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江县清凉中心学校 四川中江 618100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改善数学教学不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鉴于此,下面文章对情境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与情境教学方式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数学;数学课堂;数学教学
引言
小学是人生重要阶段之一,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关键时期。但需要注意的是,单一且刻板的教学模式,无法达到教育目的。相较于传统的小学教学方式,情境教学的优势突出,能够以更加开放和生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除课本理论知识以外的拓展性技能,促进学生获得更多感性经验,从而促进数学认知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情境教学的作用,以此方式为切入点,探索和总结更加生动和开放性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的特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情境教学法进入系统化应用阶段,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从课堂教学环境出发,结合数学教学行为来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感受、体验,并从中提取信息,进而产生疑问,提出数学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数感。加之情境教学形式多样,表现灵活,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其固有认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其创新意识,锻炼其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思维、眼光去观察世界和发现世界。第一,新颖性和趣味性。情境教学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其特点入手,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手段的采用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和教师、同伴互动,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具体来讲,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借助音乐、故事、视频等进行教学往往会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让学生变得更加活泼,因此,巧用情境教学法是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情感性和启发性。情感性指的是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某种情绪或者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保持一个积极、正向的情感,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性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情境作为一种媒介,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核心素养。为了体现情境教学情感性这一特点,教师应将“情”作为重要的纽带,选择的情境应贴近生活,以此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了展现启发性特点,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其身心发展状况来选择情境,通过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收获满满。
2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2.1学生主体原则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并在创设课堂中的生活情景时,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程度,避免学生对一些事物没有较高程度的认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情境活动,将一些问题与游戏项目规划在其中,当作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工具。倘若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中,背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会严重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也会限制学生的认知与发展。所以说,教学应当合理使用情境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2.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境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观点,并适时地给予回应与指导,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情境教学法,学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3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3.1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使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讲解数学知识,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相关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简单数字运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模拟构建文具店场景,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卖家、买家,摆放不同的文具,引导小学生在具体买卖过程中掌握数字运算知识和技巧,让枯燥的数字变为生动的生活,学生易于掌握。可见,使用生活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设置,变陌生为熟悉、化未知为已知,以生活化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毕竟,小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好奇,当教师将枯燥的数学运算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场景相结合,能让小学生在强烈的探索欲望下,积极主动完成自主学习与探究。在学习中,小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抽象的数学运算,而是生活的体验与个体的成长。这一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数学的具体运用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和生活实践经验,也提高小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2创设操作情境
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若想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及认知能力,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即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以便其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例如,教师在教学“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图形的特点之后,教师可为每一个学生发一张已经准备好的图形纸片,如圆形、方形等,让学生进行折、画等操作,通过实践进一步了解图形的特点。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学生获得操作结论之后,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让其通过此方式真正理解、掌握这部分知识。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能进一步拓展,帮助其掌握更多知识,在激发其学习潜能和积极性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升操作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3.3创设交流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课堂上,学生必须开口说话,将自己关于数学知识的想法或疑惑表达出来,这一方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认知上或学习态度上的问题,帮助其及时改正,继而有助于构建高质量课堂。因此,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创设交流情境,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此情境下放开束缚,踊跃交流,暴露其问题,并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以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在讲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教师可以基于某一综合性或开放性的问题创设交流情境,引发学生的相互交流。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课本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被定义为底面积乘以高,大家对此有没有什么疑惑?这个计算公式一定正确吗?”用充满疑问的语气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然后让学生展开小组交流,探讨是否存在别的方式去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创新。进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得到锻炼,对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原理也会更加熟稔于心。
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确保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提升;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转变教学工作的不足,创设交流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结合生活化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2021(35):102-103.
[2]王金然.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4):78-79.
[3]张文亮.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智慧,2021(2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