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高校学生评奖评优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3

浅谈当前高校学生评奖评优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柴玲欢1周康1

(1 衢州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评奖评优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价值。然而,当前许多高校评奖评优工作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共同问题,如工作效率低,低级错误多,与思想政治工作脱节,公平性难以保证等。本文从打造评奖评优思政育人平台、构建学生生涯成长过程性评价体系、推进评奖评优信息化建设三方面入手,对高校评奖评优工作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高校评奖评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更好地发挥评奖评优引导作用与激励效能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评奖评优;思政育人;公平公正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与人才培养机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评奖评优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鼓励先进,发挥先进的榜样作用和激励效应,同时鞭策后进,引导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对于学生来说,评奖评优关乎他们的荣誉、奖金等切身利益,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引领、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而对于学校来说,评奖评优工作与校风、学风和党风建设息息相关,是高校加强校园文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

一、当前高校学生评奖评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00后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升,竞争和维权意识越来越强,高校评奖评优工作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评奖评优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改进。

(一)工作效率低,低级错误多

当前,多数高校尚未建立标准化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学生评奖评优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采用学生提交申请材料,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组成工作小组,进行人工收集、整理、计算、汇总、核查的方式。具体工作过程运用word、excel等辅助工具,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精确性和有效性也有所欠缺,进而出现多次“返工”的现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结合近年来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梳理出评奖评优上交材料主要存在以下常见问题:

1.格式填写不规范、不统一。例如测评分数有整数也有保留两位小数;学院和班级名称有全称也有简称;政治面貌有写“党员”也有写“正式党员”等。

2.基本信息错误较多。例如把学生姓名中的“韬”写成“涛”、“淋”字写成“琳”等;学生学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错误的现象也时常出现。

3.随意改动申请表基本样式,申请表内容不规范。随着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越来越多,各类奖项的申请人数不断增多,但申请表的规范性依然欠缺,例如要求不得增加页数的申请表随意增加页数,班主任或学院推荐意见等未填写现象普遍,导致上交到学校的材料五花八门,难以整理。

4.奖学金评定结果出现原则性错误。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变化大,每年负责评奖评优工作的老师不断更换,他们自身对于评奖评优的标准和细则了解不透,再加上审核把关不严,进而出现原则性条件的差错。例如:学校要求奖学金获得者不能有重修记录,体质测试成绩须达到及格以上,然而学院上交的获奖学生名单中依然存在有不符合评选条件的学生。

(二)过度依赖终结性评价,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节

评奖评优工作的初衷和本质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和“引导”。然而,就当前多数高校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一年一度学生评奖评优工作成为了一项惯例性的事务工作,在学生日常管理中的渗透性和延伸度远远不足,其“教育”功能已被逐渐淡化,“重结果,轻育人”使得当前高校评奖评优工作有悖初衷。

一方面,对于辅导员来说,因为评奖评优工作繁琐、数据量大,再加上他们手头事务繁多,因此多数辅导员并未从学生思政教育的高度认识到评奖评优工作的重要性,有着相关通知“一转了之”、相关工作“一评了之”、相关材料“一汇了之”的心态与工作方式。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一些成绩和表现一般的学生在开展评奖评优工作之初便自动“边缘化”,把自己定义为“旁观者”和“局外人”,他们认为评奖评优工作只和那些优秀的学生有关,与自己并无关系[1]。这不仅是当前评奖评优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严重脱节的直接表现,同时也将会使得评奖评优的“马太效应”现象愈发凸显。

此外,过度依赖终结性评价也是当前高校评奖评优工作的普遍性问题之一。当前多数高校关于学生各类信息材料和数据的收集、统计工作均集中在测评阶段,在学年中间较少开展阶段性工作,这极大地增加了测评工作小组的工作量,容易造成因信息数据分散、资料杂乱等引起的工作疏漏或错误等[2]。与此同时,各类信息登记不及时不仅会导致相关信息的遗漏、错误,也影响学生加减分依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推优过程中的公平性难以保证

在学生评奖评优过程中,许多奖项评选都会涉及班级民主评议,这种以票选方式进行的看似最为公平公正的评选过程也存在许多问题。许多学生在投票时并未严格对照评选标准来进行“择优”选择,而更多地是做出“人情”选择,使得评选公正性受到影响。性格开朗、善于打交道的学生获得的票数自然多;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即便是更为优秀,更符合评选标准,也终将落选于班级民主评议这一环节

[3]。据学生反映,在每年班级评选荣誉称号时,大多数人基本都投给自己关系亲近的同学或是同寝室的同学,然而由于该学生所在寝室是跨院混寝,另外五个寝室成员均是其他学院学生,严重影响他在班级内评优评先的选票,也极大地挫伤了他参与班级工作和活动的积极性,甚至对整个班级管理失去信任和信心。与此同时,许多人在投票过程中,不自觉地认为有荣誉在身的学生比那些从未获得过荣誉的学生优秀,都把票投给往年获奖的学生,这种基于累积优势的评判标准不仅缺乏科学性,而且会导致评优评先的“马太效应”。

除此之外,班主任的“偏袒”也是班级管理,包括评奖评优工作过程中时常发生的现象之一。班干部、学生助理等学生和班主任接触较多,有些老师跳过评选流程直接将奖项名额分配给这些学生,从而引起了部分学生的不满,对评奖评优公平性产生质疑。

二、高校学生评奖评优工作的改进建议

(一) 以评奖评优工作为依托,打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思政育人平台

学生评奖评优工作不是少部分学生的事情,而是需要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的重要育人环节;不是一项事务性的工作,而是系统性、教育性的总结和评价,是健全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和发展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要从提高教育评价体系科学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角度充分认识评奖评优工作的重要意义。高校应走出当前工作限制和误区,把一年一度的评奖评优工作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紧密联系,探索评奖评优育人路径的新模式,打造基于“评奖前——评奖中——评奖后”动态链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思政育人平台[4]

1.评奖前——融入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评奖评优工作是阶段性工作,只有将其融入与贯穿至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长线过程中,才能增强其育人的长效性。高校要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新学期开学动员会、主题班会、微信公众号、团日活动、易班等途径和平台加强评奖评优的宣传工作。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积极参与评奖评优的同时,把评奖评优各项细则规定的解读融入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各类奖项的申请条件,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阶段性目标、明确努力方向[5]

2.评奖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生评奖评优工作不单是学生处和辅导员的工作,在这过程中,每个学生既是“被评”对象,同时也应是评审“工作人员”。从前期评比细则的制定到各项奖项的评比竞选再到后续监督反馈,每个环节都应适当将权力交回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这样既有利于评选过程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又能极大调动学生参与评奖评优的积极性,对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具有重要意义[6],同时更有助于营造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3.评奖后——提升榜样育人实效。评出奖项不是评奖评优工作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自我认识、总结与提升,更好地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才是评奖评优根本所在[7]。一方面,对于评优落选的学生要做好心理安抚和疏导工作,通过及时的谈心谈话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结果,帮助他们分析总结和提升完善,鼓励学生重拾信心。另一方面,在年度评奖评优结果出来后,学校要加大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优秀事迹等的宣传力度,拓展传播途径,通过表彰大会、事迹宣讲、专题座谈、主题班会、公众号推文、宣传栏、广播电台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典型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人人学习榜样,处处看齐先进”的良好氛围,基于评奖评优工作深化榜样育人的内涵和深度。

(二)以学生生涯成长手册为载体,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

评奖评优工作不应是“结果”导向,而应是“过程”培育,既要有总结性的考核评价,也需要发展性的培养教育;既要注重静态结果,更要注重动态过程;既要有“量”的测评,又要有“质”的分析。建议高校为每个学生建立学生生涯成长手册,构建学生管理工作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体系。在日常管理中,真实记录学生课堂考勤和纪律、寝室管理、违纪处分、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科技竞赛、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定期更新、汇总、公示,并阶段性地将信息反馈给学生和家长[8]

学生生涯成长手册的建立可以增进老师对学生沟通和了解,有助于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无论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均可以根据学生阶段性的手册信息,开展谈心谈话、个人指导、针对性培养教育等,帮助他们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对照思考、改进提升,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学生生涯成长手册作为每学年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加减分的真实可靠依据,有利于提高综合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溯源性,确保评优评奖整个过程的真实可靠和公平公正。

(三)以评奖评优管理系统为平台,推进工作规范高效开展

建立评奖评优管理系统,以信息化促进学生评奖评优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方向发展。该系统主要面向在校学生和评奖评优工作人员,各级用户有着不同的查询、更新、统计分析和输出功能,主要模块包括申报管理,审核管理(班级、学院和学校),统计分析等[9]。在每年评奖评优工作开始之初,学校在系统里设置各项申报条件及参数比例,在规定时间内开放学生对各类奖项的申请;学生在线填写申请信息,参与奖项申报。系统对学生各类信息进行汇总、计算、分析,针对无需学生申请的奖项,根据比例设置自动生成满足奖项要求的学生名单;针对学生自主申请的奖项,自动甄别申请人是否符合申请要求。接着,所在班级、学院和校学工部逐级进行评选与审核,确定获奖名单并备案,学生也可以同步在系统中查看申请结果。评奖评优管理系统不仅规范了评奖评优工作流程,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可以有效避免人工低级错误多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与此同时,整个申请、审核过程的公开透明也规避了人工参与有失公允的弊端,切实保障了该项工作的公平公正。

此外,在推进评奖评优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实现评奖评优管理系统和学工系统、教务系统多元数据的无缝连接,可直接从其他相关系统中读取学生本学年学业成绩、参与竞赛活动和奖惩情况等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而实现不同系统资源的高效整合,保证各类数据的精确可靠。与此同时,除了基础计算和简要分析功能外,要尝试拓展并创新评奖评优管理系统中的统计分析功能,实现信息深度整合与综合分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支撑和新的思路。例如可以在系统中嵌入基于雷达图的学生综合素质分析评价功能,根据多元信息生成学生能力雷达图,形象直观地表现学生各项能力的分布情况,明确自身优劣势,为学生制定针对性提升策略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参考和依据[10]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学生评奖评优是高校一年一度常规惯例工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要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突破“事务性工作”的错误认识,从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评奖评优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创新科学合理的工作思路,基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路,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将评奖评优变成思政育人大课堂,同时保证该项工作更加公平合理;要优化升级工作方式,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学生评奖评优的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1]毛颖,王丽君.高校学生评奖评优中马太效应的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 34(11):134-135.

[2]张静.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信息收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0):96-97.

[3]林莉莉.关于大学生评奖评优公平性问题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45):128-129.

[4][8]韩楚,沈伯秀.基于“三全育人”的大学生评价体系优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1):178-179.

[5]肖微.发挥高校评奖评优激励效能的对策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19):144-145.

[6]阙寿林.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评奖评优中班级投票的公平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2):48-49.

[7]侯曦煜,黄文军,阮美飞,黄诗怡.应用评奖评优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J].才智,2021(15):28-30.

[9]王福亮.学生评优评奖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0]王文章,张文明,郑文栋.新时期综合素质测评对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的作用发挥探究[J].高教学刊,2021,7(15):168-171.

作者简介:柴玲欢(1991-),女,浙江衢州人,硕士,衢州学院党委学工部学生教育管理科科员,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周康(1990-),男,浙江衢州人,硕士,衢州学院党委学工部学生教育管理科科长,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