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黑龙江龙江161100
摘要:传统水稻种植为了提升种植效益,各个地区选择扩大种植面积,同时还会用到农药、肥料等。目前该栽培方式已有初步效果,对水稻生产有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它对周围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周围的生态环境。要确保粮食生产,加强生态环保,就必须主动改变生产理念,采用科学的栽培方法。为此,要重视各类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调整,以提高生产效率。
关键词:水稻;种植技术;种植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稻作为一种普通的食品,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粮食增产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虽然在许多地方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产量和质量在某些地方并不令人满意。所以,要想更好地提升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就必须继续开发与普及改良水稻栽培技术,以求达到理想的结果。
一、目前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策略
在实际的生长阶段,各阶段的植株各部位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通过对植株的叶片进行适当的组合,可以使植株的生长发育得到更好的控制,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种植者要根据规范来进行水稻的生长,保证采取高效的对水稻的叶龄进行管理,在节省水稻生产的费用投入的前提下,保证水稻的高产。
1.在种植点设立叶龄观测站
在实践中,农民要与地方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设置好叶龄观测点,以观测水稻叶龄的变化为重点,通过对实测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对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从而做好相应的生产工作。在目前阶段,由于水稻的大面积栽培,促使各类新品种的研究和开发,而目前市面上水稻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针对各类型的水稻特性,采用相应的栽培方式。针对目前的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设立叶龄观测站来进行不同的稻作对比,在确保现有工作的前提下,按照每一株新生成的叶片做好对应的标识,从而实现对叶片的预测,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2.引入新的种植技术
从叶龄观测点的角度来看,此法以“叶龄原则”为主,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和更高的认识。新植苗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常会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所以,在实施新栽培技术时,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叶龄的生长状况,对其进行适当的优化与完善,使其技术功能最大化。另外,在种植和普及有关的技术时,各个区域要结合种植地区的气候类型、自然条件和种植条件,对不同的种植类型进行科学的筛选,最大限度的挖掘其特色,从而提升其实用价值。
3.合理运用田间诊断技术
在生产实践中,适当应用大田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农户更好地了解病情,并依据病情判断病情。在实践中如果出现了问题,就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再结合具体的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免造成病情的扩展,从而影响到水稻的产量。由于在天然条件下,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较高,因而对其生长发育具有较大的延迟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农户可以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田间诊断方法,进行关键叶片期和移栽期的诊断,并在不同的叶龄阶段进行科学的田间诊断,从而确保生产效益。
二、增强水稻种植效益的方法分析
1.对病害加强控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安全性及生长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采用了有机农业,因此,通过有机农业可以大大提高水稻的质量,达到粮食产量的需要。绿色栽培技术是指尽可能减少化肥和用于防治病虫害的农药的施用,例如,有针对性地利用不同害虫的天敌,并根据生物本身的相克特性,来消灭或防止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危害的害虫。如此一来,既避免了杀虫剂的过量施用,又对幼苗无害,又能避免对大气的过分污染,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
病虫害是我国水稻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对其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在生产中,农民要注意病虫害的治理,按照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等,加强对其的控制。通过加宽茎秆粗细、减少茎秆基部节间距、适度延长上部茎秆长度等措施,提高植株抗病性,防止对植株正常生长产生不良的作用。同时根据现有的情况,要加强对水稻无效分蘖的防治,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效果。通过有效防治病虫害,降低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为其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对提升其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2.优化控制施肥技术
在生产实践中,如何确保合理的肥料施用是关系到水稻正常生产的关键。要想获得高产,就必须合理施用氮肥,并且要严格掌握施肥规范。施用氮肥时要注意施用量,如果施用过多,则会导致无效分蘖增多,从而对整体产量产生不利影响。在施肥控制上既要做到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又要防止因施过多而引起的肥料损失。在控制施肥过程中、晚期,要适度加大施氮量,以提高氮肥的效率。因此,在生长实践中应结合生长条件,通过合理调控施肥工艺,保证多种养分的平衡施用,以达到增产的目的。比如,对水稻田进行监测,若出现缺锌现象,可向土壤施用1~2公斤的硫酸锌。在施氮时,施氮是最重要的,如果基施钾不足,则会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因此要在后期增施一定数量的钾肥。
3.合理优化控苗技术
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管理,对有关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定期的技术训练,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学习有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水稻生长政策予以充分关注,以优质高产为目标。在水稻生长期,无效分蘖是造成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既造成化肥的浪费,又导致株型退化。目前的这一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防治,将会大大提高其发病的几率。在目前的条件下,为了达到对无效分蘖的有效防治,可以采取适当的控秧措施,减少分蘖数,从而达到避免化肥浪费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要注重对施肥量和施肥时机的把握,使施肥效果最大化。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需要对水稻的土壤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所处的气候种类、栽培状况进行全面的把握与理解,擅长于对栽培管理技术的剖析,并对其优势与不足进行归纳,从而实现最佳的栽培管理。
结论:在种植水稻的时候,农民要对水稻的栽培工艺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科学合理地运用和优化各项栽培工艺,才能使水稻的整体效益得到充分的提升。所以,农户要对种植水稻的理念进行全方位的革新,对水稻的种植工艺进行持续改进,在实践过程中,农户要充分认识和分析本地种植水稻的环境、气候、土壤等多种要素,吸取成功的技术与经验,进而制订出水稻的种植规划,根据水稻的实际生长状况,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采用有针对性的种植方式,从而提升种植水稻的品质与产量,保证农户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振发.水稻规范化种植技术实践要点探索[J].农村百事通.2022,(3):78-79.
[2]黄田姣.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升种植效益的措施探究[J].南方农业.2019,(5):218.
[3]耿维.浅析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9,39(04):113+115.
[4]谢文.浅谈水稻栽培技术存在问题及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J].种子科技,2018,36(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