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266000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强制性运动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2年09月至2023年09月接收脑梗塞患者126例,按随机数表法纳入常规组(n=63,辅以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n=63,辅以强制性运动)。比较两组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FMA)评分、预后优良率。结果:干预前两组NIHSS量表总分、FMA量表总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NIHSS量表总分降低,FMA量表总分升高并且研究组患者NIHSS量表总分比常规组低,FMA量表总分比常规组低(P<0.05)。研究组预后优良率90.48%,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能够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脑梗塞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提高预后质量。
【关键词】脑梗塞;早期康复护理;强制性运动
脑梗塞具有极高的致残风险,由脑细胞组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以致于多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日常生活[1]。常规用药对症治疗同时康复训练至关重要,通过康复运动刺激患侧肢体,有利于神经重塑,减轻功能障碍,改善预后[2]。故本研究特此纳入126例脑梗塞患者给予对照观察,探讨强制性运动效果,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22年09月至2023年09月接收脑梗塞患者126例。入组标准:经头颅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确诊;肢体不能正常活动。排除标准:精神病;恶性肿瘤;多脏器损伤;中途因故退出。按随机数表法纳入常规组(n=63)、研究组(n=63)。常规组:男35例、女28例,左侧偏瘫33例、右侧偏瘫30例。研究组:男36例、女27例,左侧偏瘫34例、右侧偏瘫29例。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组63例辅以常规康复护理,为期三个月。包括(1)早期帮助患者变换体位,温柔按摩患者四肢及躯干,辅助患者握拳,从而活络通经;(2)后续逐步从被动过渡到主动运动,比如利用拐杖、轮椅等情况下完成起坐训练,不断增大运动强度、难度,循序渐进升高轮椅高度,促使患者在不同高度情况下顺利完成起坐运动。(3)待到可以下床步行时,由家属从旁协助,并陪同患者在室内或走廊中慢步行走,一旦发现患者不耐受或感到疲惫时,嘱咐患者立即休息。
研究组63例辅以常规康复护理给予强制性运动,为期三个月。包括(1)健侧肢体佩戴联指手套,通过限制健侧手部活动,集中强化训练患侧手功能,鼓励患者日常多使用患侧手部握拳、梳头、进食。(2)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写字、画画、拧螺丝等方式进行塑形训练,期间多给予语言鼓励、心理安慰,使其增强信息。(3)每日单腿负重2次,每日步行1-10km,每日起坐训练200-500次,可通过平衡杠杆协助患者平衡训练,1日2次。
1.3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运用卒中量表(NIHSS)[3]对脑梗塞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给予评估,总分42分,总分越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2)运动功能。运用Fugl-Meyer(FMA)[4]对脑梗塞患者干预前后的活动功能给予评估,总分100分,总分越高,活动功能恢复越好。
(3)预后优良率。根据改良Rankin量表[5]作为预后质量评定依据,从低到高赋分0-5分,无症状0分,有症状但是功能障碍不明显,可自理生活,为1分;轻度残疾但不需要帮助2分,中度残疾且需要部分帮助3分,重度残疾且需要帮助4分,极重度残疾且完全依赖照顾者,卧床,大小便失禁,为5分。其中0-2分预后优良,3-5分预后不良。
1.4数据统计处理
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n(%)]形式描述计数资料(预后优良率),组间数据差异进行x2检验;用()形式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NIHSS量表总分、FMA量表总分),组间数据差异进行t检验;检验结果用P值表示,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NIHSS量表总分、FMA量表总分比较
干预前比较NIHSS量表总分、FMA量表总分,结果两组无差异(P>0.05);干预后比较,两组NIHSS量表总分降低,FMA量表总分升高并且研究组比常规组优(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NIHSS量表总分、FMA量表总分对比(,分)
小组 | n | NIHSS | FMA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研究组 | 63 | 28.16±4.45 | 17.16±3.24* | 56.76±2.38 | 71.44±5.05* |
常规组 | 63 | 28.15±4.49 | 22.95±3.36* | 56.77±2.32 | 63.68±4.95* |
t | - | 1.428 | 9.066 | 0.359 | 7.525 |
P | - | >0.05 | <0.05 | >0.05 | <0.05 |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2.2两组预后优良率比较
与常规组相较,研究组患者预后优良率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预后优良率比较[n(%)]
小组 | n | 预后优良 | 预后不良 |
研究组 | 63 | 57(90.48%) | 6(9.52%) |
常规组 | 63 | 41(65.08%) | 22(34.92%) |
x2 | - | 5.786 | |
P | - | <0.05 |
3讨论
康复训练是现代临床促进脑梗塞患者预后改善的有效途径,主要通过大脑可塑性,每天进行重复的肢体运动,以此来刺激神经重塑,达到改善肢体活动功能、修复受损神经等目的。本研究中,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FMA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降低,FMA评分升高并且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比常规组低,FMA评分比常规组低(P<0.05)。因为常规康复护理过程中,并未对健侧约束、限制,导致患者会下意识进行健侧活动;而强制性运动主要通过对健侧活动的限制,使其集中注意力增加患侧活动频率,有利于患者养成使用患侧手部的习惯,从而促进了肢体活动功能改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减轻。同时研究组预后优良率90.48%高于对照组65.08%(P<0.05)。强制性训练患者使用患侧写字、画画、拧螺丝,能够促使患侧大脑皮层细胞活化,扩大同侧皮质区募集,诱导神经系统结构改变,提高预后恢复质量。
综上,强制性运动具有重大作用,能够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肢体活动功能,改善预后质量,值得在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广泛借鉴。
【参考文献】
[1]马甜甜,于子夫,秦芳,等.强制性运动疗法在康复领域应用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3,29(07):822-832.
[2]曲斯伟,朱琳,严莉,等.运动想象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22,37(03):131-135.
[3]辜蕊,李蓉,李立,等.不同脑卒中评估工具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23(01):51-54.
[4]胡国金,孙秀丽,张义发,等.Fugl-Meyer量表在脑卒中镜像治疗中应用及与FIM量表相关性分析[J].临床荟萃,2019,34(02):116-119.
[5]王云霄,袁俊亮,胡文立.常用卒中量表的研究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6,11(12):1072-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