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基于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分析

董娅萍

宁夏理工学院    宁夏 753000

摘 要:随着我国各个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重视,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高等学校更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对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参考某些高校的经验,对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进行研究,以此促进大学生社团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关键词:高等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

近年来,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高潮,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们,从理论走向实际,从点到面,从多个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内容,核心现状保护方法及传承方式等进行了多个层面的探索,同时,以政府为引导,社会和传媒的大力支持,这对推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情况以及原因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参考其他高校的一些做法,探讨出一条适用于本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现状

1.1对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学生们能够比较正确地掌握教科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基本知识,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家庭和学校所在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比较低。据对他们的研究结果,在许多的非材料文化遗产中,他们最熟悉的还是游戏类的,这表明,他们更喜欢从小就与他们身边的人接触了解。此外,该研究还表明,尽管当前的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但有80%的大学生表示愿意主动参加,可见,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很大的潜能。

1.2对文科和理科知识的理解有很大差别

当前,高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情况并不乐观。同文科类的高校学生相比,理工科高校的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认识很少,他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也很差。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的调研中,理工类的学生们的回答准确率比较低。在对非物质教育的研究方面,理工科的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所以,要加速普及教育,推动高校的人文和艺术双修,实现全方位的发展,让理工科学生掌握一些必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让他们投身到非物质文化财富的保护工作中去,这对于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3遗产传承的操作性不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方面,大学生大多只限于认知方面,很少有人真的想要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并且在他们是否愿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问题上。此外,高校里形形色色的学生社团中,有很多都是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但是,他们的参与程度并不高。根据一次调研,只有3.20%的学生觉得宣传力度很大,有62.23%的大学生觉得没有进行过任何的宣传,这意味着,高校里的大学生们对此并不感兴趣或者没有任何的意见。高校中的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中举行大学生活动最多的机构,如果能够开展一些形式丰富、内容新颖的活动,让大学生们更加重视和保护,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途径

2.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通过校园、传承人、地域、三方的交互方式,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在“无形文化”中的发展。而不是地方政府,而是各个社会地区的传统文化保存协会进行的,可以说,传统文化保存协会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的主要成员就是当地人,他们的资金一部分来源于国家的补助,大部分则是通过村民们缴纳的一笔钱,组成了这个协会的继承人,最后在传统艺术协会或者夏季的时候,将会和学校的学员们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减轻保管会的负担,又可以让他们从小就对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一种责任感,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2.2构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可以从国内其他高校中学习到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知识,除了要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能力的优秀学生之外,还要对他们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让他们能够在多个学科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上,除了进行专业的人才教育之外,高校还应当制定适合于新时期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文科和理科都要同时进行,加强通识课程的培训,让他们能够在图书馆里进行文献的收集,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也能够到野外去进行现场调研,这样就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缓解理工科学生们只学习理工类课程,而缺乏人文素质的问题。

2.3提高大学生社团实际运作质量与作用

大学生进校第一件事是找寝室,由于高等学校几乎没有以系或专业为单位的社团,社团是高年级向低年级传递信息和经验的重要渠道,也是人际交流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经费较为充足,便于开展各类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实现学业与社团并重,社团活动几乎是和学习课业同等地位,高等学校学生的社团五花八门,例如茶道等与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居多,有人工作以后仍然受益社团参与经营连带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其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借鉴其他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经验之上,提高社团实际运营的质量和作用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拥有数量庞大的学生社团,但社团的凝聚力低,活动少,参加人数不多高等学校均有数量众多的大学生社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社团也不在少数,如浙江财经大学的学生社团中有红叶戏曲社仪裳社(汉服协会)等社团,杭州师范大学有越舟戏曲社民族文化交流社,但大学生参与度不高、因此,可以加强高等学校之间大学生社团的联系和交流,促进合作,扩大活动规模,提高活动质量﹒当社团不再是简单的兴趣爱好活动,而成为影响大学生一生的专业化文化项目,那么社团的实际运作质量就会提升,其作用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步伐也在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准也在稳步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娱乐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在此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某些“偏门”文化遗产的消失,使文化传承的保存显得尤为必要。为此,本文给出了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保护策略。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流传下去,关键在于校园,传承人,地域的保护。毕竟,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存,不能只靠国家和个人一己之力,而是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共同维护,方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洪源.基于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探索[J].  2021(11):381-383.

[2]鲍展斌,黄亚男.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及实践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2):56-58.

[3]邵思逸,邓影青,徐晶晶,等.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及其保护与传承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