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形象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西王母形象分析

孟祥蕊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开鲁一中  邮编:028400

摘要:西王母作为《山海经》中重要的女性形象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本文主要从图腾角度对西王母形象进行探究,从而探究《山海经》中西王母女性形象背后社会意识的发展与转变。

关键词:《山海经》、西王母、社会意识、图腾崇拜

《山海经》以商初诞生的《山海图》为前身。《山海图》所记载上限应为成汤放逐夏桀成为天子之后,下限应为成汤去世之前,太甲杀伊尹以前。由于历史悠久,《山海图》失传,作为记录《山海图》的文献《山海经》成为神话及图腾研究的关键文献。《山海经》中出现众多神话形象,成为当时时代的缩影。研究《山海经》应从神话形象入手,探究其背后的图腾崇拜现象,借此解开古代神话的面纱,探究当时社会现状及意识发展。本文主要以《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入手,从图腾角度分析西王母所反映的社会现状,借此分析女性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一、《山海经》西王母出现形象分析

在《山海经》中,西王母形象共出现过三次:

《西山经》中首次提出西王母形象:“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头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

《海内西经》中曾描述西王母:“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大荒西经》中也曾对西王母有过详细的描写:“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西王母在《山海经》中出现的形象是:状如人,豹尾、虎齿、蓬头戴胜、皆白善啸,有鸟,司天之厉及五残。

二、西王母形象图腾考

西王母作为中国古代神话重要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历代学者多将西王母形象神格化,而忽略了西王母这一形象所反应的社会性特征。

首先,西王母在《山海经》中出现的位置是在《西山经》《海内西经》《大荒西经》三处,《山海经》是一部地理方志,所记均为真实山川地貌,通过位置可知西王母位列西方。再西王母出现的位置为“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的昆仑之丘,中国的昆仑山位于青海、新疆、四川和西藏的交界,按位置看位于中国西部。同时,西王母称谓中亦带“西”字,可知,西王母是位于西方的古代神话之神。由于距今约4200年的全球降温事件,四大文化区居民形成五色帝联盟雏形,研究中国古代神话,必定逃不开五色帝文化研究。西王母位西,五色帝中白帝配西方,即少昊氏。故西王母应为古帝少昊氏一脉。五色帝研究又可与天文历法相配,《礼记·月令》言:“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月,旦毕中。其帝少皞,其神蓐收……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曾说:“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为虎,其音商,其日庚辛。”通过上述材料,西方少昊氏一族喜白,由此可知西王母“皆白”出处。

其次,《山海经》中所描述的西王母,与鸟的形象密切相关。《山海经》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神话作品,而是记录当时时代的缩影。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民众对于动物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于是图腾崇拜兴起。通过图腾视角分析《山海经》中神话形象,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与时代。西王母的形象中多出现鸟的形象,说明西王母与鸟图腾息息相关

通过对西王母名称、方位等分析可知,西王母应是少昊一脉的首领,《山海经》中鸟图腾的多次出现更印证了这一点。少昊一族属皇帝部落,黄帝部落自古以来以鸟为图腾,更有黄帝部落帝喾支以鸱枭、鸮等恶鸟为图腾,少昊支以燕子、雉鸟等善鸟为图腾之说。图腾作为一个部落或氏族的精神外化,往往带有超越其本身的意义。而且在氏族中,图腾一旦形成,除特殊情况外,基本固定,且代代承袭。西王母属少昊一族,自然承袭少昊一族的图腾崇拜,所以在与西王母相关的记载中大多都有鸟图腾的出现。如《西山经》中的“胜遇”,《海内西经》中的“三青鸟”。

综上可知,西王母的形象应是以鸟为图腾的皇帝一族少昊一脉的首领,主管刑罚。

三、西王母形象蕴含的社会意识转变

(一)西王母形象是母系社会的产物

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为母系社会,由于女性的生育功能,女性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掌权人,自然也就成为氏族的主要统治者。

与父系社会不同,母系社会中的女性地位较高,男性与女性结为婚约,男性便可选择到女性氏族部落生活,当两人感情不合,男性便离开此部落去寻找其他女性结为婚约,并到其部落继续生活,或者回到其母亲所处部落继续生活,由此可知,在母系社会,女性是部落主要统治者。《海内西经》中“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大荒西经》中也云“有人戴胜”。历代学者对于“胜”研究众多,有学者认为“胜”为玉胜鸟,或“胜”为面具,或称“胜”为象征着刑罚的肥肉。笔者认为“胜”可看作一种头部装饰品。郭璞曾注“胜,玉胜也”,“戴”为动词,“胜”为“玉胜”,西王母作为氏族部落的首领必定在装扮上有其特殊性,而”戴胜“就成了西王母的标志,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女性在当时氏族中的重要地位。《山海图》所反映的是社会意识的发展,其中蕴含着社会形态的演变,西王母作为《山海经》中重要的女性形象,其研究意义更加深远。

(二)西王母形象的演变是父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女性地位逐渐削弱,男性成为社会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西王母是母系社会的产物,面对父系社会的发展,其形象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要求,所以,西王母的形象也必然发生改变。《山海经》中记载的西王母是状如人豹尾、虎齿、蓬头戴胜、皆白善啸,有鸟,掌管五行历法的形象,但是随着父系社会的发展,身为女性的西王母是氏族首领的形象不符合社会主流,于是在之后的作品中西王母演变为昆仑山中掌握不死之药的神仙。但是西王母的神仙形象仍然不符合社会发展现状,于是西王母的形象又被加工为掌管仙界众仙女的仙家之首。在父系社会,男性占主导,女性是男性的附属,西王母自然也不能单独成神,在之后的作品中西王母被配以东王公,在影视剧中则演变为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至此西王母身上母系社会残影不再,变为父系社会的象征与见证。西王母形象的演变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父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结

《山海经》中形象丰富,结合了神、人、兽等诸多特征,具有神话性质。研究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是重要依据。西王母作为山海经中重要的女性形象,她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形象本身,更是通过分析西王母的人物形象,了解当时社会现状,并通过西王母形象演变揭示社会意识的发展与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付希亮.图腾分析路径下中国五帝文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12

2】付希亮.历史分析路径下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22.11

3】王志强.“西王母”神话的原型解读及民俗学意义【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戴梦军.西王母形象演变过程原因新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8

5】朱佳艺.《山海经》中西王母神话形象新探 【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