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下中职学校素质培养课程改革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3

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下中职学校素质培养课程改革与探索

王盈盈

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

摘要:工学结合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要强化合作,明确责任,划清工作范围,对素质培养课程进行改革,从而解决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能力。

关键词: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中职学校;素质培养课程;改革与探索

引言:

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是中职学校素质培养课程改革与探索的主要措施,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输送技术人才,只有深度推行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从而实现学习和工作零距离。

一、素质培养课程问题

(一)合作难寻

现阶段大部分企业为劳动密集型,对于员工的技术要求较低,多数招聘普通工人来完成生产任务。与此同时,国家有关政策对于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支持力度较低,这些因素导致中职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时具有较大的阻力。

(二)课程体系滞后

中职学校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都由教育部门统一规定,并没有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忽略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一些中职学校强调学历,重理论轻技能,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此外,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较少,一些教师理论教学游刃有余,而在专业技能教学上经验不足,这些情况都会造成素质培养课程问题[1]

(三)管理难度大

在实行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之后,中职学校的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另一半的时间需要到企业顶岗实习。由于双方监管方面存在的盲区以及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这就导致学生在素质培养方面出现了问题,尽管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综合成绩评价上具有明显的缺陷,这也是工学结合育人机制面临的较大的难题。

二、具体措施

(一)搭筑工学结合平台

中职学校将服务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使命,服务区域经济、满足企业需求也是另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和企业进行深度地结合,开展引企入校、校企结合才能真正地将学校融入行业,把学生送入企业,提升其专业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现阶段中职学校在应用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过程中在素质培养课程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明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具体要求,通过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等方式,加大培养力度,改善以往工作中存在的弊病。只有定位准确,明确合作方向才能实现校企共赢,促进学生发展。

1、把握校企合作方向

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企业一线技能型应用人才,可以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因此在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指引下,中职学校要打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要做好校内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选择高水平、高质量的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个人能力[2]

2、资源共享

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应用阶段,中职学校开展素质培养课程改革是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工作和学习相互交替。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术实践,还要参与工作。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生产过程中,学生的工作是学校培养计划的主要部分,不仅要接受企业的日常管理,还要被学校进行监管和考核,并予以相应的学分。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质量和效果是评价校企合作运行水平的主要依据,只有校企双方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并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参与到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人才技术水平,共同培育新型技能人才。

3、实现校企共生共荣

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最有效的方式是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开展订单培养、引企入校等是强化校企合作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例如某轮毂公司在和中职学校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由教师与企业员工共同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还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及技术操作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企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帮助学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4、明确校企合作责任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开展校企合作会出现一定的松懈状态,也就是在学校和企业的监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区,导致学生无法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和生产任务,甚至一些学校出现了一头热的情况,这些都会对教学质量提升造成负面影响,阻碍校企深度合作。所以学校和企业必须明确自身责任,建立校企合作的工作制度。首要工作是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商定制度,学校在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企业代表建议,代表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指导,同时根据企业自身生产需求来对员工未来工作岗位技能变化制定教学计划,这样有利于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度的沟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还可以帮助学校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制度建立过程中要做好工学结合共管制度,也就是学校和企业建立双重考核,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评价,该制度建设要侧重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实践情况考核。工学结合保障制度就是学校要保证理论课程的充足,不能因为重实践而忽略了理论,否则会导致学生只会动手操作,而不了解实际的技术要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会出现严重的技术问题

[3]

(二)设计培养方案

在科技的推动下,企业的生产技术不断优化和创新,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中职学校只有坚持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来对素质培养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

1、确定培养目标与方向

事物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已经改善了传统产业的构造,新的岗位不断出现,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所以中职学校要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基础,在培训计划制定之前,要全方位分析学生的未来工作岗位以及岗位技能需求。根据现代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中职学校需要成立专业调研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在调研和探讨的基础上对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来确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而明确岗位核心能力。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实际,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全人育人和工学结合育人机制进行深度融合,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只有充分做好培养目标和方向的确定,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综合水平。

2、确立课程教育体系

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应用主要是在学校中使用半工半读的教育方法,学生边学习边工作。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围绕着学生岗位需求来开展,结合岗位的技术要求制定相应的教育体系,按照岗位需要什么、课程安排什么的基本原则,遵循行业企业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科学制定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方面的表现予以关注,教师不能局限于教学任务,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结合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以此为基础构建教学理论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充分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融合,岗位和课程教学相衔接。

3、设计课程教学模块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不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差异,这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内容制定方面,需要明确各个模块的基本要求。中职学校需要结合中高级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企业岗位要求设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提高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模块,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差异设计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岗位拓展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的模块。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给传统教育评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只有正确建立企业学校双向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确定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育人机制考核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学校主要对学生的理论学习进行考核,企业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进行考核,实现考核由量的定性向质的转化[4]

(三)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力度

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培养模式要求企业和学校同步发展,中职学校在对学生素养培养课程制定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将工学结合理念贯穿始终。

1、突出实效

结合中职学生思想情况以及新时期学校的工作要求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有效地解决传统教育过程中讲解方法以及灌注式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病,强化活动和体验教学,将拓展训练引入到课程中。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各类的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学生的职业生涯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职业准备、职业选择以及职业发展,对每一个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提升课程的实效性。

2、注重基础

在教育过程中,素质培养课程具有基础性、工具性、情感性以及广泛性等特点,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偏废,要根据专业对于课程的要求做到学以致用,深入探索,对教材进行整合,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强化课程服务专业。根据学生接受程度,以就业需要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不同专业课程可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还可以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帮助学生进行选择,使每一名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3、突出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之后要进入生产现场,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要重点做好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环节要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方式,将深奥的理论融入实践操作中,在理论的指导下来完成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充分地理解理论知识。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实践上要突出这一环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面对很多理论问题,教师要不断总结与企业共同探讨,在实践及工作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论进行二次提升。在学习中保证学生对理论知识可以有更扎实地掌握,在专业实践阶段也可以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如何展开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教育思想渊源与育人机制
(一)企业应当构建德技并修的企业文化,强化校企联系

加强校企线型互动,健全育人机制,主要是将中职院校与企业作为技能人才道德和技能培育的两大主体,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协调互动,发生内在关联,共同完成育人任务。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中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渠道、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要形成线型良性互动。企业单位参与中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相较对于其他类型、阶段的教育而言有其特殊意义,企业的参与度影响着工学育人机制的落地,影响着校企合作愿景的达成,影响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落实。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主体力量,对于中职院校和中职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企业单位首先要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行为主体,其次要加强道德要素和人文精神对其企业文化的内部建构,再次就是要构建与时俱进的选人用人标准和人才评价体系,不能一味追求效率而偏重对技术人才的青睐,毫不考量其道德品行的好坏。同时,企业对于办学主体单位的评价也需超越既往刻板印象,而是采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办学主体的育人实效。


(二)在家庭中注重发挥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教育理念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和革新,在家庭中注重发挥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教育理念是相当重要的。注重德行不仅仅限于在形成良好家风和施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还包括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对于学生学习效果、学校育人效果、教师育人方法以及社会事件的评价上。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们而言,家庭对以专业性见长的技能教育所起的作用较小,反之,家庭教育能施加重大影响的地方在于从道德维度影响学生对外界的认知。家长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家长对教师育人方法的评价会影响师生关系的构建,家长对社会突发事件的评价直接影响孩子价值观的构建。因此,家长作为家庭成员的主要力量,需要涵养德行的力量,构建积极的话语体系和评价机制,注重发挥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教育理念,落实好中职学生们的学习态度等等问题,提升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是职业教学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关键,其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就业水平,实现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模式的调整,还要做好课程的改革和探索。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工作,帮助学生全面成长,不仅要提升学生综合水平,更要为社会的人才需求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白睿超.校企融合背景下中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风,2024,(04):88-90.

[2]陈倩倩.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测量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3,(08):70-72.

[3]汪恭礼.中职学校内涵建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23,(04):12-17.

[4]张才辉,王乐.中职汽车专业教学中工学结合的应用研究[J].时代汽车,2023,(07):95-97.

本文系2022年度邢台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探析中职学校开展素质拓展与工学结合的研究 》(课题编号:XTSKFZ2022086一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