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变化

李帅男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1

摘要目的:对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病理、生理变化分析,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选取病例247人,包含男性、女性人数分别为127例、120例,采用(HITAcH7600)全自动分析仪、(APogee3100)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做好患者相关指标比较,包含急诊PCI术前、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NT-ProBNP、肌钙蛋白I、CKMB、MHR/HDL水平、血肌酐、D-二聚体、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F值、左室心肌厚度。结果:急诊PCI术前以及术后患者NT-ProBNP、肌钙蛋白、CKMB水平比较,患者NT-ProBNP、肌钙蛋白I较前明显下降,但肌钙蛋白I呈现不稳定,相比较术前具有一定差异(P<0.05)。D-二聚体明显下降,EF值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左室心肌厚度不稳定,相比较术前具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个月、6个月血肌酐水平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呈现上升趋势。MHR/HDL在术后上升时,术后1个月、6个月下降,相比术前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急性广泛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病理、生理变化的比较,通过进行相关指标查验,能够有效区分患者的不同情况,便于及时预后和治疗。

关键词急性广泛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病理;生理变化;效果

前言: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心肌急性缺血发生的心肌损害以及心肌纤维化,并导致患者出现心肌收缩功能障碍,直接影响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在及时准确评价心肌力学的同时能够评价患者的心功能。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后容易影响患者的心脏大小、形态以及组织功能,即为心室重构,同时也是心肌梗死发展成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生理过程,并贯穿整个病程,成为影响远期预后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功能、生化指标以及病理学演变的研究,旨在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解,并为心肌梗死病理学提供一定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选取病例247人,包含男性、女性人数分别为127例、120例,患者年龄处于33-92岁之间,年龄均值为65.20±1.24岁。患者疾病类型包含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种,患者人数分别为87例、160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均表现为胸前导联持续持久的Q波以及ST段改变,均进行急诊冠脉造影证实为心肌梗死。

1.2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探头S-5,探头频率在1-3MHz,帧频70-90帧/S,连接同步心电图。在心率稳定后,进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的检查,(HITAcH7600)全自动分析仪观察患者急诊PCI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的NT-ProBNP、肌钙蛋白I、CKMB、D-二聚体、血肌酐、MHR/HDL水平、EF值、左室心肌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1.3观察指标

通过在急诊PCI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进行相关水平的测定,做好相关指标测定。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比较术前术后患者NT-ProBNP、肌钙蛋白I、CKMB水平

患者NT-ProBNP、肌钙蛋白I明显下降,但肌钙蛋白呈现不稳定,相比较术前具有一定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术前以及术后患者PNP、肌钙蛋白、CKMB水平

时间

肌钙蛋白 I

NT-proNP

CKMB

术前

0.001-65(24.10±0.25)

0-600(320±18)

0.031-60(26.30±3.10)

术后

1.024-72.755(43.25±1.265)

0.01-19657(8324±102)

0-28.710(13.23±1.44)

术后1个月

0.002-0.099(0.038±0.002)

0-998(452±12)

0.021-4.850(2.66±0.45)

术后6个月

0.003-148.20(67.20±1.25)

0.1-125(67±6)

0.011-4.860(2.51±1.22)

2.2术前术后患者EF值、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心肌厚度

患者的术前、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其水平具有不同差异,EF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呈现上升趋势、左室心肌厚度不稳定,相比较术前具有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术前以及术后患者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心肌厚度

时间

EF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左室心肌厚度

术前

35-50(36±3)

35-55(45±3)

8-12(10±1)

术后

35-50(39±2)

55-65(59±5)

8-12(11±1)

术后1个月

45-65(48±2)

50-60(53±2)

8-12(10±2)

术后6个月

45-65 (53±3)

45-75(67±3)

8-12(11±2)

3讨论

心肌梗死作为一种心血管疾病,大部分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提下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动脉血流降低,甚至中断,从而引起局部脑组织血供不足、缺氧的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造成缺血区组织部分神经细胞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形成大量自由基,导致核酸、蛋白质以及脂质过氧化,致使细胞膜破坏。氧自由基尤其是超氧阴离子属于局灶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是形成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脑钠肽作为心钠肽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检测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心脏分离中其BN

P分泌较多,其心脏释放的BNP主要来自于心室。

患者在出现局部心肌梗死时,容易导致心功能下降。在经研究中发现,心肌应力明显下降,在引起各节段心功能受累的同时,直接影响整体协调性,造成局部、心肌扭转运动减弱的情况。BNP主要是由心室分泌,在心室壁张力增加的同时,BNP浓度明显升高。当前预测急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指标即为BNP,在AMI高水平的血浆BNP心室重构,经研究发现,在梗死1d后升高,同时达到峰值,并逐渐降低,术后高于术前。AMI在术后达到峰值,在导致患者心肌梗死区扩大的同时,在刺激心室肌细胞变薄、拉长的同时,导致非梗死区室壁压力增加,在刺激心室肌细胞合成、分泌BNP的同时,从而导致BNP水平明显升高。

血中肌酐分为内源性、外源性两种,内源性肌酐作为体内组织的代谢物,肾小管一般不吸收血中肌酐。影响心肌梗死预后因素相对较多,肾功能状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影响较为直接,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炎性反应以及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具有一定相关性。在心功能、肾功能具有密切关系时,因此肾功能改善时,心功能也会明显改善。

血清肌酐作为作为判断预后的主要指标,在进行血清肌酐的检测时,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在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时,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肌钙蛋白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首选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高,同时存在准确率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有效弥补常规检查方式的不足时,能够避免漏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和鉴别中具有良好的鉴别,同时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观察。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面积扩大时,血清中的肌钙蛋白测定值也会高于正常值,随着心肌受损时间的延长,血清中肌钙蛋白的测定值也会明显增加。通过进行相关指标查验,能够有效区分患者的不同情况,便于及时预后和治疗。

参考文献:

[1]汤玮,赵冬婧,唐学弘,程国杰,曹树军,佟子川.血小板平均容积结合病理特征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28(S2):32-34.

[2]魏月.心电图碎裂QRS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分析[J].系统医学,2017,2(20):88-90.

[3]李志.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急性肾损伤的病理特征及其危险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5,16(11):8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