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中药熏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肿胀量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4
/ 3

针灸配合中药熏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肿胀量的影响研究

邱宇

南京市中医院 210000

【摘要】目的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开展中医熏蒸+针灸治疗对关节肿胀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样本共计95例,经随机抽选法均等划分为均组47例的参照组(采用中医熏蒸)与48例的干预组(采用中医熏蒸+针灸),研究时间为2022.3截止至2023.12,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治疗总疗效(95.83%)高于参照组(80.85%),P<0.05;治疗前,两组白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干预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开展中医熏蒸+针灸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恢复,改善炎症程度,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熏蒸;针灸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一种炎性难治性的慢性自身免疫性关节病,目前对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可能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以及缓解因素有关,临床对RA患者暂无法完全治愈,仍需以控制治疗为主[1]。临床病变主要表现为血管炎、类风湿结节和滑膜炎等,临床特征表现为周围性或对称性多个关节慢性炎性病变,常见症状主要为关节疼痛、关节肿胀以及晨僵、关节功能下降,后期病情加重可导致关节变形,甚至出现脱位或畸形等症状[2]。该病虽未对患者造成严重性伤害,但患者在发病期间会出现剧烈疼痛,且病变呈反复发作和持续性过程,给患者日常生活及心理带来一定影响,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是造成我国人群致残和丧失劳动力的主要因素[3]。临床目前治疗策略仅在患者病情早期开展相应的药物控制治疗,以此减少功能损害,抑制免疫反应,防止软骨与其他骨组织发生不可逆改变,通常予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与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等药物治疗,但整体疗效欠佳。有研究指出[4],中药熏蒸作为传统外治疗法,在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具有良好效果,而针灸治疗能够有效弥补常规西药治疗的不足之处,帮助患者改善病症,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鉴于此,本文旨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开展中药熏蒸+针灸治疗的实际效果加以探讨,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将9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随机抽选法均等划分为参照组(n=47例)与干预组(n=48例),样本纳入时间为2022.6截止为2023.12,其中参照组男女各23、24例,年龄30-65岁,平均(48.16±4.12)岁,病程1-5年,平均(3.04±0.42)年;干预组男女各有21、27例,年龄30-65岁,平均(48.19±5.04)岁,病程1-5年,平均(3.01±0.67)年。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已获得所有患者、家属以及伦理委员会知晓同意。

纳入标准:(1)研究样本资料齐全,未见缺损;(2)神志清晰,能够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常沟通交流;(3)非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4)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诊断标准[5];(5)关节部位存在对称性肿胀、疼痛。

排除标准:(1)伴其他肢体功能异常;(2)治疗存在禁忌症者;(3)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4)存在沟通障碍;(5)恶性肿瘤者;(6)肝功能严重衰竭者;(7)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血液性疾病;(8)因自身因素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两组均予以免疫制剂、抗风湿、抗炎等常规治疗,参照组额外采用中药熏蒸治疗,选用红花、蜂房、冰片各10g,桑枝、天仙藤、姜黄、防己、防风、五加皮、艾叶、威灵仙、豨莶草、莪术、独活、马钱子、川乌、桑寄生各30g,将药物装入纱布袋中并用蒸箱煮沸,将患肢放入治疗仪中熏蒸20min,熏蒸温度控制在55°C,早晚各1次。

干预组除中医熏蒸外,还需予以针灸治疗,主穴:风池、外关、太溪、关元、足三里;疼痛部位施以阿是穴,踝关节配以照海、昆仑、申脉、太溪等穴,膝关节配以承山、委中、阳陵泉、血海等穴,腕关节、掌指配以内关、合谷、通里等穴位,肘关节配以曲池、尺泽等穴,肩关节配以肩贞、肩井、臂臑等穴,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采用补法进针,得气候将点燃艾灸(长度约为2cm)插至针柄上,采用平补平泻法进针配穴,针刺深度可根据穴位进行适当调整,留针15-20min/次,1次/d,两组均治疗20d。

1.3观察指标

(1)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制定两组治疗总疗效,其中显效即患者治疗后病情维持3个月及以上未复发,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各项实验室指标正常,临床体征(肢体疼痛评分、关节肿胀数量、晨僵时间)与症状改善程度≥80%;有效:患者基本能够正常生活与工作,实验室指标接近正常,临床体征与症状改善程度50-79%;无效;未见上述好转迹象;显效加有效之和等于总有疗效。

(2)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两组5ml肘静脉血对比分析炎症水平,如白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离血清后离心半径10cm,以每分钟2500r转速离心处理10min,并保存于-20°C环境中待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总疗效

干预组治疗总疗效(95.83%)高于参照组(80.85%),P<0.05,见表1。

1分析2组治疗总疗效(%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疗效

参照组

47

23

15

9

38(80.85)

干预组

48

28

18

2

46(95.83)

χ2

-

-

-

-

5.207

P

-

-

-

-

0.023

2.2两组炎症水平

治疗前,两组炎症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干预组炎症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比较两组炎症水平pg/ml±s

组别

n

IL-6

IL-1

TNF-α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参照组

47

32.18±3.46

28.40±2.34

33.59±4.04

27.33±2.02

43.91±5.15

31.33±3.44

干预组

48

31.94±3.58

24.19±1.24

33.57±4.06

23.19±2.04

44.39±5.15

26.44±2.05

t

-

0.332

10.989

0.024

9.938

0.454

8.437

P

-

0.741

<0.001

0.981

<0.001

0.651

<0.001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受累多个关节,病程较长,极易反复发作,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可对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构成严重影响,且病情预后较差[7]。中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因风寒湿热等邪气入体,搏阻肢体、经络仪、经筋、关节导致气血静脉运行异常,闭阻不同而引起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麻木、肿胀以及屈伸不利。风寒湿痹症日久,肝肾不足,气血症见、症状可见关节微肿、腰膝疼痛,破行难愈,甚至出现肢节麻木不仁。肾主骨、肝主筋,风寒湿杂至,以寒湿症状最为严重,日久着于经络、胫骨,肝肾两亏,故治疗应当以通经活络、强筋健骨、补益肝肾、祛风除湿为主[8-9]

本次研究结果表示,干预组治疗总疗效相比参照组较高,炎症指标低于参照组,P<0.05。进一步提示中医熏蒸+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病症,促进炎症因子恢复。究其原因在于,中医熏蒸与针灸均属常用外治疗法,前者通过热气将药效作用于患处肌肤,配以高温度蒸汽可达到温经散寒之效。中医熏蒸方中蜂房、红花、天仙藤具有活血止痛、行气化湿之效,可治疗风湿痹痛;冰片具有消肿止痛、名目、散郁火、通诸窍之效;桑枝、豨莶草、五加皮、莪术、姜黄具有清热解毒、散寒止痛、祛风除湿之效,可用于治疗风湿骨痛、风寒湿痹;川乌、威灵仙、桑寄生、独活、防风、马钱子具有通络止痛、消炎抗菌、除风祛湿、活血通络之效,可治疗屈伸不利、风湿痹痛、腰膝酸软、风寒湿痹等类风湿性关节炎;诸药共用可奏活血通络、祛风散寒、清热除湿之效[10]。现代药理学表示[11],红花具有散失去肿、活血化瘀之效,有利于胸胁刺痛、瘀滞腹痛、胸痹心痛等病症;莪术对体内多种致病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性,可促进微动脉血流恢复,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局部微循环恢复;防风作为一种常见中草药,具有镇静镇痛之效,还可抗过敏、抗炎症,研究选用上述药物开展中医熏蒸治疗,能够有效帮助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改善病症,但单一治疗无法达到预期治疗目标。故联合针灸治疗,该方式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发挥祛湿、温经、通络之效,通过针刺相应穴位能够疏通局部经络,艾灸则可温经散寒、扶正祛邪,以此达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之效[12]。研究所开展的针灸治疗根据穴位的不同施以对应的补泻方式进针,以此强化针灸疗效。除此之外,在针刺基础上加以艾灸治疗,能够提高平衡气血、调和阴阳、舒筋通络之效,以此消除患者关节肿胀与疼痛症状,促进病情康复[13]。针灸所选外关穴与风池穴,具有止痛、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之效,且风池还具有祛风止痛之效,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合穴,对此穴位施针可达扶正祛邪、固本培元之效,另联合太溪穴则能够帮助患者改善下肢痿痹之症,消除肢体水肿,关元穴除具有固本培元之效,还能够调和气血、补益下焦,将其联合足三里能够充分强化固本培元的疗效,以此达到远期治疗目标[14-15]

综上所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中医熏蒸+针灸治疗效果确切可行,在强化临床疗效的同时,可帮助患者改善病症,降低炎症反应,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进. 中药熏蒸联合玻璃酸钠注射对膝骨关节炎病人膝关节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 安徽医药,2020,24(6):1232-1235.

[2] 李明哲,陶江涛,梁振新. 温针灸联合健脾通络方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炎症因子和骨代谢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2023,39(10):1305-1310.

[3] 高远,李冀,周梦丹,等. 除痹汤结合针灸、穴位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 世界中医药,2022,17(24):3538-3542,3548.

[4] 王红娟,梁超,温泽发,等. 蜂针治疗联合药物外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临床疗效、内循环状态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2023,39(1):33-38.

[5]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J].中医杂志.2018,59(20):1794-1800.

[6]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39-243.

[7] 王婵,许明军,左薇,等. 电针联合中药浸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疼痛行为、破骨细胞分化及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J]. 中国康复,2023,38(11):643-648.

[8] 陈安,曹霄,张慧林,等. 针灸联合独活寄生汤对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及关节功能的影响[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21,15(11):877-881.

[9] 李音美,吴凤娣,周雅清. 中药熏蒸结合中频治疗仪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及关节功能的影响[J]. 新中医,2021,53(3):170-173.

[10] 王晓羽,侯佳佳,李向阳,等. 中药特色熏蒸联合"凤凰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23,45(6):645-648.

[11] 梁杰,卢惠苹,陈述荣,等. 中药熏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2):2415-2419.

[12] 王美,田润溪,徐妮妮,等. 中药熏蒸干预类风湿关节炎护理操作关键点的临床文献计量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2022,22(12):913-917.

[13] 王芳,周淼. 火针密刺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瘀血阻络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医药学报,2023,51(5):83-87.

[14] 邱晓玲,高塬. 针灸配合中药熏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压痛、关节肿胀量的影响[J]. 贵州医药,2020,44(12):1928-1929.

[15] 刘悦,屈乐言,白雪,等. 右归饮加减方联合"固本通络"针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19):3660-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