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县召夸镇城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云南 陆良 655606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下,各地政府对于村镇规划工作予以了高度关注,这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但由于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政策制度不同,导致村镇规划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项新问题。文章介绍了村镇规划的相关内涵以及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建设的问题,并从发挥辐射作用,提升城镇承载力、实现宜居宜业,建立美丽乡村、引导居民参与,发挥凝聚力量、实现统筹融合,优化发展格局几个方面总结了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建设;问题;对策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居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对于“三农”问题也予以了较高重视,如今,乡村振兴战略在各地开展的如火如荼,国家高度关注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出了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战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关于村镇的科学规划和建设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各地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成效斐然,为农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关于村镇规划的内涵分析
我国的村镇类型多元,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多样的类型,根据功能来看,有工矿类、农业类、渔业类、畜牧类、旅游类、交通类、商贸类、综合类村镇;根据规模来看,有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村镇,这是根据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1];根据空间来看,包括郊区类、城关类和边境类,其中,郊区类村镇有着良好的地理区位,随着发展能够逐步成为城市组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任务也变得愈加迫切,这是二十大和“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要求。
村镇规划的内容较多,是一个复杂性、系统化的工程,要求基于村镇建设作为依据对村镇进行详细的部署和安排,其内容包括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房屋设施布局以及其他的基础建设。村镇规划包括几个要点:一是村镇体系的规划,根据市域发展背景、限制因素、影响因素等明确村镇体系的规划要求,编制出科学的建设规划[2];二是镇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是对村镇内部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化部署,需要发挥出规划的统领全局作用,充分考虑到各地的环境、自然和历史条件;三是村庄规划,村庄规划需要致力于完善各个村庄的交通、居住、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2 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建设的问题
2.1 镇方面的问题
2.1.1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在各地的村镇建设中,“城强镇弱”都十分普遍,各个中心城市在不断扩张,而城镇的发展速度较为滞后,承载能力不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完善,对于人口的吸引力也较弱,没有充分发挥出镇在聚集农民和辐射农村方面的作用,人均收入水平也不高。
2.1.2 资源利用率低
小城镇受到发展规划、土地指标等因素的限制,其发展中也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由于资源约束因素,致使大多数城镇的资源利用率不高,有的城镇缺乏发展空间,但是为了壮大GDP盲目发展工业,不仅浪费土地,还破坏原本优美的环境。还有的城镇在建设上缺乏长远规划,对于医疗、教育、体育、养老、文化等设施的配套不够,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
2.1.3 同质化现象严重
各地小城镇的规划定位雷同、特色不足,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充分挖掘出各地的特色资源,也未体现出地方特色,不少城镇是以通行的“生态旅游城镇”作为建设标准,缺乏特色,最终导致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2.1.4 配套设施不齐全
一些小城镇的规划过程中没有与产业聚集、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发展和土地利用衔接起来,导致城镇规划无法真正落实到实处,缺乏全域规划理念,只关注镇域功能的提升,没有兼顾到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的需求。
2.2 村方面的问题
2.2.1 散乱现象突出
村落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变迁过程,在历史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与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存在矛盾。比如,不少自然村落的规模偏小,是散落在不同地方,受制于资金、土地、传统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村庄聚集难度较高,加之对村庄的布局规划不科学,随意乱建乱搭的现象严重[3]。
2.2.2 村庄建设缺乏特色
目前,不少村庄的建设没有反映出当地的地貌特征,千篇一律,生态特色、文化特色也不明显,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在村庄的建设过程中标准化思维严重,甚至为了美化环境破坏了村庄原有的特色风貌。比如,将原有的石板路、鹅卵石路拆除浇上水泥路,或者统一在墙头作画,这种形式上的改造反而会喧宾夺主。
2.2.3 丧失了文化内涵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让不少居民从农村逐步迁入城市,一些自然村落也渐渐消亡,留守村、老年村的现象普遍存在,久而久之,一些村落古建筑遭到破坏、坍塌,居民们参与农村古建筑保护的积极性也不高,甚至出现了私搭乱建、私拆建新的现象。
3 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建设的对策
3.1 发挥辐射作用,提升城镇承载力
3.1.1 打造关键节点
针对小城镇的规划建设需要将其作为关键节点来重点考虑,根据都市区新格局将不同的小城镇作为发展重点,使得中心镇逐步朝着小城市的方向转变,使之成为农村经济转型的主要载体。同时,积极从公共服务体制、行政管理机制、节约用地政策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土地、人口和产业之间的聚集,力争从多规融合、制度改革、金融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此基础上,可以逐步放开村镇市场,鼓励更多民间资本的进入,重点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对于参与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以及照顾政策,对于在村镇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可予以土地使用、项目审批、产业补贴等方面的优惠,积极壮大集体经济。各个村镇还可走以地生财的发展战略,建立专业市场、建设厂房以及仓储用地,盘活闲置土地,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
3.1.2 完善村镇布局
严格根据新农村、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针对辖区村镇进行分类,有区别、有重点的推进村镇规划建设。针对一些园中村和城中村,其在发展上更具优势,需要将其及早融入城市中,支持此类村镇基础性工程的建设。针对零散分布的空心村和自然村,需要加速合并,原则上不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过多的资金和资源。针对具有文化内涵、生态环境较好的古村落,需要以保护为主,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针对保留村和中心村,则要重点改善环境,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针对地域偏僻、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村镇,需要实施整体搬迁战略,使之朝着城区聚集。对于空心村、小型村,需要实施撤并原则,积极推进“一户多宅”、“三改一拆”清理活动,推进农村土地的综合化整治工作。
3.1.3 注重产城联动
为了实现产城之间的联动化、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村镇的功能,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致力于培育块状经济和特色产业,加快建立规模化产业基地。针对有农业资源优势禀赋的村镇,需要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带,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对于人居环境较好、有良好自然区位条件的村镇,需要积极发展养生旅游、度假休闲等新型项目,引导村镇逐步朝着生态型、旅游型的方向来发展,杜绝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发展模式[4]。针对处于生态敏感区的村镇,需要促进其协调发展,增加转移支付力度,推进整治建设,实施下山移民政策,针对此类地区,还需要在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医疗、文化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建立起结对帮扶战略,发挥出帮扶作用,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发展机制。
3.2 实现宜居宜业,建立美丽乡村
3.2.1 加快环境整治
以“路洁”、“房齐”、“水清”、“岸绿”作为建设目标,针对脏、乱、差的村镇环境推进综合化整治,力求做精品、创特色,提高中心村镇的带动能力。根据不同类型的村镇进行合理布局,根据“一村一品”的建设要求彰显村镇特色,针对产业聚集型、历史文化型以及主题开发型的村镇来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严格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打造出一批具有特色、有亮点的精品村镇。
3.2.2 挖掘文化内涵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村镇规划还需要突出内涵,坚持以文化为魂,具体需要做到统筹规划,明确不同村镇的文化渊源和历史特色,科学编制开发规划,增加资金投入,根据不同村镇的历史文化特色来设置对应的保护开发方案,发挥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保留原有村镇文化元素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修缮和整改,恢复古建筑的实用化功能,为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便利。同时,以休闲经济的发展作为契机,利用村镇优越的自然环境、厚重的历史人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这不仅能够使村镇的文化内涵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生机,还能够为居民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产业发展、农民致富、文化传承之间的共赢。
3.2.3 完善基础设施
对于村镇的规划和建设需要重点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推进信息网、供水管网、电网、农村路网、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网等设施的建设。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河道污染等开展深层次、规模化的整治,加快建设农民饮水工程,充分考虑到各个村镇的资源位置和产业因素,科学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5]。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文化建设需求,针对一些规模较大的村镇可以建立文化中心,为居民提供文化场所,这能够有效丰富居民的精神世界,营造出和谐的邻里关系,有效满足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居民们不断增长的精神诉求。
3.2.4 做到生态优先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充分说明了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村镇的规划建设也需要坚持生态优先,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村镇建设。同时,树立森林碳汇理念,积极建设平原绿化型、森林型村镇,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加大力度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进“三河”整治,使得村镇成为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示范村镇。
3.3 引导居民参与,发挥凝聚力量
对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镇的规划建设,单一依靠政府力量还不够,需要充分发挥出居民的主体地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回归观念。目前,不少村镇都有厚重的历史底蕴,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取得了具有特色的成就,但是不少居民对这些内容的认识不够,肆意破坏古建筑、传统村落,缺乏保护意识,对此,各地还需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防止居民们盲目追求城市化建设。一方面,要在村镇中杜绝不科学的攀比式建设。在一些地区,不少居民举债修建新房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居民们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价值观,避免盲目攀比,做到量力而行。另一方面,考虑到不少城镇的建设中都有盲目借鉴风格、引入建筑材料的现象,使得整个村镇建筑变得不伦不类、格格不入,因此,要引导居民们正确吸收城市化理念,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的进行借鉴。对于有条件的村镇,可以设置奖励机制,比如,对于文化延续较好的村镇可以提供对应的奖励,还可以定期组织建设成果评比竞赛,通过这种带动作用,可以有效改变居民们的思想观念。
3.4 实现统筹融合,优化发展格局
对于村镇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具有前瞻性,充分考虑到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根据村镇的区域定位、发展趋势来编制发展规划,做到全面协调、以人为本。同时,还要体现出融合性,以本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出发,树立城乡一体化的思想观念,坚持融合化发展、统筹化发展和互补化发展,对于村镇的规划建设既要满足当前居民们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后续居民的长远发展诉求,合理对村镇发展方向和功能进行定位,充分发挥出服务功能[6]。除此之外,村镇建设还要具有特色,特色是决定村镇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发展理念上可基于田园城市来出发,根据村镇特有的山水格局、自然特色放大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出田、园、山、海等资源的放大效应,做到齐抓共管,将远期和近期建设内容结合起来,在不同维度上打造村镇发展的精品线路,形成立体化、特色化的发展格局。
4 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关于村镇的规划建设是各地政府高度关注的一项问题,这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至关重要,合理的村镇建设能够激活村镇发展活力,发挥出凝聚作用,但是在目前的村镇建设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聚集效应不明显、缺乏前瞻性等,在下一阶段,需要科学布局城乡梯度化的空间体系,把握好政策导向作用,做到因地制宜,积极挖掘其中的文化特色,突出本土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主动总结,寻找更为科学的村镇规划与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高璇. 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建设问题研究[J]. 智能建筑与工程机械,2023,5(9):126-128.
[2]倪秉强. 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村镇规划建设对策[J]. 中国住宅设施,2023(12):16-18.
[3]李柠,赵树新. 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问题与整治路径[J]. 建筑与预算,2022(10):4-6.
[4]瞿燕华. 村镇规划建设的管理现状及优化研究[J]. 建材与装饰,2021,17(21):58-59.
[5]任献丽. 新时期村镇规划建设问题探讨[J]. 新农业,2019(21):64-65.
[6]李世华. 谈统筹城乡规划发展进程中村镇规划建设问题[J]. 越野世界,2023(3):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