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130202198311060617
摘要:多年的城镇化建设,国内的城市从数量到规模,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城市界面同质化严重,街道空间生活气氛缺乏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作者根据近期的设计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探索,提出了若干解决方案,为未来城市街道空间的设计,积累了一定可借鉴经验。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 街道空间 生活 设计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提升,我国的城市化也随之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密不透风的高楼丛林、种种失当的设计,加之缺失的管理,让我们的城市失去了回家的温度,如何让缺失的生活氛围回归城市,成为当下设计的一大焦点。
二、设计实践经验总结
北京城市副中心某职工住房项目(以下简称“职工住房项目”),是北京市打造宜居宜业新型社区的重要示范项目。设计之初,便确定了以“开放式、小街区、密路网、窄路宽,围合式”为基础规划格局,开放共享、低碳环保为绿色理念的统一思想。
相比传统的单线化设计模式,职工住房项目在设计中,提出了从策划,到设计,到建造以及后期运营的总体合作模式,先期的技术策划,在“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要求下,大胆对现有规范提出了弹性优化意见,并取得了积极回应;后期的建造和运营管理代表,在设计伊始便共同参与技术策划的制定,厘定各方管理范畴,明确职权划分,定性商业运作模式。各方以问题导向为原则,积极合作,共同推进,为项目提出了诸多优化建议,总结如下:
1.技术策划先行
1.1规范的弹性化
在职工住房项目启动区的设计中,针对组团相对分散,不易形成城市内聚空间的特点,提出了各种配套功能集中设置,混合利用,绿地统筹核算,均衡布局的理念:将若干组团的公服配套和绿地面积,按照指标统一核算,统一布置,面向多个社区共同使用,在启动区中心区,打造了一条公共步行街,步行街串联起配套商业,社区服务,幼儿园和集中绿地等空间,并最终连通到职工住房项目核心公建区,这样的处理,既形成了空间丰富,规模适中,内聚性强的规划布局,强化了街道和地区中心的联系,提高了各个配套服务的综合使用效率,也提升了商业的价值。
一系列规范的弹性优化,既满足了启动区整体的空间指标规范要求,也实现了职工住房项目街道空间的丰富化和人性化,受到了各方的高度认可。
1.2需求的清晰化
在职工住房项目启动区的设计中,将街道空间分成若干子功能层级,其中包括步行为主的人行街道,人车及微公交共存的混行街道,以及机动车可以相对迅速经过的车行街道,三个层级遵循内人行,外车行,通过混行连通的原则有序设置。
人行街道以解决生活服务需求为主,强调舒适安逸的慢行体验,强调“5分钟”生活圈的便捷社区服务。
混行街道以解决短途通勤需求为主,因此需考虑电动自行车充电位,共享单车以及自行车的集中停放,微循环公交的站点,垃圾收集体系,物流分发体系以及组团人行出口等等,在一些较小的社区,还应考虑消防场地借用外部道路空间的可能性。
车行街道以解决中长距离出行需求为主,因此需强调车辆的迅速疏散,主要布置车库出入口,电动车充电桩等等,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考虑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将地下停车库向临近办公区域开放共享的可能性。
1.3职权的明确化
需求的清晰化带来的是更加综合化的街道空间需求,在2018年9月北京市规土委官网上公示的《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中,明确指出,街道的管控,应做到转变理念,统筹整合,精细管理等方面;其中,对于街道七大类共计46项各式设施,进行了事权的具体负责,避免街道出现职权模糊地带,各方事权又由共同的街道统筹协调平台进行宏观层面的管理,解决街道建设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为街道建设的推进形成一个各方共同认同的条约管理机制。
2.设计的精细化和人性化
街道空间设计首先体现在突破固有的“红线为界,画地为牢”的概念,要放眼全局,统筹多种制约因素,进行区域用地一体化,红线内外一体化,地上地下一体化,平面立面一体化的综合考量。
在职工住房项目的设计中,从一开始便从整个通州副中心规划全局进行考量,充分分析了上位规划赋予周边的交通流量和配套功能,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职工住房项目内部的各个地块的红线范围,以及相关的功能分布和路网体系,同时明晰了红线内外的适用规范及权属单位,共同制定了整个区域的城市规划风貌导则,进一步统一了各个地块的进出线预留宽度(3米),建筑贴线率,出入口位置,地块内外高差(1.5米),地库分区联通原则等诸多因素为整个项目打下一个坚实的规则框架。
在本项目中,设计创新性提出了“一栋一品”的立面要求,而在面对主要步行街道的范围内,更是实行“一间一品”的设计原则。
职工住房项目中,设计充分发挥了产业化构件的模数优势,尤其在主要的沿商业街立面设计中,在不改变房屋开间尺度和构件基本模数的情况,通过改变构件的组合模式,材质颜色和附加装饰的手法,组合出了鳞次栉比的丰富立面元素。
一个有生活气息的城市街道,断然不能少了使用者的自发参与,传统面面俱到的设计,在另一个方面也熄灭了使用者的创作热情,因此,在职工住房的设计中,非常注重适当的“留白”,在不影响整体格局和安全管理的前提下,巧妙留一些“没用的空间”让使用者根据需求发挥,反而是设计的精妙之处。
在职工住房项目里,每一户都有属于自己的室外平台空间,可以根据需求置放一些带有自己标志性的轻型物品,成为街道空间独有的风景;商业街店铺不再是统一字体,统一店招的僵化视感,而是根据街道设计导则,罗列了多种可选择的字体和店招区域,供商家根据自身店铺特色自由组合设计,每一家店铺都有属于自己的室外空间范围,设计还提供了多种可以自由组合的预制家具单元,供商家根据经营需要布置室外环境。
在当今法制深入每一个角落,城市原住民的自发建造因素被压制到了最小的时代,更多要取决于职业规划建筑团队的设计发挥;而这些方案如何成为最终所需的答案,其中的核心必要条件,总是离不开精细化和人性化两点,精细化让城市街道拥有无微不至的关怀心意,而人性化,则将这份心意控制在不喧宾夺主的温度中,并让大众的智慧以适当的角色融入其中,这两者如何恰到好处的相辅相成,是设计成败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更上一层楼的精神助力。
3.管理和运营模式的革新
良好的设计只是一个开始,完善的运营制度才是街道生命的存续动力,职工住宅项目,成为了实践《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的最好案例。在启动区的设计中,针对不同的街道功能,引入了不同的街道管理模式。后期的管理中,注重社会多方面共同助力,实现了从平面化的道路红线管控,到立体化的街道空间管控;从部门的条块化管理,到政府、市场、社会对街道的协同共治。打造多元而有序的管理机制,才是未来街道管理的发展方向。
三、经验浅谈
随着宜居理念的深入,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期望,对空间层面,精神层面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越了衣食住行这些基础范畴。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需要的是在日趋饱和的城市容量之下,注入城市本该有的烟火氛围,需要的,是对于城市生活的理解和热爱,以及突破固有设计思维的主动性。需要设计师提升自己的设计认识,主动开展多方面的技术策划以整合各方资源:达到明确需求,厘清职权,精细设计目的的同时,亦要尊重普通人的生活智慧,给予城市更多共同参与发展的空间。
职工住宅项目,在广袤的北京里,并不算起眼,但是作为北京未来发展新起点的一个片段,它承载的恰恰是大都市里众多归家之人的生活梦想,以及未来生活模式的先行实践,因此,设计抓住了难得宽松的创新机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重新复兴街区生活的理想。
希望多年后,每一个晚归的人,都能在街角,看到一盏生活为他而留的暖灯。
参考文献:
[1] 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 北京市规划国土委组织编制 2018.9
[2]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导则(规划管理版)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通州区政府组织编制 2019.12
[3] 秦兴——瓷板反打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应用 智城建设 2020.NO20 39-40
作者简介:刘伯宇,男,1983年11月出生,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建筑一院,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装配式建筑、新工业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