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委党校 252300
农业领域的新旧动能转换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三农”工作面临的又一个全新课题。文章调查了山东省阳谷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农业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的新形势和问题,并提出了农业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争取的政策及推进措施。
一、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必要性
(一)传统农业发展动能与现代农业发展动能相比存在很多劣势
在传统农业中,农业科学技术也没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的进步主要得益于耕地面积的扩大、复种指数的提高,水稻、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以及肥料和人工投入的增加。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的增加都是有限度的,而新作物的效应在漫长的传统农业发展历史中并不常见,只有人工投入是唯一的变量。与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劳动的密集投入不同,现代农业发展的源动力主要是技术进步、资本投入,以及不断提高农业从业者的人力资本。育种技术的进步、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化肥农药机械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都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本投入的增加,由此可见,增加资本投入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产量导向的发展道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与世界上主要国家相比,耕地在氮磷钾肥的施用上都要远高于其他国家。基于此,从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开始提出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认为“在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下,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到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原因的认识更加清晰,指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导向,是要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十分明确地提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具体方向: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更加追求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文件指出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三)农业发展动能要适应农业人力资本降低的新变化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非农产业,农业人力资本大量流失,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农业从业者人力资本的降低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其一,影响其他要素作用的发挥。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要素。农业从业者人力资本的高低,不但决定着农业新技术能否顺利而广泛地应用,而且还影响到农业生产端与消费端能否及时、有效地对接。其二,影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于城市户口吸引力逐渐降低,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使用权进程落户,也不愿意放弃非农工作全心投入农业生产他们在农业生产中不关注市场,不关心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从转换发展旧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入手。
二、当前阳谷县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取得的成绩
(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
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31.94万亩,约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5.64%。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844家,带动农户13万户,成员人数达9.4万人。安乐镇的祥瑞农机合作社注册资金200万元,集农机作业、新技术推广、农机维修、配件供应、旧车复新交易和多种经营为一体,2017年组织合作社社员赴河南、河北、山西等地进行跨区作业5.8万亩,年作业收入达200余万元,社员平均年收入8—10万元。全县种粮大户280户,家庭农场达到292家,经营范围从粮食、蔬菜种植到淡水养殖和畜牧养殖,再到种养结合,实现行业全覆盖。其中种植业最多,达到162家,占总数的60%以上。
(二)绿色防控由点到面逐步展开
当前农业生产进入了新时代,过去农产品短缺,一味追求产量,现在群众对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逐年加大,绿色防控、减肥减药,杜绝高剧毒农药,已成为当前的必然趋势。我县在郭屯镇1万亩粮食示范方内,全生产期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病虫绿色防控。在寿张镇建立1.07万亩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通过节水、节肥和控药技术的推广,实现粮食提质增效,示范带动面积达11万亩,并不断扩大。隶属于新凤祥集团的苹安耶果有限公司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虫害防治原则,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安全生产要求,积极采用绿色防控措施。
(三)蔬菜生产不断提档升级
阳谷县立足县情,以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高效集约蔬菜温室为契机,充分调动各级和社会各届的积极性,新建日光温室蔬菜大棚3187个,改造升级旧棚8300余个。充分利用县财政资金,补贴安装了8000余套水肥一体化设施,显著提高了水肥利用率。逐步形成了以阿城镇为中心的10万亩冬暖式大棚或高标准大拱棚西葫芦-豆角生产基地;以七级镇为中心的10万亩中小拱棚芹菜、油菜生产基地;以西湖镇为中心的5万亩冬暖式或高标准大拱棚芸豆-黄瓜生产基地;以定水镇为中心的2万亩大蒜生产基地;以高庙王镇为中心的2万亩朝天椒生产基地。100亩以上高标准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达600余处。同时,加快大中型蔬菜市场升级改造,全县蔬菜交易场所已达44处,特别是阿城、七级和西湖3个乡镇蔬菜市场,年交易额均达10亿元以上,随着年配送农产品30万吨的震达物流网络的投入使用,蔬菜交易将更加通畅。
(四)农业产业化迈出坚实步伐
始终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的终极目标,强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全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达7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市级48家,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利税5.6亿元,用工3万余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凤祥股份有限公司,年产饲料60万吨,出栏肉鸡1.8亿只,年产分割鸡肉制品30万吨,禽肉熟制品10万吨。以鲁信清真、维尔康三阳为代表的畜禽宰杀企业在省内崭露头角。以鑫裕、神龙、千里雪和东风为代表的面粉加工企业,带动优质小麦种植基地60万亩,其设备先进程度、加工能力和市场销量稳居全市前列。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以构建长效监管机制为保障,全面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在全县全面禁止销售使用剧毒高度农药,不定期开展执法行动,严打违法犯罪行为,严控农业投入品安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行网格化管理,实现“从基地到市场”全程监控,同时在全市率先试点推广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打印系统。以产地自检、省市抽检和第三方独立检测相结合,确保了进京、入沪农产品抽检合格率100%。兴盛面粉、风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3家企业及合作社的22种产品被授权使用“聊·胜一筹!”品牌标识,“凤祥”、“阳谷朝天椒”被省农业厅评选为全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前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已顺利通过验收,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正在有序开展。
三、阳谷县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
目前已有的经营主体中,有一部分为土生土长的乡村致富能人,有自己的种养经验,能独自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但是还有一部分种养大户为“非转农”大户,没有农业生产技术基础,没有种植经验,渴求技术指导,但是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手毕竟有限,专业化的技术服务组织亟待增加。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对农业机械作业依赖度较高,但是目前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装备水平普遍较低,专业的农机服务组织也亟需增加。从服务内容上看,“两重视、两忽视”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消失,即:重视产前、产中服务,对产后服务漠不关心;重视生产技术服务,却放弃了对金融保险等保障性服务的关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的各类技术服务标准、综合服务标准、专项服务标准之间缺乏有效协调,综合服务标准的作用不明显。
(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资金筹措难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以下4方面:政府的财政资金;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企业和农民的自筹资金;民间资金。它们共同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但由于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需求的膨胀及其融资渠道的不畅通性,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仍是当前现代农业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现代农业投资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农业自身的弱质性致使农业贷款风险较大。农业生产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及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其产出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农产品的供需价格缺乏弹性,这加剧了农业产出的不确定性和农业投资的风险性,从而限制了金融部门对农业的贷款力度;其二,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具有经营规模小,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资信等级不高的特点,因此金融部门在对其投放贷款时谨小慎微,这实际上抑制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其三,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一般从事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所需的流动资金比较大,而可用于贷款抵押的资产不足,这使其难以从金融部门获取信贷资金;其四,现代农业建设缺乏一些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有品牌的农业产业,其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也限制了金融部门对其信贷支持的力度。
(三)“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存在瓶颈
一是全县“三品一标”认证发展结构不尽合理。大中型农业生产企业占比小,合作社居多,部分合作社经营规模相对较小,标准化管理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认证续展费用相对较高。比如绿色食品证书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内每年要进行年检,3年到期后要重新进行认证,存在年检、续展等费用,致使部分认证企业续展积极性不高。三是我县“三品一标”认证管理机构还不够完善。“三品一标”认证业务性强、工作具体,农业部和省农业厅都有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且多次发文要求强化基层“三品一标”体系队伍建设,目前我县“三品一标”认证管理队伍人手不足,显著影响工作进度。
四、关于加快阳谷县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对策建议
要把握当前农产品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农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农业政策持续倾斜的大好时机,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主动求变,促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互动、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协调互动。
(一)深化产权改革,建设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标准化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搞好农作物病虫调查和土壤墒情管理,及时推出技术管理意见,争取把农业自然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确保粮食丰产丰收。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基础,抓好蔬菜、林果、畜禽、水产等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推广,着力壮大安乐镇苹果、高庙王镇朝天椒、阿城镇西葫芦、七级镇叶菜、西湖镇黄瓜、定水镇大蒜等生产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积极提倡减肥增效,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推进肉鸡养殖加工和鲁西优质西葫芦种植2大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在完成1.2万个高效集约蔬菜温室建设基础上,重点扶持200亩以上的蔬菜温室基地,打造赵王河庄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振峰果蔬种植合作社等高技术蔬菜温室大棚示范园区。
(二)推动联结合作,培育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带动主体
一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合作组织、专业大户联合组建机构健全、功能完善的合作社联合社,实现粮食、蔬菜、林果、畜牧、水产等各个产业的抱团经营。二是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贷款担保等方式,带动小农户及其他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着力突出地缘优势,完善产业分工、加快利益联结、强化技术创新,拓展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等经营渠道,不断推动阿城镇阿胶加工、阎楼镇面粉加工、张秋镇生猪加工、大布乡板材加工以及城区周边生物制药产业的规模膨胀、优化升级,有效提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三是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综合园区。突出科技含量高、经营范围广、技术品种新等优势,推动农业园区做大、做强、做优。加快推进丰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赵王河庄园、光明山庄、苏海生态园等综合园区建设,在之前发展瓜果采摘、珍禽观赏、田园观光的基础上,完善科研中心、服务中心、餐饮住宿等设施建设,增加休闲赏玩内容,推动休闲农业实现更大发展。
(三)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商贸物流等后续产业
根据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发展壮大一批与区域产业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冷链物流设施。发挥新世界广场、澳林商贸博览城等商贸物流龙头企业的作用,提升改造阿城、七级、西湖等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壮大震达、京运、千千佳等冷链物流企业,探索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等新型流通方式,逐步扩大辐射范围。围绕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凤祥集团与全国最大生鲜水果电商平台“易果生鲜”的合资合作,创新完善市场营销模式。以商贸物流业为引领,发展农产品订单式种养基地及配套的产后加工、生产服务。
(四)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健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民工培训机制。深入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认定、管理机制,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力度,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科技推广。三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参与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活动。依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病虫害防控、农业技术指导与培训等方面搞好服务;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科技、信息、融资、保险等农业生产全程服务,实现规模化经营与农民共享收益的有机统一。
(五)保障产品质量,培育有影响力农业品牌
一是完善监管体系。以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作用,将“三品一标”基地、规模龙头企业和示范社、农资经营网点全部纳入追溯范围;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样检测工作,全年定量检测蔬菜样品不少于500批次,定性检测蔬菜样品不少于3000个,力争不合格农产品处置率达到100%。狠抓制度建设和责任落实,在农药使用、运输生产、产品检测等各个流程严把关口,全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强化品牌营销。继续完善品牌认证政策奖励机制,搞好“三品一标”认证10个以上,2020年全县达到130个以上。积极组织县域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产业项目洽谈会、博览会,借助“聊·胜一筹!”公共品牌影响力,做好农产品的包装推介和宣传,全力打造享誉中外的农产品品牌,为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内生动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