。
二、教师要有内明外证、教学相长的课程思政教学原则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拥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学问境界与德性。通过自身内明为学生树立人之为人的榜样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就是通过教学,教师要呈现出以己昭昭、使学生昭昭的真善美统一的教学境界。这既是教师育人培德的要求也是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所谓真,就是对于教学内容要做到真知真会。对于所教知识,不仅知道所以然,还要知道其何以然。是教师真正理解了的东西,而不是照本宣科。正如习近平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到:“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所谓善,就是教书育人要遵循“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当机施教”,使教学既能满足学生当下需要,又能提升其德智境界。教师可以从课程知识点本身所蕴含的育人方面进行把控,以知识点起源、当下、未来趋势介绍等多方面去引导,让死的知识鲜活起来。所谓美,就是教学活动做到师生共振、同频共振。你所讲授知识,可以唤醒学生内心的觉知。通过老师这个外因,让学生自思考,内化掉知识方法,生成自己的智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当所有知识都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将知识与智慧乃至信仰真诚地示范出来,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达到自觉而觉人的教育目的。
三、教师要会寓教于情、寓讲于理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刚要》强调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打通教育最后一公里,在于课程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用自己的思考带领学生思考的情境交融的过程,是结合课堂情境生成同频共振的过程,也是师生双向奔赴的过程,更是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的轨道中发现自己觉察自己进而发生精神的跃迁的过程。如何帮助学生觉悟自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做到:
一是入情入理、情理交融。让一堂课富有思政寓味,不是在讲课中生拉硬拽一些大道理,而是将讲授课程中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乃至本学科的专业特点,梳理出来,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学习状态及对该专业的理解程度,进行各种情境创设,采取沉浸式教学手段,让情感如盐化水一样自然流淌到学生的心里,坚决摒弃说教式的强买强卖。将抽象的知识、道理还原到实际中去。启发学生启动自己的思考,由学生自己形成抽象的图式,这样你所讲的抽象的知识才不会机械地被接受。
二是既是传授知识,又是开智开慧。知识本身是蕴含着智慧的。但知识不等同于智慧。智慧是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求解能力。知识可传授,智慧不能传授、不能学习。智慧是自我发现与自我实现的问题、是自我觉悟的问题。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传授的还是知识,但是可以将着力点放在知识背后的开启智慧上。老师破解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割裂。教师要对所教的课程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力争用知识背后的文化理念、价值关怀来引领课程目标,从而从教学架构上实现从知识传递转变为价值引领。虽然说产生智慧、发生觉悟是学生自己的事,但老师可以借助教学架构的转化,并于合适时机促进学生、点拨学生,帮助引导他们开窍开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既是保证课程思政的前提,也是教师成就学生的职责所在。
课程思政的宗旨是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前提下,实现德、智、能三位一体的育人。在这场深刻而又富有时代意义的一场教学改革中,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则是这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只有发生了“为仁由己”的师德自觉性,才能决胜课程思政的育人育德目标,从而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通联地址: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延安路1128号
联系电话:1812949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