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高速一支队 郑州450000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频发态势,对高校稳定和社会和谐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特别是媒介素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自律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路径,以期通过多方合力,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法治,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新媒体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匿名性、即时性和互动性为大学生表达意见、交流思想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成为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温床。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复杂多样,既有客观的社会背景,也有主观的心理动因。
(一)客观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这种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使得网络舆论的生成门槛大幅降低。任何个体,只要有网络接入,都能轻易地在这些平台上发表观点、分享信息。然而,正因为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加之网络行为监控机制的不完善,一些偏激、不实甚至有害的言论也能轻易地在网络中传播。这些言论往往能迅速激起部分网民的情绪,进而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同时,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热点问题,也常常成为网络讨论的热点。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一些国际事件往往能迅速引发国内网民的关注和讨论。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活跃且敏感的群体,他们对这些热点问题往往有着更为强烈的关注和参与意愿。但受限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有时难以对这些事件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从而易于被一些偏激、片面的言论所影响,进而形成群体性的网络声讨或抗议。
(二)主观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推动
高校扩招带来的教育资源紧张、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学业、就业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和困扰。这些压力和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和疏导,就可能转化为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在网络上往往会被进一步放大和传染,从而易于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同时,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教育教学改革等也可能引发学生的不满和抵触情绪。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如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宿舍管理等方面,如果高校的处理方式不当或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距,就可能引发学生的不满和抗议。而网络平台则为学生表达这些不满和抗议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对策:媒介素养教育
(一)提升大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浩如烟海,真假难辨。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摇篮,应当重视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教授学生如何识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深入剖析信息的背后含义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此外,借助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对网络舆论的敏感度和判断力,从而在面对各种网络信息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理性的判断。
(二)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是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关键一环。高校应制定清晰明确的校园网络行为规范,详细列举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权利与义务,为学生提供行为指南。同时,通过举办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活动,如讲座、研讨会等,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网络秩序,拒绝传播不实信息和参与网络暴力行为。
(三)打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预防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应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论坛、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源头上消除可能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隐患。
三、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技术安防措施,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加大对网络监管技术的投入和研发力度,不断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通过运用先进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网络信息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过滤,有效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入和传播。同时,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应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范体系。通过加强校园网络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校园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师生能够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二)借助行政协调手段,形成工作合力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帮助高校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提升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同时,高校之间也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探讨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工作合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三)通过法律强制规范,明确行为准则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的有力武器。在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行为的法律边界和责任。通过制定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为打击网络违法行为提供有力依据。其次,要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坚决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稳定。对于制造和传播谣言、煽动网络群体性事件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严惩不贷。最后,要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开设法治教育课程等方式,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网民。
(四)规范教育提升认识,培养优秀人才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离不开家庭、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家庭和社会应共同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网络,避免沉迷其中。社会则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网络氛围,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生态。高校作为教育主体,更应注重德育与智育的并重。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媒介素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信息鉴别能力和网络自律意识。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与联系,共同为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道德修养和媒介素养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结束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特别是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我们可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这不仅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和追求。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探析[J]. 陶赋雯.中国高等教育,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