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第三高级中学
开学初,我曾经做过一个有关《红楼梦》阅读状况调查,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被调查的300个学生中,只有8个学生明确表示自己读完了全本的《红楼梦》。问那些没读过的学生为什么不读《红楼梦》时,学生的回答虽不尽相同,但主要的原因是读不懂,没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红楼梦》作为高中生的整本书阅读书籍,如何提高学生《红楼梦》的阅读兴趣就成为了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的。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的效果呢?
具体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为零化整出天然——一本书变成十二卷
《红楼梦》毕竟太厚了,近百万字(学生发的程高120回本约96万),这还只是原文原著的字数,加上阅读指导,注释等,应该远超100万。因此很多学生读的时候有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空泛的讲道理,灌“鸡汤”是没有用的。我们采取了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策略。把《红楼梦》每10回变成一卷,这样就变成了12卷。每10回的字数大约是8万字左右。这样一来,一大目标变成了12个的“小目标”,无论对学生心理的暗示还是从实际的可操作性上看,学生都更容易接受。记得初中有一篇课文,叫《走一步,再走一步》,用在这里也合适。书厚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并将它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做起从当下做起,这样不知不觉,可能就读完了。
其实还可以再简化一些。学生只要能把前80回认真的读完就行了。至于后40回,可以作为参考,鼓励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读一读。其实很多学生一旦认真读完读懂了前八十回,好奇心理的作用,他们一般也会读下去的。顺便说一句,至少我当时就是这样做的,后来是刹不住车一口气把《红楼梦》这样读完的。
当年张爱玲曾经抱怨自己“平生三大恨”:“海棠无香、鲥鱼多骨和《红楼梦》未完。”咱们不评论她说的对不对,不可否认的是,后40回和前80回相比艺术水准上的确有极大的差距,而且很大程度上曲解了前80回的内容。例如曹雪芹前面交代得明明白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高鄂续写的第119回却“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第120回甚至“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借用《红楼梦》里的词,这是典型的意淫。
二、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从细节入手来品读《红楼梦》
我们明确地告诉学生,不必等你把《红楼梦》看完了,真正的看懂了才敢谈自己的想法。对于《红楼梦》,也许所谓的“看懂”永远在路上,很多人都看几十年了,都不敢说自己看懂了、看完了。作家刘心武研究了一辈子了,但他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仍然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所以你只要看到其中的任何一个让你让你心动的细节,你都可以拿出来写一写。
2024年新年伊始,我重刷了八七版的《红楼梦》时,就被《红楼梦》里“清虚观打蘸”一处看得心里怦然一动:贾珍拿着点戏的清单,对贾母说,在神前请了三出戏,分别是《白蛇传》《满床笏》和《南柯梦》。贾母听到这三出戏以后,导演给了个特写镜头,贾母脸色顿时严肃起来,一幅若有所思的样子。
《红楼梦》是经典中的经典,作者曹公又是隐喻的高手,任何一个细节,哪怕是一个字词,一个动作甚至一花一草一出戏往往都隐藏着深意。这里细节拉满,让贾珍把三出戏的名字一一报出来,难道这也有什么深意?
后来仔细想了想,发现还真有。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或许这三出戏正好代表了贾府的发家、兴盛与败亡。
《白蛇记》讲述了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建立大汉王朝的故事。因为刘邦斩蛇处遗址还在,就在我们永城,我也曾经多次参观过,所以对这个故事还是比较熟悉的。这是“眼看他起朱楼”,代表了贾家第一代人披荆斩棘的创业过程。
《满床笏》讲述了郭子仪过生日,他的七子八婿都是朝廷高官,手里都拿着官员上朝手持的笏板,拜寿时这些笏板放在一边,竟然把整张床都摆满了。这是“眼看他宴宾客”,代表了贾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极盛的现在。
《南柯梦》说的是淳于棼南柯一梦的故事,这是“眼看他楼塌了”。原来所有的富贵,一觉醒来,竟然是大梦一场。因为后40回遗失的缘故,到底这贾家是如何“楼塌”的,我们只能脑补了。但“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还回到听戏的现场。贾母或许当时心内一惊,他们所得到的一切会不会是一场南柯梦呢?但“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她不再言语,也是,即便她想说,又能说什么呢?人有生长壮老,天有春夏秋冬,古人也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是规律,或者说这是天道,岂是她一个妇道人家可以左右和改变的。
第二天上课时,我就把我的这点感悟分享给了学生,学生听得兴趣盎然。作为老师,平时讲课的时候有意无意似的灌输一些《红楼梦》的情节、细节、个人感悟,甚至是《红楼梦》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提高学生兴趣,对加深学生《红楼梦》的理解,可能都会大有帮助。
三、文章自得方为贵——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反正后40回没有了,谁也不敢说他的理解就一定是对的。比如对“金陵十二钗”的最终的结局,除了前80回中已经死掉的秦可卿,其余的都没有非常明确的交代他们最终的结局。也就是说,他们的命运到底是什么样的,或许永远是个谜。这恰恰可以鼓励学生前面的提示、暗示来大胆地推测他们命运的最终结局。
比如说史湘云。我个人感觉史湘云应该和贾宝玉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贾宝玉才出的家。如果他们没有任何的命运的交织,恐怕不符合前面的安排,但不一定是结婚了,他们俩结婚恐怕也不符合前80回的暗示。湘云有麒麟,宝玉跟着贾母去清虚观打醮,也得了一个麒麟,且湘云曾经与丫鬟翠缕有过一段阴阳之论,且这之后她就捡到了宝玉丢失的麒麟,这似乎曹公伏下的他们的命运。
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认为贾宝玉和史湘云最后应该结婚了,很多人都对他的这个说法持保留意见。87版《红楼梦》安排了这样一个桥段:史湘云沦为船妓,宝玉被救出后,与湘云久别重逢,两人都泪如雨下,船开走了,史湘云冲着贾宝玉喊“二哥哥赎我出去”!
我个人认为,金麒麟先是得而复失,然后失而复得,这隐喻应该是贾宝玉和史湘云在家族破败之后相逢了,他们一起过了一段“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生活。宝玉的一生,跟这三个女子都应该有密切关系,宝玉跟黛玉是精神之恋,宝玉跟宝钗是世俗姻缘,而宝玉跟湘云是患难与共。但患难与共不一定要有夫妻之实,这是两回事。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让学生学以致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红楼梦》的最终目的是能更好地为学习和生活服务。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一定会对“晴雯补裘”印象很深,我们重点看她是如何“补裘”的:
“晴雯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的一个竹弓定牢在背面,在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然后用针纫了两条,分出了经纬,一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底子后,依本衣之纹来回织补。补两针,又看看,织补两针,又端详端详。……又用小牙刷慢慢的提出绒毛来。”
这一段写的特别精彩,平时我们读书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这一段文字趣味性不强且过于琐碎而忽略了它,其实睛雯补雀金裘的方法和高考试卷中补写句子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晴雯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的一个竹弓定牢在背面,在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然后用针纫了两条,分出了经纬,一如界线。”这是补裘的准备工作,而补写题的准备工作是阅读,要求在阅读时把握语段的语意和文脉,就像是分出经纬。
“先界出底子后,依本衣之纹来回织补”。“界出底子”是补裘最核心的工作,推导也是语句补写题最核心的工作。依上下文的逻辑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要做到“内容上扣得紧,形式上接得上”。语句补写特别需要这种联系上下文的能力,只有紧紧把握了“上下句”,才能做到语意贯通、基调和谐、事理情理相通。
“补两针,又看看,织补两针,又端详端详”是检查。要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也可以及时纠偏、改正。
“这是孔雀金线,咱们用孔雀金线织密点,就能混过去。”你补孔雀金裘一定要用“孔雀金线”,同理,你做语句补写也要尽可能地用文中词句,这就是所谓的“答案就在文本中”。
“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这是说所界的部分与周围的关系要密切,要能融为一体。作为补写题,答案与上下文的关系或是引领下文,或是总结上文,或是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我就是这样给学生讲补写句子的,即生动,又有趣,效果要比直接讲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效果也更好。
五、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要能与当下联系起来。
《红楼梦》所写的故事发生在几百年前,但人情人性与当下并无改变,小说中的人情世故与今天并无二致。所以阅读《红楼梦》时一定要与当下联系起来,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曾经练习的一套模拟试卷,其中的题目堪称经典。所给的三则材料分别诠释了儒、释、道三家的精神内核——担得起、放得下和看得开。我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中想到的居然是林黛玉,因为她担不起、放不下又看不开。
先说林黛玉担不起。由于操劳过度,凤姐一病不起。王夫人让李纨、贾探春和薛宝钗“三驾马车”当家。
李纨是王夫人的大儿媳妇,原本就应该是她当家的,只因为她是“佛爷”,王夫人又安排了探春、宝钗一同协助。探春在姐妹当中“才自精明志自高”,风采风流,还真是个当家的好材料。至于让宝钗当家,除了王夫人亲外甥女之外,还因为宝钗确有当家的能力。虽然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但人家毕竟是有主意的人,不是我不能干,不是我干不好,而是看我想不想干。
那为什么不让林黛玉协助呢?最重要的恐怕是她担不起。林黛玉身体不健康,她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精神上又有“洁癖”。读遍了《红楼梦》,也没有发现她对谁说过“讨好奉承”的软话,倒是“尖酸刻薄,孤傲任性,不食人间烟火”的阴阳怪气的话说过不少。
网上有人总结了林黛玉阴阳怪气的话语100句,不知道有没有重复的,但至少说明她“怼人”的工夫是一流的,是“上怼天,下怼地,中间怼空气”。周瑞家的给她送宫花,她倒好,一句话能把别人噎死:“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人心都是肉长的,让她当家,要么她把别人逼疯,要么别人把她折腾死!
还有林黛玉的放不下。她很难放下自己的情感,甚至于可以说她的悲剧本质上就在于没有放下。林黛玉的聪明和敏感使得她对人情世故有着独特的感悟。她能够洞察人心,能看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细节和问题。而矛盾也恰恰就在于此,这种放不下的情感,让林黛玉更加孤独和痛苦,于是乎,赌气使性,寝食不思,向隅而泣,埋个草葬个花……
再说说林黛玉的看不开。到了最后,她的病越来越重,别人都劝她要看开些。其实自己就是根韭菜,别拿自己当根葱。看开了,割了一茬咱再长出来,心态好了,身体自然也慢慢好了。不少人都认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之所以没能修成正果,原因是她身体太差。我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今天婚前还都要体检一下身体,相信没有谁会愿意娶一个一生下来就吃“人参养荣丸”的“病人”过来当媳妇。
我们在传统文化中长大,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儒释道三家对我们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要想活得开心幸福,要担得起,要放得下,要看得开。林黛玉做不到,所以结局只有一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从不做文字游戏,也不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从工作中总结出的以上几点做法和感悟,已经应用于具体的工作中,事实证明,对于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效率,确实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