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济阳区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下肢主动康复训练装置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以10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为对象,盲选法分为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脱位概率。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概率为2.00%,低于对照组14.00%(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关节脱位概率为2.00%,低于对照组16.00%(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49/50),高于对照组(80.00%(40/5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为96%(48/50),高于对照组(70.00%(35/50)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脱位概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下肢主动康复训练装置;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
引言
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临床常见的手术之一。在该手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其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7.8%。目前,临床中为了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通常在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在医学技术日益更新的基础上,髋关节置换术护理措施得到不断改进,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被广泛应用到髋关节置换术中,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明确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及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8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加以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2年2月~2023年2月入院的10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对象,盲选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患者年龄均在60~75岁之间。纳入标准:(1)无血液系统疾病;(2)所有患者均采用髋关节置换术;(3)患者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1)有血栓病史者;(2)认知功能障碍者;(3)依从性较差者。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手术史、用药史等,并进行患肢活动能力、血供、骨折、皮肤状况评估,术前协助患者完成基础手术检查。做好围手术期患者生命体征、局部出血情况、患肢血运与体位、受压皮肤等监测工作。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给予处理,保证手术顺利开展。术后进行正确功能训练,利于患肢功能恢复。告知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注意用药不良反应。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增加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包括风险评估、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1)风险评估:在开展THR手术前,整理患者的基础资料并与实际病情结合,对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进行评估,总结分析高危因素。依照术前影像学结果、凝血功能检验及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评估下肢DVT发生的风险概率,依据结果拟定合理干预措施。(2)基本预防:总结THR及术后下肢DVT发病因素、特征、症状及不良后果等内容,向患者和家属进行详细讲解,普及自我防护、护理干预等内容,让患者高度重视下肢DVT相关风险因素,取得配合,共同参与,提升自我防护意识。术前让患者观看预防下肢DVT的视频并加以示范和指导、协助完成。告知患者吸烟的危害并监督戒烟,教会正确咳嗽和有效咳痰的方法。饮食搭配合理,营养丰富,不可摄入刺激性食物,预防便秘,教会患者床上排便的方法。重视患肢保暖,预防血管壁破损和血管收缩等情况的发生。依照专科护理体位要求及医嘱,正确摆放患肢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屈髋角度<90°,小腿和腘窝部位使用垫枕干预,敷料、衣物、约束带不可包扎过紧,防止对下肢静脉回流造成影响。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末梢血运及足趾活动情况,并做好交接班。麻醉作用消失后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踝泵运动、足趾主动运动。踝泵运动30~60次/min,2~3min/次,5~6次/d,以不引起患者疲劳为宜。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屈髋屈膝练习、股四头肌和腓肠肌舒缩锻炼,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使血流动力学得到明显改善,减轻下肢水肿情况。术后第2天,鼓励并协助患者床边坐起,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双下肢运动训练。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下床借助助行器进行行走训练。以上措施均基于患者的精神状态、恢复情况、营养状况,制定科学康复措施,保证持续、循序渐进地开展肢体功能康复训练。(3)物理预防:术后常规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有效增加静脉回流,减少血流在小腿的瘀滞。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时,定时查看穿戴情况,并观察肢体的血运情况及皮肤状态。间歇充气压力泵的应用,20~30min/次,2~4次/d,并密切观察肢体情况。(4)药物预防:结合物理预防联合应用,术后12~24h给予抗凝药物治疗,重点监测患者病情和凝血功能,注意观察皮下或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倾向,随时做好干预准备工作。
2结果
2.1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及关节脱位情况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概率为2.00%(1/50),低于对照组14.00%(7/50)(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关节脱位概率为2.00%(1/50),低于对照组16.00%(8/50)(P<0.05)。
2.2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49/50),高于对照组80.00%(40/5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为96%(48/50),高于对照组70.00%(35/50)(P<0.05)。
3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病变骨关节的重要手段。流行病学显示,至少有20%的骨关节疾病患者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通常来说,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提高患者的自主行动能力,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采用该手术治疗后,也可能会使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目前,临床中普遍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但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效果并不显著。多项临床实践研究证实,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实施科学性干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护理方法效果明显更好。此外,观察组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此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其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更高,能够从间接层面上体现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更好。分析其原因,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基于其普遍、单一的护理方法,取得的效果不理想。观察组采用的是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其护理内容主要是从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方面展开。在术前护理上,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实施术前评估和健康教育护理、术前功能锻炼指导,从根本上提升患者及家属对髋关节置换术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水平。在术后护理上,通过对患者围术期的生命体征监测和病情观察,根据患者实际心理状态,为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并为患者饮食和用药进行科学指导,对患肢实施保暖护理;依据患者术后切口恢复状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方案,保证患者围术期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和重点,根据患者实际护理需求,为患者实施精准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观察组护理方法的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具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术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参考文献
[1]刘迎春.基于风险评估策略下分层护理干预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09):669-672.
[2]王颖.Autar量表应用对于骨科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06):433-435.
[3]王秀梅.预见性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06):132-134.