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渗出性皮炎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猪渗出性皮炎防治

易新桥

井研县农业农村局 

摘要: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饲养的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也逐渐提高,畜产品安全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常有报道指出我国在畜牧业中存在着种种不足,但是一些养殖户在疫病防控、消毒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文围绕猪渗出性皮炎这一主题,分别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养殖的安排、用药、消毒、免疫、临床症状、诊断、综合防治等方面,重点对根据实际提出综合防治的对策,以求对畜牧业能够更加科学养殖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猪渗出性皮炎  临床症状  诊断  综合防治

猪渗出性皮炎又称“猪溢脂性皮炎”、“猪接触传染性脓疮病”及“油猪病”等,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哺乳仔猪或早期断乳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浅表皮炎。本病发生于世界各国,我国亦有发生本病的报道。

1.病原及流行

1.1病原

该病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包括生活污水、土壤、饲料、空气、河流以及动物表皮等,甚至在很多动物的肠道内容物和乳腺中也能分离出病菌,但尤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能力最强。猪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脱落毒素是导致仔猪发病的关键因素。 病原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猪体,其中破裂或受损伤皮肤及黏膜为最常见的入侵途径;当猪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可经汗腺、毛囊或受损的部位而侵入皮肤,从而引起渗出性坏死性皮炎和脓肿等。

1.2流行病学

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的猪群,但主要侵害5—10日龄的乳猪,其次为刚断乳的仔猪,大猪少有发生。病猪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来源,但表皮葡萄球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泛,空气、尘埃、污水及土壤等都有存在,同时也是猪体表面的常在菌。因此,病原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猪体,其中破裂或受损伤皮肤及黏膜为最常见的入侵途径;当猪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可经汗腺、毛囊或受损的部位而侵入皮肤,从而引起渗出性坏死性皮炎和脓肿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潮湿的夏秋季节较为多发。 

1.3流行

该病在猪群中一般呈散发性,病死率低,发病率一般在2%~5%之间,某些环境卫生差的猪场发病率能达到10%左右,但在没有免疫力的猪群中病死率可达到70%。该病痊愈后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速度,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研究表明,猪群中存在圆环病毒2型感染时,猪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会增加。在有其他疾病如PRRSV、猪瘟以及猪伪狂犬病毒等感染时,可以加剧临床症状。

1.4传播

猪葡萄球菌对不利的条件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并能在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原菌的传播可能是通过直接皮肤接触,间接接触污染的墙壁和用具,该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2.致病机理

2.1菌株:猪葡萄球菌可分为有毒力和无毒力菌株,把有毒力的猪葡萄球菌的纯培养物接种于无免疫力猪的划痕皮肤上能够复制该病,通过皮下注射于SPF小猪也能复制成功。普通猪有可能对这种处理有抵抗力,表明免疫作用可能是重要的保护因素。

2.2表皮:发病机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产生表皮脱落毒素,其属于一种外毒素,在接种产生毒素菌株的仔猪中可以观察到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油脂样渗出、形成皮痂和表皮脱落甚至脱水死亡。猪葡萄球菌在皮肤里大量存在,并可从局部淋巴结和流出的血液中分离到。毒素使表皮中的细胞分离,特别是使上部的棘细胞层的细胞分离,从而使细菌在表皮内迅速扩散并浸入深层,造成表皮脱落常伴有大量的皮脂分泌物和浆液渗出物,最终导致脱水或因败血症而死亡,表明表皮脱落毒素是造成皮肤病变和脱落的主要因子之一。

2.3特点:渗出性皮炎与人的葡萄球菌性鳞片状皮肤综合征(SSSS)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两者主要分别感染小猪和新生儿,可导致局部或全身性的表皮脱落,并排出大量皮脂性分泌物。两者主要是由毒素引起,并具有相似组织病理学变化。人的葡萄球菌性鳞片状皮肤综合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该菌产生两个不同型的毒素,即ETA和ETB,被认为是造成表皮脱落的主要因子之一。

3.临床症状

3.1急性型:多发生于乳猪和断乳不久的仔猪,发病突然。病初,眼周、耳、鼻吻、唇等身体无毛或少毛部,出现红斑,继而发生淡黄色小水泡,病变通常在24—48 h变为全身化。当水泡破裂后,病猪体表被黄褐色油脂样恶臭渗出物覆盖;如仔猪活存4—5 d,渗出物即干燥,则形成带深裂纹的黑褐色结痂。患病仔猪食欲减退,饮欲增加,并迅速消瘦,生长发育明显受阻。

3.2亚急性型:发病较缓慢,病变常局限于鼻吻、耳、四肢及背部。受损皮肤显著增厚,形成灰褐色形状不整的红斑和结痂;当病变全身化时,常伴有苔藓样硬化和有明显鳞屑脱落。此型死亡率低,但康复缓慢,生长停滞。

3.3综合:本病也发生于架子猪、育成猪或母猪(多见于乳房部),但病变轻微,通常在病猪的耳壳及背部见有污秽不洁的渗出性黑褐色结痂;病情较重、病变发展时,则见痂皮扩大和脱落,形成红斑和溃疡;当继发感染后,常形成脓皮病而使病情加重。

3.4病理变化:本病主要的病变发生在表皮,与临床症状相似。

4诊断

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很有特点,在仔猪群中不易和其他疾病相互混淆(主要感染初生仔猪),一般根据症状和病变即可建立初步诊断,但最终确诊还须进行病原学检查。通常是取化脓的皮肤、组织或脓性渗出物等做涂片,革兰氏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并依据细菌的形态、排列和染色特性等进行确诊。另外,还可作细菌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等 。

5综合防治诊断

5.1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工作,做好分娩舍环境卫生控制。对曾经出现过渗出性皮炎或者附近出现了渗出性皮炎时,更要加强预防。

5.2坚持器械洁净。哺乳仔猪剪牙、去势等过程所使用器械必须确保洁净,每次用后都应彻底清洗和消毒。在剪牙、去势等过程中,选用抗生素进行保健,避免继发感染。为了避免仔猪吃奶时双腿跪在铁床上导致膝关节等皮肤摩擦损伤而引起细菌感染,可贴医用胶布进行护膝处理。

要及时清除猪舍内的有刺、尖锐物及猪的犬齿,以免猪发生皮肤损伤,当发现皮肤有损伤时,应及时用碘酊或酒精等消毒液进行处置,防止感染的发生。

5.3坚持清洗消毒。母猪每次断奶时应注射通灭或伊维菌素类驱虫药,上产床前全身应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分娩时用消毒液将母猪外阴和乳房擦洗干净,分娩后坚持用消毒液清洗母猪外阴3d。

5.4坚持全进全出。做好分娩舍空栏的清洗消毒工作,确保产房死角和产床背面的粪污都得到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坚持合理的空栏时间。

5.5坚持防控感染。对母猪和仔猪的局部损伤应及时进行治疗,加强管理,有助于防止葡萄球菌的感染。

5.6坚持提升机体抵抗。发病仔猪口服葡萄糖、黄芪多糖,以补充能量,提高机体抵抗力。

5.7坚持药物防控。使用0.3%~1%温热高锰酸钾液浸洗,随后涂抹鱼肝油,或局部涂红霉素。要连续治疗3天以上,仔猪会逐渐痊愈。

结语:畜牧业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牲畜养殖的过程中会出现疾病,导致养殖经济利益不佳,进而影响养殖户的经济发展,必须针对牲畜的疾病进行预防和诊治,科学防控、临床症状、诊断防治、对策措施,才能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易新桥,男,兽医师。从事兽医、畜牧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